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圖》問世以后,受到歷代鑒賞家的珍視,成為宮廷皇室、達官貴人、收藏家甚至陰謀家追獵的對象。 最早收藏這幅名畫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趙佶。趙佶對繪畫,書法都很有研究,對《清明上河圖》也格外珍愛,專門用他所特有的瘦金體為此畫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字,并蓋上了他的雙龍小印。 金人攻陷汴京之后,此畫流落到民間,輾轉(zhuǎn)流傳。 元朝建立之后,《清明上河圖》再次被收進皇宮,藏入皇家藏珍閣中,后被翰林院學(xué)士、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從藏珍閣中秘密抽出,潛送老家湖州,之后以假充真,將摹本送回藏珍閣。 二百多年后,《清明上河圖》真跡又從趙氏家族手中流落到蘇州。 明朝嘉靖年間,宰相嚴(yán)嵩得知此圖收藏在員外郎王振齋手中,便派薊門總督王忬去找王振齋購買此畫。王振齋懼怕嚴(yán)嵩的權(quán)勢,又舍不得交出這幅畫,于是便找名家臨摹了一幅送給了嚴(yán)嵩。嚴(yán)嵩不知是假,公開炫耀,后被一位曾經(jīng),裝裱過此畫的裝裱師看破。嚴(yán)嵩得知受騙,怒不可遏,隨即以“欺相”之罪抓捕了王振齋。王振齋受刑不住,招出真跡藏在其舅舅陸治年中,嚴(yán)嵩又利用權(quán)勢,從陸治手里獲得真跡??蓱z的王振齋則最后死在獄中。嚴(yán)嵩以權(quán)勢掠取真跡的內(nèi)幕王忬是最清楚的。嘉靖三十八年,王忬于雁門戰(zhàn)敗,嚴(yán)嵩乘機以“治軍失機”的罪名將他殺掉,達到了滅口的目的。為了一幅圖,兩人被殺,明末清初戲劇家李玉根據(jù)這一史實,編寫了《一捧雪》傳奇并被搬上了戲劇舞臺。 后嚴(yán)嵩逐漸失寵勢倒,其子被處斬,府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圖》第三次被收入皇宮。 明隆慶年間, 《清明上河圖》被成國公朱希忠得到,后輾轉(zhuǎn)易主,以后又被一內(nèi)臣竊得,藏于御溝石縫之內(nèi)。畫藏御溝之時,恰逢天降暴雨,溝內(nèi)水漲,淹及石縫,待到雨停水退,畫已被浸泡得不成樣子,這幅名畫就這樣受損失傳了。 然而這時在民間還流傳有另一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那是北宋滅亡,張擇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園,又重新繪制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幅《清明上河圖》真跡被湖廣總督畢沅買到。后畢沅因獲罪被處死,家產(chǎn)被抄沒入宮,這幅《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皇宮。 辛亥革命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溥儀離開皇宮時盜出的大批文物珍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真跡。溥儀在偽滿洲國當(dāng)了“執(zhí)政”之后,又將此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畫流落民間。1946年長春解放,解放軍的一位干部通過地方干部收集到了這幅《清明上河圖》真跡?,F(xiàn)這幅張擇端南渡后重新繪制的真跡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