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自問世以來,受到歷朝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的超級喜愛。正因如此,這幅畫卷在歷史的長河,從古至今一路走來,是倍加坎坷,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事。 話說張擇端畫完《清明上河圖》之后,便將它獻給當時北宋徽宗皇帝趙佶,趙佶見后非常喜愛,因他本人也是個繪畫、書法大師,高興之余便用自己特長的瘦金體為此畫題寫上“清明上河圖”五個大字,并蓋上雙龍小印。 金人攻陷汴京后,皇帝被俘,此畫便流落民間。多年以后,元朝建立,《清明上河圖》重新被收回皇宮,入了皇家藏珍閣。后被翰林學士、著名書法家趙孟俯偷了出來,潛送回老家湖州,之后又臨摹了一幅,以假亂真送回藏珍閣。 二百多年后,不知發(fā)生了什么,《清明上河圖》真跡竟從趙氏后人手中流落至蘇州。大明嘉靖年間,嚴嵩掌相權。他意外聽說《清明上河圖》被員外郎王振齋收藏,于是就派薊門總督王忬前往王振齋家購買,王振齋舍不得賣畫,卻又害怕嚴嵩的權勢,于是派人找來名家臨摹了一幅送給了嚴嵩,嚴嵩不知真假,竟在公開場合炫耀,不料卻被曾經(jīng)裝裱過《清明上河圖》的裝裱師看破,成了一大笑話。嚴嵩知道受騙后,怒不可遏,令人以“欺相”罪抓捕了王振齋,王振齋受刑不過,招認真跡在其舅舅陸治家中。于是嚴嵩派人從陸治家中獲得了《清明上河圖》真跡。可憐的王振齋羞憤之余死在獄中。嘉靖三十八年,王忬帶兵戰(zhàn)敗雁門關,因他知曉嚴嵩奪畫內(nèi)情,嚴嵩故以“治軍失機”罪害死了王忬。只因一幅畫,當時便有兩人被害。 嚴嵩倒臺后,家產(chǎn)被抄,《清明上河圖》第三次入了皇宮。明隆慶年間,《清明上河圖》被成國公朱希忠得到,接著又輾轉(zhuǎn)易主。后被一內(nèi)臣偷了,藏在皇宮御溝旁的石縫里,不想那幾天天降大雨,淹沒了石縫,等到雨停水退之后,發(fā)現(xiàn)該畫已然被水浸泡,受損而壞。 孰不知世事難料,其實《清明上河圖》另外還有一幅真跡傳世。原來北宋滅亡之后,張擇端南渡,每每念起故國,便又重新繪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畫極少有人知曉,所以很巧妙的流傳至大清乾隆年間,被湖廣總督畢沅買到,不想后來畢沅獲罪被處死,家產(chǎn)抄沒充公,這幅《清明上河圖》也入了皇宮。 辛亥革命后,大清末帝溥儀被逐出皇宮,臨行前,他盜走了許多文物,其中便有《清明上河圖》真跡,執(zhí)政偽滿洲國時,該畫流落到長春偽皇宮。1945年,日本戰(zhàn)敗?!肚迕魃虾訄D》流落民間,1946年長春解放,《清明上河圖》被一位解放軍干部從民間收集到?,F(xiàn)如今這幅《清明上河圖》真跡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所收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