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

 kfz書館 2016-07-30

  王金中 

  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講到玉器和玉文化,首推中華民族。隨著?;韬钅拱l(fā)掘工作的進展,人們發(fā)現(xiàn)劉賀墓藏的美玉眾多,美不勝收,且各有十分神奇的奧妙。據(jù) 初步統(tǒng)計,共出土玉器500余件,超過了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數(shù)量。一些專家評價說:漢代整套完整的禮玉制度在這里得到集中體現(xiàn)!為此,我想就?;韬畛鐾恋?各種美玉的神奇和奧妙,談一談漢代的玉器和玉文化。

  一奇:傳遞心跡的禮玉

  我國古代有“美石為玉”之說,只要是漂亮的石頭,就可以稱之為玉,不強調(diào)后來溫潤、細膩、透亮的感覺。因而?;韬钅钩鐾恋那嘤?、白玉、黃玉、墨玉、綠松石、瑪瑙、琉璃、琥珀(圖1)等等,那時都統(tǒng)稱為“美玉”。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什么對玉情有獨鐘?原來,在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中,人們總是以玉比德或以德比玉,把玉與德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玉有了深刻的文 化內(nèi)涵,也使文化有了寶貴的器物寄托?!抖Y記》記載,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即濕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 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管子》記載玉有九德;《旬子》記載玉有七德。雖然概括不同,但都把玉石和玉器擬人化,賦予玉以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玉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禮玉制度。按《周禮春官》的說法:抽繹玉之屬性,賦予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予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予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這種玉文化和禮玉制度發(fā)展到漢代,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出一個新時代。

  在物質(zhì)層面上,治玉材料和雕琢工藝達到了一個新水平,使各種玉器制作更加精美;在使用層面上,珍貴的玉器開始走出帝王將相、王公貴族之家,進入上層 官僚和商賈的生活;在精神層面上,把玉的品質(zhì)進一步歸納為五德,即仁、義、智、勇、潔,賦予美玉以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由此流傳了幾千年;在文化層面上,出現(xiàn) 了許多有關(guān)玉的成語,如“金玉滿堂”、“玉石俱焚”、“冰清玉潔”、“金科玉律”、“金相玉質(zhì)”等等。那時的玉器,比黃金要高貴得多,叫“黃金有價而玉無 價”,白玉簪高于銀簪、金簪;白玉印高于銅印、金??;白玉帶鉤高于銅帶鉤、金帶鉤;白玉耳杯高于銅耳杯、漆耳杯。(圖2)?;韬钅钩鐾恋谋姸嘤衿?,充分說 明了玉文化發(fā)展的這些特點。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2

  同王公貴族一樣,劉賀生前非常喜愛美玉。他當27天皇帝時,曾把宮中的玉器慷慨地賞賜給從昌邑帶去的隨從們,目的就是讓他們以“仁、義、智、勇、潔”來侍奉圣上。后來霍光廢掉他的理由之一,便是賞賜無度。

  劉賀即使被廢當庶民的十年中,仍然講究“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在山陽郡太守張敞給漢宣帝的“小報告”中說得很明白,他“佩玉環(huán),簪筆持牘趨 前”。為什么在那樣落魄的情況下還佩帶著象征高貴的玉環(huán)?因為“環(huán)”與“還”同音,劉賀以這種婉轉(zhuǎn)的表達方式向漢宣帝表明,自己還想念著當今圣上,還是過 去皇帝統(tǒng)治下的一個庶民。而漢宣帝并不追究劉賀為什么當了庶民還佩帶著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玉環(huán),而是明白他以玉喻已,講仁義、守高潔,因此而“知賀不足 忌”,高興地封他為?;韬?。

  二奇:價值連城的玉璧、玉環(huán)與玉佩

  在漢代,玉器的種類頗多,按用途大致可分為禮儀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陳設用玉、日常生活用玉,以及鑲嵌配飾用玉等六類。這些種類的玉器,在?;韬钅怪芯谐鐾?。

  漢代由于鐵制工具已經(jīng)普遍運用于制玉作坊中,同時,隨著西域交通的大規(guī)模開通,新疆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地區(qū),玉器的選料更精,玉質(zhì)除青玉、黃玉、墨玉外,白玉開始興盛,成為玉中上品。

