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家俱樂部】 收藏家自己的家園 收藏行業(yè)最具影響力的公眾號 歡迎關注加入 讓我們一起來收藏我們的昨天 瓷中之玉 —— 宋元青白瓷收藏與鑒賞 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稱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鎮(zhèn)所獨創(chuàng),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zhì)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所以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產(chǎn)品有的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銘款。南宋時大量生產(chǎn),而且“著行海內(nèi)”,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 以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
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以湖田窯燒制的最為著名,其次有湘湖、勝梅亭、柳家灣等窯。當時的品種有碗、盤、瓶、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無花紋,以器型的規(guī)整和玉一般的釉質(zhì)取勝。中期以后,它的裝飾以刻花為主,兼有印花、淺浮雕、鏤空、堆塑,色調(diào)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里藏花,若明若暗,給人以無窮韻味。
青白瓷曾風靡一時,行銷海內(nèi)外。據(jù)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白瓷的店鋪,出售供都城人們?nèi)粘I钪酗嬍?、飲茶及飲酒的器皿。趙汝適《諸蕃志》記述中國當時陶瓷器對外貿(mào)易的情況,其中有在' 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對外交易的記載。
宋代景德鎮(zhèn)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發(fā)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飛躍。由于青白瓷制作的豐富經(jīng)驗,為以后青花瓷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影青'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nèi)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白中閃淡青色,厚處閃深綠色,瑩潤精細,晶亮透徹,前人把它稱為'假玉器',有晶瑩如玉的美稱;二是淡青閃黃,這種釉色的'影青'瓷最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還有一種在器物周身加繪褐色的彩種,人們稱為'點彩'。宋時點彩位置隨便、自然,面積往往較小,彩色有非常明顯的濃淡區(qū)別,中心處最濃,呈鐵斑色。
'影青'紋飾主要是刻花、劃花、印花,還有少量的堆塑花紋。早期器皿多無紋飾,或有少量刻劃極為簡單的花紋,如蔓草紋、水波紋等。中期以后,花紋顯得繁雜,刻花、印花大量出現(xiàn),常見的有菊瓣紋、蓮瓣紋、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紋、云龍紋、龍穿纏枝花、纏枝蓮紋、纏枝菊花、纏枝牡丹、風穿牡丹、嬰戲牡丹、海浪紋、海浪五魚紋、水波雙魚紋、蓮塘雙魚紋等等。
'影青'的刻花、劃花大多數(shù)構(gòu)圖簡練,給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紋,僅用梳篦式工具隨意在器皿上劃幾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劃幾個隨意的弧度,即可出現(xiàn)一幅洶涌澎湃的水波浪圖畫,如再添上幾條小魚,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嬰戲牡丹也較為精美,一般表現(xiàn)的是兩小孩追逐于牡丹花叢中的圖案,匠人刀法嫻熟,流暢有力,將嬰兒天真活潑、爛漫可愛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影青'的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等。從窯址調(diào)查和紀年墓出土情況來看,'影青'瓷草創(chuàng)時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這一時期產(chǎn)量小,器類簡單,主要為碗、盤、碟之類,也有盒、缽、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器型低矮,圈足寬大,唇口及壁都較厚。為防止燒時變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紋,這種做法至今尚存,俗稱'撐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屬器,如瓜棱形的壺身、細長彎曲的壺流、盤碟腹壁的棱線及碗、盤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
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寧年間,'影青'瓷產(chǎn)量大增,器類也多種多樣。這時期的產(chǎn)品多為廣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體多上薄下厚,與前一時期的厚唇形成鮮明對比。器型以盤、碟、碗居多,較多見的還有盆、爐、缽、罐、盂、盞托、盒子、注子、注碗、盤盞、臺盞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帶把,壺身作瓜棱形,蓋頂飾以獅鈕,注碗則多呈仰蓮形,全器造型生動,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盤盞與臺盞則是與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當于現(xiàn)代的酒杯。
(收藏家俱樂部 整理發(fā)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