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興之夫婦墓志》 東晉永和四年(348)十月刻,王興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 釋文: 君諱興之,字稚陋?,樢R沂都鄉(xiāng)南仁里。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春秋三十一。咸康六年十月十八日卒。以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楊建康之白石,于先考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特進(jìn)衛(wèi)將軍、都亭肅侯墓之左。故刻石為識,藏之于墓。 長子閩之。女字雅容。 次子祠之,出養(yǎng)第二伯。 次子咸之。 次之預(yù)之。
命婦西河界休都鄉(xiāng)吉遷里,宋氏名和之,字秦嬴,春秋卅五,永和四年十月三日卒。以其月廿二日,合葬于君柩之右。 夫哲,字世僬,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秦梁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梁州刺使、野王公。弟延之,字興祖。襲封野王公。 1965年1月19日,在南京郊區(qū)新民門外人臺山出土了東晉《王興之夫婦墓志》。墓志上的字體是帶隸意的楷書,與南朝的《爨寶子》相似,用筆多方,結(jié)體奇拙。因為墓主王興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又是同時代人(墓石刻于晉成帝咸康七年,公元三四一年),故郭沫若先生據(jù)此在一九六五年第六期《文物》上發(fā)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zhèn)巍芬晃?,同意清李文田“世無右軍之書則已,茍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后可”的觀點(diǎn),一時風(fēng)起,唱和者甚多。時南京學(xué)者高二適先生針鋒相對在《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蘭亭序的真?zhèn)务g議》一文,從而展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書法大論戰(zhàn)。學(xué)術(shù)問題,本當(dāng)各抒己見,百家爭鳴,但當(dāng)時的政治空氣,卻把這一學(xué)術(shù)界的爭論上綱為“唯物史觀同唯心史觀的斗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出土文物的不斷增多,這一問題也漸趨明朗。一九七七年安徽亳縣出土三百七十四塊刻字的曹操宗室墓磚,年代為東漢延熹七年(164)——靈帝建寧三年(一七O),字體有百分之七十五是楷行書??梢娫缭谕豸酥畬憽短m亭序》前二百年的東漢時代,民間已經(jīng)使用楷行書了。因此,二百年后的東晉王羲之是有可能寫出如《蘭亭序》之類的書法作品的;這一點(diǎn)也可在樓蘭簡牘文書及居延木簡中得到證明。 《王興之夫婦墓志》上的字體屬于“銘石書”,與《蘭亭序》之類的“行狎書”大不相同,就象歷代寫墓碑多用楷、隸書那樣,規(guī)整嚴(yán)肅表示了對故者的虔誠,因此是很少用行、草書來寫墓碑的?!锻跖d之夫婦墓志》樸實謹(jǐn)嚴(yán),方整遒勁,它與同期出土的《王閩之墓志》、《王丹虎墓志》等,為東晉書法增添了新的品種。 資料參考黃惇 莊希祖 劉詩等著的《歷代書法名作賞析》(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 附錄:《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zhèn)巍罚ü簦?br>——王興之夫婦墓志 近年,在南京郊外及其進(jìn)近境出土了幾種東晉時代的墓志。就中以《王興之夫婦墓志》輿《謝鯤墓志》,最有史料價值。 《王興之夫婦墓志》,以今年(1965年)一月十九日出土于南京新民門外人薹山,一石兩面刻字。一面的刻字是: “君諱興之,字稚陋?,樢R沂都鄉(xiāng)南仁里。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春秋三十一。咸康六年十月十八日卒。以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楊建康之白石,于先考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特進(jìn)衛(wèi)將軍、都亭肅侯墓之左。故刻石為識,藏之于墓。 長子閩之。女字雅容。 次子祠之,出養(yǎng)第二伯。 次子咸之。 次之預(yù)之。” 另一面的刻字是: “命婦西河界休都鄉(xiāng)吉遷里,宋氏名和之,字秦嬴,春秋卅五,永和四年十月三日卒。以其月廿二日,合葬于君柩之右。 夫哲,字世僬,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秦梁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梁州刺使、野王公。弟延之,字興祖。襲封野王公?!?br> 興之雖未著姓,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的同志們考證為王彬之子,是確切不可易的?!稌x書》卷七十六《王彬傳》云:“彬字世儒,……輿兄廙俱渡江?!ビ懭A軼功,封都亭侯。……蘇峻平后,改筑新宮,彬為大匠。以營創(chuàng)勛勞。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遷尚書右仆射。卒宮,年五十九。贈特進(jìn)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謚曰肅。長子彭之祠,位至黃門郎。次彪之,最知名?!?br> 王彬是王正的第三子,其長兄為廙,次兄為曠。曠即王羲之的父親。王氏的原籍是瑯琊臨沂,郡望既合,年代亦無不合。其他和石刻中所述有關(guān)“先考”的爵位、官職、謚號,也都相符。 晉成帝咸康六年為公元三四零年,興之年三十一歲,則當(dāng)生于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三零九年。東晉以三一七年成立,他是在童年時代,隨著父兄南渡的。 王彬之子除彭之、彪之外,據(jù)《世說新語·人名譜》尚有一人名翹之,曾任光祿大夫。