  ?;韬钅怪械挠耔岛陀癍h(huán),屬于禮儀用玉和佩飾用玉。真不知道哪塊是當初劉賀見山陽郡太守張敞時曾經(jīng)佩帶過的。(圖3)玉璧和玉環(huán)都是中間有孔的圓狀器物,孔小而邊寬的是璧,孔大而邊窄的是環(huán)。璧或環(huán)上如有很細的開口是玦。半圓弧形的是璜。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3

  串起來掛在胸前的是佩。特別是玉璧,在漢代非常流行,出土數(shù)量頗多,成為這一時期標志性玉器。其中的白玉璧最為珍貴,多作為饋贈禮品。春秋戰(zhàn)國時,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一塊和氏璧,竟然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白璧。楚漢相爭時,在鴻門宴上,范增三次用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這里的“玦”與 “決”同音同,暗示項羽下決心。而劉邦離席出走后,自知不夠禮貌,托張良獻給項羽的是“白璧一雙”。由此可見那時的玉璧貴重之極。

  漢代玉器的制作整體上沿襲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風格,且略有變化。玉質(zhì)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和環(huán)的形狀普遍加大、加厚一些,說明那時的雕琢工具有了改 進。璧和環(huán)上的三角形立緣邊沿加寬,剖面呈長方形。其紋飾為谷紋、蒲紋、龍鳳紋,但與戰(zhàn)國時期相比,顆粒大而稀疏,有的采用淺浮雕,有的采用透空雕。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4

 ?。▓D4)這兩件出土于主棺柩與外棺之間的谷紋玉璧,黑色的水銀沁和紅色的朱砂沁,是埋藏于地下漫長歲月留下的印痕,分外顯眼。還有兩件玉環(huán),運用陰刻線,淺浮雕,線條豪放自如。(圖5)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5

  這或許就是書中所記載的:“漢人琢磨,妙哉雙鉤,碾法婉轉(zhuǎn)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xù),儼如游絲白描,毫無滯跡?!边@種稱為“游絲描”的刀法,是戰(zhàn)國到漢代玉器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6

  最為精彩的玉件是韘形佩,民間也叫雞心佩,(圖6)一般是懸掛在頸部和腰間。這件玉器把龍紋、虎紋、鳳紋集于一體,以透雕為主,淺浮雕為輔,整體是 大圓形套小圓形,而中間又顯現(xiàn)橢圓形,變化多端。透雕部分的花紋左右總體上對稱,但細看卻不完全對稱。一邊是龍紋纏繞,另一邊是鳳紋連著虎紋,線條自然流 暢,生動活潑,十分精美。

  最為巧妙的玉件是由玉璜、玉管和玉人組成的一套玉佩,(圖7),串起來戴在胸前。這種組玉佩又稱玉佩組飾,往往成為身份的體現(xiàn),身份越高,組玉佩也 越長越復雜。這套組玉佩只有三件組成,規(guī)格不算太高,材質(zhì)為和田白玉,是典型的漢代琢玉風格,玉人腰枝紐動,長袖過頂,毫發(fā)纖細,衣裙飄逸,盡顯風流。玉 璜受沁蝕,呈現(xiàn)兩頭黑、中間黃褐的自然沁色,露出歲月的滄桑。玉管打磨拋光使其圓潤異常,鉆孔十分工整,非金屬鉆頭不能琢出。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7 圖8

  最為生動的玉件是雙獸捕麂和盤龍望天,(圖8)當初究竟裝飾在哪里不得而知。其中一件是兩只猛獸在奔跑中捕捉到一只剛剛出生的小麂,迫不急待地撕咬 起來。另一件則是一只翹首盤起的瑞龍,望天而嘯。構(gòu)圖巧妙,線條剛勁,雕刻技法屬于典型的“漢八刀”。這是漢代特有的治玉刀法,多用寬陰線,線條簡潔粗 放,看似一刀削成,琢面平順光滑。實際上,這種線條并不是一刀刻出來的,而是用砣輪反復琢磨而成,工藝要求十分嚴格,成為斷代的重要依據(jù)。

