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十六帝之死——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朱瞻基長子,明朝第六位皇帝,前后兩次在位共22年(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 1435年正月,時年9歲的朱祁鎮(zhèn)即位,是為英宗,次年改為正統(tǒng)元年。雖然繼位順理成章,但他僅僅還是個孩子,所以由太皇太后張氏輔政,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這使得仁宣之治得以延續(xù)。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張?zhí)笕ナ溃龡钜阅昀系稣?br/> 自此悲劇開始上演。也許是朱祁鎮(zhèn)從小就對太皇太后以及三楊言聽計從,早已習慣聽從別人的安排,對人總是無條件的信任。他一直比較信任一個宦官,他就是王振。王振借此開始專權,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其黨羽遍布天下,百官為之側目。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舉南侵,王振自以為是,準備大干一番,并勸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親征。對于朱祁鎮(zhèn)和王振,他倆會帶兵打仗?簡直是笑話,正如當年明月所說:五十萬人的吃喝拉撒都是大問題,更別說打仗。 五十萬的大軍就這樣跟著這兩個草包浩浩蕩蕩出發(fā)了,可偏偏連老天都不作美,大雨連天,這還不算,更叫士兵無心戰(zhàn)事的是糧餉接濟不上,這直接導致了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大軍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瓦剌也先殺的尸橫遍野明軍尸體,這兩個草包也都動搖了,于是決定撤軍。但是這兩個草包的鬧劇還沒有結束,撤就撤吧,可他們又想到了王振老家蔚州距此不遠,便決定去蔚州好讓王振好好出出風頭,于是大軍繞道蔚州撤退。就在這時王振腦子一發(fā)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xiāng)的莊稼,想著自己要留個好名聲,于是建議按原路撤軍,當大軍到了懷來附近時,王振下令原地駐扎等待。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里處),明軍被也先軍追上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fā)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zhàn)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之變。 土木堡之變后,正統(tǒng)14年(公元1449年),朱祁鎮(zhèn)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改元景泰。瓦剌一聽朱祁鈺登基,他們留著朱祁鎮(zhèn)一點用處沒有了,于是將他釋放。朱祁鎮(zhèn)終于結束了他一年的俘虜生涯,回到了北京,可迎接他的并不是曾經那個高高在上 的帝王之位,而是另外一種被囚禁的生活。弟弟朱祁鈺不會讓位給他,于是就將他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可是歷史總是叫人很無奈,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朱祁鎮(zhèn)又成了皇帝,改元天順。可復辟后的朱祁鎮(zhèn)又聽信石亨和曹吉祥的讒言,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功臣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這在他的帝王污點中又加了濃重的一筆。但是晚年的朱祁鎮(zhèn)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亂,社會還是向前發(fā)展的。其實朱祁鎮(zhèn)這個人心眼不壞,他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嬪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殘酷習俗得以結束。 當年明月說他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公元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zhèn)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廟號英宗,謚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邸?。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