今又有興之,足見王彬有子四人,而不是僅僅兩人了。 “征西大將軍”應(yīng)是庾亮。《晉書·庾亮傳》:(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薨,遷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使,進(jìn)號征西將軍?!薄靶袇④姟闭?,據(jù)《隋書·百官志》在左右衛(wèi)、左右武衛(wèi)、左右武侯各大將軍之下都有行參軍,是比較低級的屬吏。左右衛(wèi)、左右武侯各六人,左右武衛(wèi)各八人。隋制蓋因襲晉制。 庾亮以咸康六年正月卒,先于王興之之死半年以上。王興之蓋先為庾亮的行參軍,后升為贛縣縣令。贛縣在晉屬江州南康郡。 王羲之亦曾參庾亮軍,是則興之輿羲之,不僅是從兄弟,而且還曾經(jīng)共事。興之小羲之三歲。有人疑議:《興之夫婦墓志》,可能是王羲之所書。考慮到羲之輿興之的關(guān)系,更考慮到《興之墓志》只書名而不著姓,顯然是王家的親人自己寫的,王羲之為興之夫婦寫墓志的疑議,看來不是毫無根據(jù)的。 然墓志中稱謂是從寫作者的身份出發(fā),如稱興之為“君”,稱興之夫婦為“命婦”?!杜d之墓志》中稱王彬為“先考”,可見寫墓志的人是興之的胞兄弟,即當(dāng)于彭之、彪之、翹之三人中求之。三人中究為哪一人雖無法斷定,但墓志非王羲之所書則是可以斷定的。 當(dāng)然,先考的稱謂,有時只就墓主的身份而言。如北魏元誘妻薛伯徽墓志云:“先考授以禮經(jīng)”(見《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圖版一三八),又唐呂嚴(yán)詵撰張軫墓志云:“先考漪朝散大夫箸作郎”(見《八瓊室金石補(bǔ)正》五十四卷29頁),即其證。然在《興之婦墓志》中,宋和之的亡父,卻只稱為“父”而不稱“先考”,可見書屬墓志者在稱謂上是有所區(qū)別的。故《興之墓志》中之“先考”,不僅單就興之而言,實表示書屬墓志者輿王彬亦有父子關(guān)系。 建康即今之南京,在晉屬丹楊郡。原名秣陵,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六年所置。孫權(quán)改為建業(yè)。晉武帝時復(fù)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為建業(yè)。后避愍帝諱,改稱建康。 《晉書·職官志》:“散騎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后。中常侍,得入禁中?!何牡埸S初初置散騎,合置,于中司掌規(guī)諫,不典事.……至?xí)x不改,及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為中常侍,后遂止,常為顯職?!?br> “仆射,服秩印綬與[尚書]令同。案漢本置一人,至漢獻(xiàn)帝建安四年,以執(zhí)金吾榮邰為尚書左仆射。仆射分置左右,蓋自此始。經(jīng)魏至?xí)x迄于江左,省置無恒。置二,則為左右仆射?;虿粌芍?,但曰尚書仆射。[尚書]令缺,則左為省主。若左右并缺,則置尚書仆射以主左事。” 又“特進(jìn),漢官也。二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司車服,無吏卒?!笨磥硎枪偕霞庸俚囊馑?。衛(wèi)將軍有左右,職位頗高。 根據(jù) 《晉書·王彬傳》的敘述看來,王彬是以尚書左仆射為本官,特進(jìn)衛(wèi)將軍和散騎常侍都能是死后的官上加官。王彬的地位在當(dāng)時是相當(dāng)顯示的。 “長子閩之。女字稚容”?!按巫铀弥?,出養(yǎng)第二伯”。關(guān)于“第二伯”的問題,南京文管會的同志們有獨(dú)到的見解。他們注意到《世說新語·輕詆篇》中的一項重要資料。“王右軍在南,丞相(王導(dǎo))與書,每嘆子侄不令。云:虎屯,還其所如(還像個樣子)?!贝讼伦⒃疲?br>“虎屯,王彭之小字也?!锻跏献V》曰:彭之字安壽,瑯琊人。祖正,尚書郎。父彬,衛(wèi)將軍。彭之仕至黃門郎。” “虎犢,彪之小字也。彪之字叔虎,彭之第三弟。年二十而頭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鬢'。少有局榦之稱。累遷至左光祿大夫?!?br> 文管會來函云:“考注中彪之為彭之第三弟,又字叔虎,如版本無誤,彭之尚有一第二弟。抑即翹之,或另有其人,早卒或無后,故以嗣之過繼。”這說法是正確的。版本可無問題,日本金澤文庫藏宋本、四庫叢刊影印明本均作“第三弟”。我意,翹之當(dāng)即第二弟,興之則是第四。此可補(bǔ)《晉書·王彬傳》的簡略。又王彪之長興之五歲,活到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年七十三,后于興之之死三十七年。他有兩個兒子,曰:越之,曰:臨之(見《晉書·本傳》)。 王興之的岳父宋哲,名見《晉書·元帝紀(jì)》:“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春二月辛巳,平東將軍宋哲至?!彼莵韨鬟_(dá)晉愍帝遣詔,要當(dāng)時的瑯琊王司馬睿即帝位的。所以宋哲是所謂輔命之臣。晉時的將軍本分四級,曰征,曰鎮(zhèn),曰安,曰平;東西南北都有。宋哲當(dāng)時為平東將軍,可見是第四級。后來升了官,晉封公爵,但《晉書》中無傳,其子宋延之亦無傳。 《晉書·職官志》云:“魏文帝黃初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lǐng)刺史?!皶x受禪,都督諸軍為上,監(jiān)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jié)為上,持節(jié)次之,假節(jié)為下。使持節(jié),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jié),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輿使持節(jié)同。假節(jié),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江左以來,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導(dǎo)等權(quán)重者乃居之?!苯窨妓握芤浴笆钩止?jié)”冠于中外諸官職之上,其權(quán)重殆幾乎和王導(dǎo)相等,《晉書》何以不為立傳?殊覺可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