  三奇:薈萃三代的佩劍飾玉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批佩劍飾玉,學名叫玉具劍。佩劍在中國古代不僅具有防身作用,而且也是一種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玉具劍則是佩劍中的最高規(guī)格,為帝王諸侯用劍。有資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玉具劍較為盛行,而漢代以后玉具劍基本絕跡。在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佩劍飾玉多達二三十套,都是劉賀收藏的精品。有秦漢時期的,也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件件完整,個個精美,成為我國 古代佩劍飾玉的集大成者。其中,主棺板上方出土的三套金絲玉具劍,以及遺骸雙側(cè)的兩套金絲玉具劍,則是漢代玉具劍中的極品。(圖9)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9

  一把完整的玉具劍一般由四個玉飾物組成,即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劍首是安裝在劍柄頭上的圓形玉飾,有高浮雕的青龍白虎紋,也有淺浮雕的谷紋等。(圖10)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0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1

  劍格也稱護手,在劍飾中數(shù)量最少。它是鑲嵌于劍柄與劍身交接處的玉飾,有高浮雕的虎紋,也有淺浮雕的獸面紋。(圖11)劍璏俗稱文帶,供穿帶佩系之 用。它在四種劍飾中出土的數(shù)量最多,制作起來也最復雜,因為側(cè)面有一個長方形的開孔,便于穿帶。與劍格的紋飾基本相同,也是高浮雕的虎紋和淺浮雕的獸面 紋。(圖12)看來,劍格與劍璏這兩件玉飾是配套使用的。劍珌是安裝在劍鞘尾端的玉飾,方形或梯形,光素無紋或淺浮雕。(圖13)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2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3

  特別值得關(guān)注的是,?;韬钅钩鐾恋倪@批佩劍玉飾,竟然出自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一件素面紅色玉劍格與兩件素面紅色玉劍璏,分外亮麗,(圖14)材質(zhì) 為瑪瑙,古代產(chǎn)自東北遼寧一帶,今人稱之為“戰(zhàn)國紅”瑪瑙。從較為粗獷的雕工判斷,疑似為春秋晚期或戰(zhàn)國早期制作的。劍格上傷痕累累,應是長期使用過的印 記,由此可以想見,劉賀的祖先正是手握這樣的利劍馳騁沙場,南征北戰(zhàn),打下天下。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4

  還有一組佩劍玉飾,劍首、劍格、劍璏均為淺浮雕,采用陰刻粗細紋絲線、魚鱗線、羽毛線,柔暢密集,滿而不亂。從刀法上判斷,無疑屬于戰(zhàn)國時期的玉器。(圖15)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5

  再有一組佩劍玉飾,劍首、劍格、劍璏均為高浮雕虎紋,有的是一虎獨踞,有的是虎子依母,還有的是雙龍雙虎,生動活潑。仔細觀察玉器的地子處理精美劃一,平整如鏡,可以判斷為漢代本朝制作的玉器。(圖16)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圖16

  總之,在?;韬钅怪型瑫r出土的這批橫跨四五百年,薈萃了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個時代的眾多佩劍玉飾,應該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這個奇跡再次證明,?;韬?劉賀是一個愛好美玉、愛好骨董、愛好收藏的高雅之士;同時也顯示了漢代的玉具劍借鑒前人,啟發(fā)后者,藏器待時,厚積薄發(fā),一旦出鞘,鋒芒畢露,充滿“智” 與“勇”的美玉風采!

  四奇:實至名歸的玉印

  伴隨著海昏侯墓發(fā)掘的過程,許多人有一個莫名的期待:甭管是官印也好,私印也好,最好能找到劉賀的金印。當初發(fā)現(xiàn)玉印 “大劉記印”后,人們期待著找到這方金??;后來發(fā)現(xiàn)了玉印“劉賀”后,人們?nèi)匀黄诖业竭@方金??;現(xiàn)在有人甚至寄希望于從最后提取出來的、尚未打開的那 幾個漆盒中找到這方金印。其實,?;韬钅怪胁粫儆薪鹩?!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在禮玉制度中,如果是官印,有了金印就不會有玉??;如果是私印,有了玉印就不 會有金印。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土了“劉賀”玉印,而且屬于私印,就不再會有什么金印了。

