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為了統(tǒng)一十二帝這一說法,我們將“后金”也納入進去。在這為數(shù)不長的三百年里,清朝創(chuàng)造出了康乾盛世,經濟社會一度繁榮;到了后期,也屢屢割地賠款,將中國推進了痛苦的深淵。 我們常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朝代,一個國家更是如此。清朝的繁榮與衰弱都與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有莫大的關系。從結果來看,清朝的皇帝能力是不同的,至少表現(xiàn)出前期卓越,中期一般,后期衰退的一面。不僅清朝,似乎每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 但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說“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這種說法,乍一看似乎不妥,但仔細一想卻還有一定的合理之處。 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自不必說;順治帝入關,武功強盛;康熙文武兼?zhèn)?,完成一統(tǒng),奠定康乾盛世;雍正勤政有為,積極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作為守業(yè)者,乾隆萬國來朝,開辟新疆,清朝自此不修戰(zhàn)事;嘉慶、道光、咸豐三朝清代雖然開始衰弱,但三個皇帝的表現(xiàn)卻也可圈可點,要么以廉著稱,要么以儉名世;當然到了后來,同治中興,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光緒銳意改革,大興變法運動;溥儀無為,但不至于荒淫無道。 在史學家看來,清朝沒有出過一個昏君,即便是混的最差的也沒有到了昏庸荒淫的程度。這在其他朝代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為何呢?清代對君王的要求很高,比較極端的一點就是體現(xiàn)在教育上。有清一代,皇子一旦出生即刻抱出交與保姆,由40人伺候照料,主要學習飲食、言語、行步等技能;皇子幼年時,學習站班當差的規(guī)矩;6歲,即至上書房讀書;12歲,學習滿文;14歲,加習弓矢騎射……總而言之,皇子們享用的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其學習和訓練也是比較系統(tǒng)的。皇子們如此,作為皇帝的繼承人的那一位更是優(yōu)中更優(yōu)。也正因為這樣,清代的皇帝無論是在學識、能力方面,還是在意志、毅力上,都是出類拔萃的。 嚴格的教育塑造了清代皇帝的統(tǒng)一特點,那就是比較勤政。這種勤政不分歷史時期。乾隆帝每天5點左右就起床工作,數(shù)十年如一日,很少請假;到了后期,勤政這一優(yōu)點依然得以繼承。即便是在光緒這樣的大后期,無一不是“宵衣旰食,至深夜方絕”。 系統(tǒng)的教育,良好的訓練,嚴格的管理,如果再考慮到漫長的考核期,清代的皇帝雖然能力都不差,但也養(yǎng)成了“中庸平和、不標新、不立異、不出格”的作人風格。 一個王朝的命運,君主的個人奮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清軍入關時,英國已經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中國已經落后于世界。當時中國最缺就是一種革命或者革新精神。而這一點恰恰是有清朝一代各皇帝所欠缺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滿清十二帝無一庸人”是站不住腳的。 |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清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