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文化發(fā)端于嶺南文化,今天我們就尋著嶺南文化的印跡探尋端硯文化的源流。以此來更好地了解端硯,了解端硯文化。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嶺南文化源遠流長,融匯升華,兼容并蓄,博采眾長,自成體系,在中華大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千百年來,為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卷增添了多姿多彩和凝重深厚的絢麗篇章?;讵毺氐牡乩憝h(huán)境和歷史條件,它東接福建,西連廣西,南接港澳,中跨海連海南,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
從以拍印的幾何圖形印紋陶器到以雞卜兇吉;從安陽殷墟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嶺南貢物到流風(fēng)遺韻和習(xí)俗向中原漸變;從楊孚的《南裔異物志》到葛洪的煉丹術(shù);從陳元等人對儒家經(jīng)典的注疏到王范的《交廣春秋》;從陳白沙發(fā)展嶺南理學(xué)的明儒“心學(xué)”到海瑞的政治思想;從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到惠能禪學(xué);從締造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到推動近代“商戰(zhàn)”的鄭觀應(yīng);從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梁啟超到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都離不開嶺南這塊神奇土地和文化氛圍的培育和熏陶。特別是嶺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對外開放的歷史,使得嶺南詩歌、嶺南戲劇、嶺南畫派、嶺南建筑、嶺南盆景、嶺南工藝、嶺南民俗、廣東音樂等,都反映出嶺南文化融會中西的豐富內(nèi)涵和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地方特色。
“2004肇慶·中國端硯文化節(jié)”開幕,端硯這張“名片”又一次亮相世人。
端硯是什么?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端硯位四大名硯之首”、“端硯是藝術(shù)品”、“端硯是國寶,是國粹”、“端硯是肇慶的名片”……但是無論如何評價端硯,我們都不能忘記它獨有的文化特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端石是養(yǎng)在水中的,而端硯是浸在文化中的”。我們還可以這樣說,“端石是養(yǎng)在嶺南的端溪水中的,而端硯是浸在嶺南的文化中”。
4億年前,端石的原始母巖形成。1.95億年前,燕山構(gòu)造運動與印支構(gòu)造運動把深埋的端硯石擠出地表,也擠出眾多的硯石坑,其中老坑叫得最響——1300年前,端州人在端溪的附近發(fā)現(xiàn)并開始開采礦石用于端硯制作,從老坑開采出的硯石運送到了附近的一個個村莊。這些村莊中,白石村最為出色:白石村的人們雕刻出的端硯從嶺南走到中原,從古代走到當今,從中國走向世界。
當我們面對一方端硯的時候,我們感覺看到的不是一塊從老坑或者麻子坑開采出來的一塊石頭,而是一種浸潤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嶺南文化,一種兼收并蓄然后又發(fā)揚光大流傳和影響深遠的嶺南文化,這種在端硯中體現(xiàn)的嶺南文化隨著端硯的價值的變化而又賦予了嶺南文化新的含義。
一個硯坑
在白石村東去20多公里便是端石的來源地。在最著名的老坑坑口,雖然看到的是無章的雜草、生銹的斗車,透過坑口的緊鎖的大門,能夠感受到的卻是1300年前所出之硯被列為貢品的坑口背后深藏的故事。
翻開肇慶市志,“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代李賀的筆墨可以散見文中。宋文化留下的烙印就更深:宋康定慶歷間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州。包拯因任職端州期間政績突出而回朝任職。包拯離任時,端州的老百姓悄悄送給他一塊端硯。廉正的包拯上船后獲悉,便將端硯擲入西江,化為硯洲,成為千古流傳的故事。所以,如果說安徽合肥是包拯的出生地,如果說河南開封是包拯的揚名地,那么肇慶端州則是包拯的成名地。現(xiàn)在的端州還流傳著包拯無數(shù)的故事和傳說。
在歷史長河中,有無數(shù)文人曾暢懷感嘆,劉禹錫、陸龜蒙、王安石、蘇軾、陸游、文天祥、徐渭、屈大均、袁枚、黃遵憲等都曾經(jīng)吟詠過端硯,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甚至乾隆皇帝的詩中都提到了端硯。他在“題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硯”中提到“下巖端石尚貽唐,況是曾賓褚遂良”……端硯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硯詩尤其能夠傳達中國古代文人對于端硯的感情。
一條村莊
“不到白石村就等于沒有來過肇慶”,當?shù)厝诉@樣說。白石村不大,隨便站在一條小巷中間往兩頭望去,總能看見幾戶人家門口有人在在“造”端硯:也就是一張低的小凳,一把小鑿,一塊端石……。在1300人的村民中,有70%的勞動力是在加工端硯。
端硯做工最講究的是“因材施藝”。大德利廠的董事長說,一件端硯的背后就是一個故事。在端硯制作的開料、選料、做胚、設(shè)計、雕刻、打磨、上蠟、包盒等所有環(huán)節(jié)中,設(shè)計是最重要的。
一方文化
“我們的端硯在不同人眼中的體會和感覺是不同的?!环蕉顺幘褪且环轿幕?。首先,端硯無論從開采、制作到使用,都有自己的一種文化特性。端硯當然天生就是供文人磨墨寫字的,她始終蕩漾著一種文化氣息。
另外,一方端硯還可以認為她是一種傳統(tǒng),1300年的生生不息才使她有了今天,所以端硯對當?shù)匚幕膫鞑ギa(chǎn)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更主要的是,端硯是一件極美的工藝品,從端石轉(zhuǎn)化為端硯,必須經(jīng)過采石、維料、設(shè)計、雕刻、磨光、配盒等10多個環(huán)節(jié),就僅僅刀藝分為深刀、淺刀、細刻、線刻、通雕等等。他說,我們這里的每一個工人,必須是個美術(shù)師、必須是個設(shè)計師、必須是個雕刻師……所以說“一方端硯就是一方文化”,是體現(xiàn)肇慶這一方的嶺南文化。
肇慶市端硯協(xié)會副會長梁佩陽也有獨特的見解,廣東的嶺南文化本質(zhì)上是多元文化。嶺南文化的母本乃越文化;而父本則是中原人口南遷帶來的北方文化。二者交融而成今天的廣東嶺南文化,這一點在端硯上體現(xiàn)得最豐富。
專家視點
“端硯文化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分支之一,也是嶺南文化最具影響力的代表物之一。”一位工藝界專家說。他提出,端硯只有繼承和發(fā)展嶺南文化中開放兼容的特性,才能在面向未來的競爭中爭得主動。
端硯在目前整個藝術(shù)市場當中,仍算是比較“小眾”的藏品。受過專業(yè)的美術(shù)教育、功底扎實的年輕人往往不愿意進入這個行業(yè),因此端硯業(yè)內(nèi)很大程度上靠的還是師徒之間的手口相傳。因此目前來看,傳統(tǒng)題材、工藝仍是主流。
“隨著嶺南文化的發(fā)展,端硯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有出路。”不論怎樣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嶺南文化絕不能丟。因為無論從市場來看,還是從端硯發(fā)展的脈絡(luò)分析,這都是端硯文化的根基。但是完全可以把舊題材做出新意來。“其實現(xiàn)在的創(chuàng)作者條件比過去好得多。信息的來源很多,從網(wǎng)上、報刊上可以獲得大量新的資料和靈感,沒有理由做不出新的佳作來?!?/div>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的端硯文化綻放出了璀璨奪目的光彩,端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帶動了整個嶺南文化的發(fā)展。而嶺南異彩紛呈的文化也給端硯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題材,他們在相互促進中共同發(fā)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