  漢印在我國治印史與篆刻史上處于第一個鼎盛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不僅進一步完備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而且在印章的規(guī)格、印紐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態(tài) 等方面更趨于統(tǒng)一。按照規(guī)定,天子的印章稱為璽,用玉制成,這是最高的規(guī)格?;屎蟮挠≌乱卜Q為璽,但用金制成。這樣璽印的材質(zhì)就有了區(qū)分尊卑的標志。劉賀 當27天皇帝時,曾經(jīng)擁有三方上等白玉璽印,代表著最高的皇權(quán)。一是“天子之璽”,由皇帝自行佩帶,證明身份。二是“皇帝行璽”,由專人管理,皇帝出宮時 使用。三是“皇帝信璽”,由專人管理,不得出宮,皇帝頒發(fā)的“璽書”均用此璽封緘。漢武帝曾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頒布詔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 印五分。王、公、侯金(?。y(?。?,千石以下銅印?!币拦俾毜淖鸨?,對官印的材質(zhì)及尺寸都有明文規(guī)定。因此在出土的漢印中,銅印最多,而銀印和 金印極少。

  漢代的官印,都是由皇家統(tǒng)一制作并正式頒發(fā)。也就是說,劉賀可以得到一枚朝廷發(fā)給的金印—— “?;韬钣 ?。如果有這枚官印,劉賀下葬時腰間佩帶的就不會是玉印了。而由于我們并不知道的原因,朝廷并沒有給劉賀頒發(fā)這枚金印,所以他只能以私印纏腰 了。而在制作私印的材質(zhì)中,劉賀選擇了最貴重的玉印,因而放棄了金印。

  與相對統(tǒng)一的漢代官印制度不同,私印從材料、章法、印面形式到規(guī)格、紐式等方面表現(xiàn)得自由靈活、豐富多彩而各盡其妙。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三方玉印,都屬于私印,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制成的。玉印以獨特的印材、特殊的制作工藝及由此產(chǎn)生的風格,在漢代的印章中別具一格。

淺談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與漢代的玉文化  圖17

  第一方是“大劉記印”,(圖17)屬于私印,為日常所用,白文雕刻,尺寸最小。印紐為龜形紐。龜?shù)膲勖L,讀音又同“貴”,因此龜是一種吉祥物,屬 于人們崇拜的“四靈”之一,在上古被稱為玄武。漢代無論是官印還是私印,都愛用龜形印紐?!按髣⒂浻 彼淖殖收叫危Y(jié)字筆畫非常緊湊,“大”字壓縮讓 “劉”字,“印”字壓縮讓“記”字。“劉”字的立刀縮小,而“記”字的言旁又展寬,既感覺疏朗清秀,又感覺密不透風,達到了漢字篆刻的藝術(shù)之美。據(jù)考證, 這方印極有可能是劉賀在山東昌邑當庶民期間經(jīng)商時使用過的印章,帶入墳墓成為他長期處于窘境的一個見證。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  圖18

  第二方未刻字,屬于素面印材,也是龜形印紐,尺寸比“大劉記印”稍大,估計與“劉賀”印相同。(圖18)為什么劉賀把沒有刻字的印材帶入墳墓?很可 能是因為這方印材玉質(zhì)濕潤細膩,晶瑩剔透,是上好的和田玉。劉賀生前愛不釋手,經(jīng)常把玩,于是死后仍然讓它陪伴在身邊。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劉賀一直 盼望著皇帝封他為豫章王,那時再啟用這方玉印,可惜沒有盼到這一天。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  圖19

  第三方是“劉賀”印,白文雕刻,屬于私印,是下葬時所刻,即殉葬印,系在腰間證明身份。(圖19)在考古發(fā)掘中,只有發(fā)現(xiàn)了這方玉印,才能實至名 歸,最終確認墓主人的身份。此印為蟾蜍形印紐。蟾蜍,古時被奉為月中神靈,是避兇趨福、多子納財、富貴長壽的吉祥圖騰。“劉賀”二字平分印面,每字均呈長 方形,是小篆書寫中最為規(guī)范的形體,結(jié)字筆畫上緊下松,左顧右盼?!皠ⅰ弊至⒌队幸饫L變瘦,給卯金讓出充足的空間;“賀”字的下面兩點作八字撇,使整個 字體保持穩(wěn)定,猶如磐石一般。從書法篆刻藝術(shù)的角度上說,“大劉記印”與“劉賀”這兩方玉印,平正大方、莊嚴典雅,是漢印中的經(jīng)典,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有人認為,“大劉記印”是殉葬印,而“劉賀”印是日常用印。我的觀點正好相反。因為“大劉記印”是劉賀成為廢帝后,當庶民時經(jīng)商所用,不便于刻上自 己的真實姓名。而死時他的正式身份是?;韬?,完全沒有必要再隱名埋姓了,所以光明正大地刻一枚“劉賀”玉印纏在腰間。而對于“大劉記印”,劉賀有太多的回 憶和辛酸,可以說記載了他半生的屈辱與沉浮,因此也把它帶入墳墓中,放在主槨室東室南部。

