|
需要層次論即使是在現(xiàn)在,仍可稱得上是最著名的激勵理論之一。1943年,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在這一理論中,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從低到高分為5個層次,如下圖所示: 1、 生理需要在人的5種需要中,人的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最優(yōu)先的需要,它包括饑餓、干渴、棲身、性和其他身體需要。這是一個人生存所必須的條件,一個人在吃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它對食物的興趣將遠遠大于對藝術、對汽車的興趣。 2、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即保護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傷害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工作的穩(wěn)定性、勞動保護。保險、喜歡與熟人而不是陌生交往等等,以保證自己免于危險、災難。 3、 社會需要/歸屬需要安全需要層次上面的需要是社會需要,包括愛的需要,歸屬的需求、被接納和友誼的需要,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往往渴望獲得溫暖和友誼,得到他人的關心和照顧。 4、 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外部尊重和內部尊重,其中外部尊重包括獲得社會地位和名譽,被他人關注、推崇和認可。而內部尊重則主要指個體的自我尊重,如獨立、自主、自由。 5、 自我實現(xiàn)需要馬斯洛認為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處于這一需求層次的人往往努力于追求個人能力的極限,包括成長、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自我實現(xiàn)。 馬期洛認為,人的需求有高層次和低層次之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屬于低層次的需求,而社會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則屬于高層次的需求,人的需要是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只有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高層次的需求才會產(chǎn)生,并需要加以滿足。人首先追求的是低層次的需要。為了生存,人首先需要吃飯、穿衣、住所,需要有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需要保證人身安全不受威脅,這時,他往往追求的是這些較低層次的目標。而一旦解決了衣、食、住、行問題,滿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人就會產(chǎn)生新的、更高層次的需要,他需要與人交往,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希望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個人的人生價值,這時,最需要滿足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需要,則低層次的需要則相對處于次要的地位了。 那么,如何區(qū)別需求的高低呢?馬期洛提出了區(qū)分這兩個層次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即較高層次的需要主要通過內部如工作本身、社會地位等使人得到滿足,而低層次需要則需通過報酬、合同、任職期等外部因素從而使人得到滿足。根據(jù)這一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經(jīng)濟繁榮時期,管理者應通過對較高層次需要的滿足來激勵員工,因為長期雇傭員工的大部分低層次的需要都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反之,在經(jīng)濟蕭條或經(jīng)濟危機時期,由于員工的收入降低,安全沒有保障。這時,采取措施滿足低層次需要將會更加有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