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就是歷史,歷史就是人心 2014-10-28 08:43閱讀: 當我們在說某個人是什么樣的性格時,將依據(jù)什么?依據(jù)所觀察到的他或她的行為。性格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有行為。只有根據(jù)能看得到的行為,去歸納總結(jié)看不到的性格。 對一個人的性格的判斷,準不準確,首要的前提是,對其行為的觀察充不充分、全不全面。如果不充分、不全面,很容易以偏概全,錯看一個人。所謂的蓋棺定論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說,人性如何如何時。應(yīng)該依據(jù)什么?同樣,也應(yīng)該依據(jù)對人類行為的觀察。也同樣,如果對人類的行為觀察地不充分、不全面,也容易以偏概全,錯判人性。 如何做才能保證對人類行為的觀察是充分的、全面的?唯有充分地、全面地學習歷史。人類過去的行為就表現(xiàn)為歷史。要保證充分、全面地觀察人類的行為,就必須充分、全面地學習人類的歷史。人性是看不到的,而歷史則是可以看到的。看不到的人性是不可以抽象地談?wù)摰?,只能從看得到的歷史中去歸納總結(jié)。 這就是“人心即歷史”,或者簡稱“心即史”。 如何做才能保證對人類歷史的學習,是充分的、全面的。那就不能只關(guān)注某個區(qū)域、某個民族的歷史,不能只關(guān)注某個時期的歷史,而是要關(guān)注所有地區(qū)、所有民族、所有時期的歷史。 不理解所有地區(qū)、所有民族、所有時期的歷史,就無法理解某個地區(qū)、某個民族、某個時期的歷史?!安煌ㄈ?,一無所知”。 沒有學習所有地區(qū)、所有民族、所有時期的歷史,就不足以談人性。你談了,就必然是偏頗的,盲人摸象的。 孟子說過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孔孟的“思想”,并非孔孟的“天才創(chuàng)造”,而只是對孔孟之前中國歷史的總結(jié),尤其是“三代”史。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是:“敏而好古”、“述而不作”。 孟子的這句話,也同樣是對中國歷史的總結(jié)?!皩W問之道”中的“學問”,其意義與現(xiàn)代大為不同。這個“學問”不是單純的知識性的學問,不是寫論文用的學問、不是評職稱用的學問、不是考試用的學問,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的學問,行動的學問,行為的學問。 過去的行為就是歷史,所以,“學問之道”也可說成“歷史之道”。 “求放心”就是把流失、溜走的心找回來,就是“求心安”。 整體來說,孟子這句話是說,人為什么去“學問”,為什么去行動,是受“求心安”驅(qū)使。人類行動、行為的動力是就求心安。人類的歷史也同樣由求心安所驅(qū)動,由人心所驅(qū)動?;蛘哒f 加載中... 內(nèi)容加載失敗,點擊此處重試 加載全文 ,歷史就是人心的展開。有什么樣的歷史,取決于有什么樣的人心。歷史就是人心的歷史。 這就是“歷史即人心”,歷史就是人心。 看到“心即史”這三個字,對于熟悉“宋明理學”的朋友來說,一定覺得眼熟。宋明兩朝的學問,可用六個字概括:“性即理”、“心即理”。明的“心即理”,是接著宋的“性即理”說的,既有否定,也有繼承。這里的“心即史”,又是接著明的“心即理”來說的,同樣,既有否定,也有繼承。 必須放在整部中國文明史、甚至整部全球文明史的大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宋明理學,才能真正理解“性即理”、“心即理”這六個字。 中國真正的傳統(tǒng)是“性本善”?!靶员旧啤辈皇呛唵蔚貙θ诵赃M行歸類,或善或惡。而是說,人性是完美的、完滿的,因為每個人天生就具備“四端之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樣以來,每個人天生地就具備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不僅天生地就會區(qū)分善惡,而且天生“善善惡惡”,喜歡和選擇善的,憎惡而回避惡的。從而整個社會也是善的、有序的,而非惡的、混亂的。 “性本善”實質(zhì)上是一種絕對的個人主義,企圖絕對維護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倡導(dǎo)完全的個人自我管理。