  五奇:護體通天的金縷琉璃席

  喪葬用玉,是專門用于喪葬保護尸體的玉器。古代人相信,用玉殮葬,能讓人靈肉不朽。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漢代達到高峰,魏晉以后則逐漸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把禮儀用玉、佩飾用玉等帶入墳墓與喪葬用玉完全是兩個概念,喪葬用玉主要是指玉衣(穿在身上)、玉塞(堵住七竅)、玉琀(放入口 中)、玉握(攥在雙手)、玉棺等。而劉賀則是將生前所用的禮儀用玉、佩飾用玉、日常生活用玉等,與喪葬用玉一起埋葬掉,足見他最大的幻想就是用眾多的美玉 護體通天,繼續(xù)享受王公貴族的生活。

  劉賀下葬時,身上覆蓋的全是精致的玉璧和玉環(huán),腰間纏著玉印,內(nèi)棺與外棺之間、棺室與槨室之間擺著玉具劍,槨室中放著玉耳杯、玉帶鉤、玉佩飾以及說不出名稱的玉飾件,甚至把尚未加工好的玉料也統(tǒng)統(tǒng)帶入墳墓。(圖20)當然,他最希望的還是能夠穿上金縷玉衣或銀縷玉衣。

淺談?;韬钅钩鐾恋挠衿髋c漢代的玉文化  圖20

  玉衣,古時稱玉匣或玉柙,專指包裹全身的衣罩,分為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套等部分。主要使用金縷、銀縷、銅縷或絲縷等,將數(shù)以千計的小 玉片連綴而成。西漢時,玉衣是皇帝和諸侯王的專用喪葬用玉,多有出土。最著名的是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及其夫人竇綰墓出土的一男一女兩套完整的金縷 玉衣。劉勝的玉衣一共用了2498片玉片、1100克黃金;而竇綰的玉衣一共用了2160片玉片、700克黃金??梢娰F重至極。

  而劉賀死時的身份只是個列侯,所以根本沒有穿玉衣的資格,除非皇帝特別恩準。但讓人意料不到的是,考古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劉賀身下墊的是一塊金縷琉璃席!琉 璃現(xiàn)在看來與普通玻璃差不多,但在漢代時卻比黃金還貴重,因為那時琉璃是稀有的寶石,也屬于玉石的范圍,必須從西域進口,是王公貴族專用的東西。劉賀曾經(jīng) 在馬蹄金和麟趾金中鑲嵌過琉璃,制成珍寶。可見這種金鑲玉或玉包金,是劉賀生前所喜愛的一種組合方式。

  劉賀死后,人們先在他的內(nèi)棺底部鋪了一層金餅,5塊一組共20組計100塊,然后在金餅上鋪了一床金縷琉璃席。整個琉璃席約1.8米長、0.65米 寬,由包有金片的絲縷將2000多片長方形的琉璃片貫串而成,略少于金縷玉衣的用料。有關(guān)專家稱,?;韬钅沟慕鹂|琉璃席的葬俗,在全國考古中還是首次發(fā) 現(xiàn)。這就更加證明了漢代“玉璧通天,玉衣護體”的思想觀念。

  2016年7月18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窺漢代文明之光——?;韬钅钩鐾廖奈锾轿觥?/p>

  本文參考資料:《漢書》、《中國藝術(shù)品收藏鑒賞百科》、《中國玉文化》、《秦漢器物文化拾英》、《漢印》、《古玩圖鑒璽印古錢篇》《馬未都說收藏·玉器篇》《南昌漢代?;韬顕脊懦晒埂氛拱逭f明、近期報刊有關(guān)新聞報道。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展覽、首都博物館網(wǎng)站。

  來源:光明網(wǎ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