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粵鄉(xiāng)村紀事: 客家人的鄉(xiāng)愁... ... ▲鄉(xiāng)愁是,一輪照在他鄉(xiāng)的明月 有時候鄉(xiāng)愁,只是記憶,僅僅是記憶。當時間流逝,過去再也回不去,故鄉(xiāng)不是原來的樣子,河流變成了灘涂,果樹被砍去,田野改建了高速路,孩子們長大,大人們老去……行走在旅途中,在他鄉(xiāng),一抹淡淡的愁緒,總是會因為一個似曾相識的畫面,解不開理不清。 年幼的時候住在老家房子,房子的對面便是一棟青磚老式碉樓,四方的窗子,堅不可摧的高墻,里面住著神秘的鄰居,有一次抹黑進去玩耍,跟著鄰居的孩子,在幽暗的房子里摸索樓梯的位置,里面的沙發(fā)隱約可見,她的滿屋子的玩具亦是隱約可見……后來他們家的老人去世了,年幼的我在黑夜里聽到對樓的哭聲,那時起,便再也沒去過那間屋子,偶爾回老屋看奶奶,抬頭看到這座仍然挺立的碉樓,透過窗子似乎還能想起當時的情景,只是記憶模糊,一切都是腦海里一張破碎的畫面了。 過年的時候小學同窗叫我去看一個叫康禾的鎮(zhèn)子,我原本不感興趣,她撩撥我,說那是一個原鄉(xiāng),能看到兒時的風景,我心動,義無反顧地出發(fā)了。當然,即便是她描述的如我所盼望的鄉(xiāng)村景色,現實中也并沒有如愿,只是車子駛進彎曲的村道,看見一些牛羊樹木村舍時會心有所觸,但很快又被近處的方塊的現代樓房蓋住了視線。老同學的妹妹幾年前嫁到了這個村落里,如今老屋也只是過年過節(jié)才回來團聚,當年妹妹嫁來這里時她還抹著眼淚感嘆妹妹命苦,如今妹妹早已在市區(qū)買了新樓房過上了更美好的生活,鄉(xiāng)下似乎只與過年相關,簡單的飯菜,招待客人的桔子和瓜子及茶水,四處亂走的雞鴨鵝,還有回來貼完對聯又離開的鄰居。 ▲河源康禾,村莊 ▲過年了,招呼客人的小吃 ▲回鄉(xiāng)放鞭炮的孩子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和平縣有一個地方叫林寨,那里的土樓是方形的,那個地方并未被人所知,至今仍處于原始村落的狀態(tài)??赡苁巧罹映鞘幸丫?,對故鄉(xiāng)懷抱熱切的期待,才會慫恿自己不斷地去尋找與自己心目中的過去樣貌相似之地,然而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歲月對一個地方的洗禮,難道山村人就不想過上好日子,不想交通發(fā)達不想住進更舒適的房子?帶著對康禾村莊的小小失望,我去了一趟林寨,這座離河源市區(qū)不過一小時路程的古村,又是一個失落故鄉(xiāng)的縮影,但相對于其他開發(fā)過分的景區(qū)來說,這里已經讓人倍覺安慰了。四角樓圍屋依然保存完好,建筑的形狀更似城堡,相傳以前這里就是關隘所在,幽深古巷,殘存古墻,圍屋與碉樓結合的房屋,恍惚之間,深鎖的窗格子里,時間回到了很多年前,夏夜里坐在老屋樓下,抬眼望見對面樓里,依稀透出的燈光,神秘而帶著些許恐慌。 ▲和平縣林寨古村,四角樓 ▲古村里的古巷 贛南的龍南縣,跟廣東的客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坐車從和平到龍南,沿路鄉(xiāng)村的形態(tài)變化不大,只是當地域越過廣東界限之后,整個衛(wèi)生狀況卻有明顯的差別。這幾年去了不少縣城,像龍南縣這樣在河道里在屋子四處隨丟垃圾的現象還是第一次見,讓人感嘆那些豎立在此處的眾多震撼的建筑,仿佛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可惜了,然而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只能遙想它們當年的樣子。就是這樣一座看起來被嫌棄的縣城里,藏匿著眾多圍屋,數量之多堪比福建,方形如碉樓一般的形狀更讓人贊嘆不已。離縣城比較近的一處圍屋群叫關西新圍,歷史雖只有一百多年,但據說建造就花去30年時間,此處圍屋尚有人居住,走入其中恍如隔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小時候的依稀影像,似乎還能看到更老一輩人生活的樣子。 ▲大山里的城堡,龍南關西新圍 ▲圍屋人家,關西新圍 ▲曾經的大戶人家,門口 離龍南縣城稍微遠一點的楊村,則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古建筑,然而楊村的環(huán)境實在讓人堪憂,也許這就是原始的代價,交通不夠便利,旅游設施也非常落后,衛(wèi)生環(huán)境更是堪憂。我們打了一輛摩的去看造型獨特的太平橋,建筑是讓人震撼的,然而橋下的太平河水,污濁不堪,漂浮著各種塑料瓶蓋和泡沫,仿佛一個垃圾處理廠,活生生地把這座古橋的韻味抹殺了。燕翼圍比關西新圍的歷史還要久遠,但未成規(guī)模,跟一般的土樓建筑相似,傳說墻面是用糯米粉、紅糖和蛋清攪和粉刷上去,沒東西吃時,可剝下來用水煮充饑。不知道仍然在這里居住的老人們是不是還有這樣的習慣,但我肯定千里迢迢回家來放鞭炮的孩子們,吃膩了老家簡樸的菜之后,早已經開始惦念城里的漢堡了。 ▲楊村,太平橋
▲圍屋人家,燕翼圍
▲圍屋人家,燕翼圍 烏石圍和栗園圍都是差點錯過又剛好遇見的,給我的印象并沒有其他幾處的建筑深刻,烏石圍的奇特之處是它容方形圓形土樓于一身,見證了傳統(tǒng)客家人完整的建筑理念。栗園圍據說是按八卦布置,風水相當了得,只是后期改造的痕跡較重,已經讓人很難識別舊時的具體模樣。在龍南,這樣的建筑散落在四處的村莊里,如果有時間去收集,會有更多意外的發(fā)現,那些給圍屋冠以“中華第一城堡”、“世界圍屋奇葩”、“中華第一大圍屋”之類的稱號,對我這種只想尋覓遠去的鄉(xiāng)愁的人來說,有點多此一舉,反而增加了無形的負擔和期待。
▲栗園圍,空曠的村子
▲栗園圍,荷塘
▲楊村,烏石圍
▲圍屋人家,烏石圍 這一輪走下來,收獲甚多,只是離自己要尋覓鄉(xiāng)愁的期待仍然有很一段距離。有時候我們拾而不得,往往在這尋覓的過程中,心里糾纏復雜的情緒就會發(fā)生變化,不能說結果是令人失望無奈的,只能說,故鄉(xiāng)遠去,就如歲月逝去,時間才是最讓人無奈的東西。也許很多年以后,我們也會回過頭來念想當下住在高樓小區(qū),享受著智能化生活設備的生活,歷史就是這樣交替著,而我們能找到的,不過是碎片中的對過往的一些懷念,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原創(chuàng)圖文發(fā)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