這樣一來,外在的法律和政府的約束、干預(yù),就是多余,完全沒有必要。 不理解“性本善”,就不足以談“獨立”談“自由”。“性本善”是保障獨立、自由的基本前提。否定性本善,就一定會否定個人獨立、自由,帶來強權(quán)專制。 然而,自春秋末期開始,一種截然相反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國突然出現(xiàn)和興起,就是所謂的“法家”。這種“新思潮”認為,人性是“惡”的,只認個人私利,而無孟子的“四端”之心,不具備向善的判斷力和選擇力。所以,也正與儒家相反,法家否定個人獨立的自我管理,而倡導(dǎo)外在的法律和政府的約束、強制。 概而言之,儒家思想維護個人獨立、自由,倡導(dǎo)個人的自我管理,抵制法律、政府的干預(yù)和專制;法家思想則相反,否定個人獨立、自由,倡導(dǎo)法律、政府的干預(yù)和強權(quán),抵制個人的自我管理。 傳統(tǒng)上,我們把法家思想看成是中國本土的產(chǎn)物,但具體的淵源和路徑,卻是模糊的。事實上,在全球文明史整體框架下來看,法家思想是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600年之間,長期交流融合的結(jié)果。這里的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古-埃及兩河文明。法家思想的最終成熟,發(fā)生在波斯帝國。很快就傳入中國,其標志就是春秋時期(前535年左右),子產(chǎn)鑄刑鼎。戰(zhàn)國時開始流布中國,并在秦國找到最適合的土壤。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法家思想在中國的影響達到巔峰。 在對人性看法上,法家和中國傳統(tǒng),或者說和儒家截然相反。所以,法家思想一經(jīng)在中國出現(xiàn),就遭遇激烈的反對。對子產(chǎn)等人的“立法”行為,叔向和孔子都給出了嚴厲的批評。隨著法家影響力的擴大,對其抵制的程度也逐漸激烈。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人物,大都難以善終,商鞅是五馬分尸。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中國對法家的反抗也提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秦始皇屢屢遭遇刺殺,最后是陳勝揭竿而起。 秦以后,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傳統(tǒng)與法家專制斗爭的歷史。這種斗爭在兩條線上展開,一條是“文線”,一條是“武線”?!拔木€”是在學術(shù)方面,就是所謂的“儒法之爭”?!拔渚€”就是農(nóng)民起義。儒家和農(nóng)民其實是一家,孔孟之道和農(nóng)民起義是一回事,都是在維護和捍衛(wèi)個人的獨立、自由,都是在反抗法家專制。 最能體現(xiàn)儒家與農(nóng)民一致性的,是這樣一個歷史事實??鬃拥陌耸缹O孔鮒精通經(jīng)史,很有學問,但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卻拒絕做官。而當?shù)弥悇僭旆春?,卻迅速去投奔,不久就戰(zhàn)死。寧愿跟著農(nóng)民送死,也不愿跟著政府升官發(fā)財。 然而,中國傳統(tǒng)在與法家專制斗爭的過程中,也逐漸開始法家化了,尤其是對“文線”的儒家而言。朱熹他們認為,儒家的道統(tǒng)到孟子這里就中斷了。這基本符合歷史事實,孟子以后的儒家,的確受法家影響嚴重,戰(zhàn)國、秦、漢、唐莫不如此。甚至很多儒家退化為法家專制的幫兇。 儒家法家化的基本標志是,不再絕對堅持“性本善”了。荀子首倡“性惡”,此后的儒家就放棄絕對的“性本善”,而認為人性中存在“惡”的因素。 在絕對“性本善”下,個人完全可以進行獨立的自我管理,法律和政府是沒有存在的必要的,這樣以來就徹底否定了法家專制。所以,在傳統(tǒng)上,中國的學問、學術(shù)的主要關(guān)注點是“心性”,如何獲得個人的“心安”,而不去關(guān)注外在的“制度”,包括法律、政府等。儒家的《五經(jīng)》,實質(zhì)上,就是“心性”學。 而一旦對“性本善”有所松動,如果承認人性中存在“惡”因素,人就沒有能力進行獨立的自我管理,必須借助外在的法律、政府的規(guī)范約束,整個社會才能有序。就否定了個人的絕對獨立、自由,就為法家專制的存在打開了空間,提供了絕對合理性。 漢以后的中國為什么對印度的佛教感興趣?原因就在于,印度的佛教也是反法家的,也是以“心性”為核心的。單憑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已經(jīng)阻擊不了法家的進攻了,于是再搬來一個佛家,儒釋道結(jié)成一個反法“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反抗法家。 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宋明的“心性學”是受佛教的影響才產(chǎn)生的,甚至來自佛教。宋明“心性學”固然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但絕非來自佛教,而是向中國更古老的傳統(tǒng)回歸?;貧w到孔孟和孔孟以前,那時中國尚未受到法家的影響。恰恰相反,有充分的歷史證據(jù)證明,佛教的“心性學”來自中國。也就是說,佛教是受中國文明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 佛教幫助儒家打敗了法家,但是,也給儒家?guī)砹素撁嬗绊?。佛教追求“涅槃”,追求“空”,追求“佛理”,追求“佛”,這一切都是一個假想的、外在于人的理想狀態(tài)。一味地追求這些假想的狀態(tài),一味地追求這些假想的“理”,這些“理”反而會變成一種負擔,阻礙人性的自由發(fā)揮,形成另外一種專制。 宋儒沒有充分地注意到這一點,盡管他們回歸了孟子的“性本善”,但卻又認為人性是天理所賦予的,即“性即理”。所以要充分認識人性,要“盡性”,必須學習這個理。理又存在于萬事萬物中,所以,要明理,必需格物致知。這樣以來,人性就不是內(nèi)在、獨立的了,而是外在、依附的了,就偏離孔孟了。 明朝的王陽明充意識到宋儒“理”的外在性,于是,他一反朱熹,而認為“理”并非外在的,存在萬物之中,而是天然地內(nèi)在于每一個人的心中。這就是“心即理”。每個人一出生,這個理就完好地存在于其心中了。所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天生的就是一個圣人。圣人無需靠學習去得來,天生就是。這樣以來,王陽明距離孔孟的距離就大大縮短了。 但是,王陽明的理論還是存在一個大問題,與朱熹一樣,也認為存在一個絕對完備的理。他與朱熹的不同,僅僅在于認為這里理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而是存在于人心之內(nèi)。當人們認為,絕對完備的理天生就存在于內(nèi)心時,那他就可能會陷入一種絕對地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完全拒絕教化、唯我獨尊、徹底否定學習、褻瀆歷史、玩世不恭。李贄就是這樣一個代表。 所以,清朝人就開始徹底反對理學,徹底否定存在一個超驗的、絕對完備的理。 現(xiàn)在主流的歷史認知是瞧不起清朝人的,認為他們只會“考據(jù)”,鉆故紙堆,而沒有任何思想創(chuàng)新。這完全是對清朝人的誤解。 清朝人,之所以醉心于考據(jù),就在于他們想消除佛教、道教對儒家的影響,回歸真正的中國傳統(tǒng)。事實上,他們也的確做到了,正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理”的虛假性。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口中的真理,都只是他個人的一個主觀判斷,都只是一種“意見”。當要求服從這個真理時,服從的只是某個人的“意見”,必然會帶來專制,形成“意見殺人”。這就清朝最著名的考據(jù)家戴震的貢獻。 所以,對戴震來說,不是“心即理”,應(yīng)該是“心即經(jīng)”,經(jīng)是《五經(jīng)》。真理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唯有“心性”。“心性”在哪里?心性在經(jīng)學中。要找到真實的“心性”,就要找到真實的經(jīng)學。要找到真實的經(jīng)學,必須回歸先秦經(jīng)典。先秦經(jīng)典難以恢復(fù),退而求其次,回歸漢代經(jīng)典。 所以,清朝考據(jù)學,從本質(zhì)上,還依然是心性學。但不是“理學”,是“反理學”。 清朝另一位大學問家,與戴震同期且在學問上并肩的章學誠發(fā)現(xiàn),“六經(jīng)皆史”。所以,對章學誠來說,應(yīng)該是“心即史”。 《心即史:一個理解人心與歷史的新綱領(lǐng)》之綱目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