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首發(fā)在昨天(2016年1月7日)的人文經濟學會(微信號Hes2012),原文標題是《加劇恐慌,熔斷機制應該趁早廢除》。當天深夜證監(jiān)會發(fā)布消息,自2016年1月8日起暫停實施熔斷機制。
A股新年第一周就兩次熔斷,市場嘲笑了這個新制度:證監(jiān)會引進熔斷機制,本意是安撫市場情緒,想不到卻加劇恐慌。1月4日,從暫停交易到收市只花了16分鐘,1月7日則是驚人的1分鐘。 想象一下那個踩踏擁堵的畫面吧。證監(jiān)會想讓交易者沏杯咖啡,舒緩一下情緒,搶籌者趁低殺入,拉高股價——想不到市場的反應卻是奪門奔逃。 股市是分散參與者集合競價的市場,充斥著大量群體非理性。恐懼與貪婪的情緒到處傳染。中國這樣散戶規(guī)模龐大的市場,絕大多數散戶都在狂熱中買,恐慌中賣,行動具有高度一致性。好比一艘顛簸的船上,人群中喊了一句“往左邊跑”,所有人都往左邊跑,再喊一句“往右邊跑”,所有人再往右邊跑,能不危險嗎? 為什么熔斷機制加劇市場恐慌呢? 假設一下,當滬深指數跌幅達到3%——這是很常見的跌幅,一點壞消息或大股東解禁潮都會導致——部分投資者擔心當天繼續(xù)下跌,選擇賣出。當下跌趨勢形成,就引發(fā)更多人擔憂。稍微下跌一些,觸及5%熔斷,恐慌情緒就很明顯了。很多人擔心二次熔斷,無法賣出,干脆選擇拋售。 恐慌一旦蔓延開來,留給市場另一方的空間就很少了。一方面,他們不敢對抗恐慌之下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即便準備搶籌扭轉,交易也已經停止。第二天市場是釋放下跌趨勢,還是由多頭占據主動,甚至引發(fā)上漲熔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股市的T+1制度放大了這種現象。如果實行T+0,同一支股票當天可以買賣換手,上午拋售之后獲取的資金,它就變成下午上漲的潛在動力——很多交易者一時拋售股票,并不代表不看好。兩次交易能賺取價差,又能持有股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短賣短買這時就起到了穩(wěn)定市場的作用。無論專業(yè)交易者還是散戶,關注的股票和持有資金總是有限,拋售重新買回的意愿其實非常普遍。 華爾街有句股諺:當市場恐慌,真正的危險其實已經過去。緩解危險的機制會隨著恐慌醞釀。熔斷機制和T+1相配合,扼制了市場的理性力量。交易者的行動更加一致化。 熔斷機制的本意,是提供時間給上市公司和監(jiān)管機構發(fā)布信息,引導股價走向平和。從最近兩次熔斷看,這個目標已經失敗。如果市場恐慌來源于具體事件,解釋澄清也許能平息風波。當波動來自于莫名的情緒,稍有風吹草動就引發(fā)踩踏,誰敢站出來多說呢?熔斷機制本身就在制造恐慌,對平息恐慌卻難有作為。 很多人說,中國市場已經有個股漲跌停的制度,沒必要指數熔斷。從原理上說,漲跌停和熔斷沒有什么區(qū)別。一支股票按照行情原本該下跌30%,持有者兩三個跌停賣不出,只能加壓拋售,這放大了市場恐慌。 同樣的道理,一支重大利好的股票無法一次上漲到位,連續(xù)開盤漲停,必然引起關注。賣方惜售,買方搶籌,股價節(jié)節(jié)上升,引來投機者炒作。非理性情緒下,人們無法就股票真實價值做買賣,而是玩擊鼓傳花的游戲。誰都知道股價虛高,又不相信自己是最后一棒,不如博運氣去追。如果沒有漲停板,追捧最多促成曇花一現,泡沫很快就會戳破,絕不會出現暴風影音那樣39個漲停板的瘋狂追逐。 漲跌停、T+1,熔斷機制,其本意都是要保護散戶利益,扼制投機炒作。然而并沒有什么用。關于交易員的歡樂段子滿天飛,股市依舊動蕩。通過限制交易來扼制投機,其實并不利于散戶。 機構有能力制造股價劇動,引發(fā)市場氣象陰晴,散戶的羊群效則幫助他們觸發(fā)停止交易。反制的力量被扼制住了,機構當天就能從容脫身。第二天交易開始,機構掌握的信息和反應速度都不是散戶所能比擬的。散戶亦步亦趨,想買買不上,想賣賣不出。這三大機制看似保護散戶利益,其實害人不淺,應當盡早地廢除。
補充:昨天深夜,證監(jiān)會新聞發(fā)言人鄧舸在答記者問中,解釋了暫停熔斷機制的原因。他的回答里提到了“磁吸效應”,是正確的。下面是答記者問全文。
………溫小婉的店……… 春節(jié)前茶葉只賣到1月19日,春節(jié)期間暫停營業(yè),現在還有11天。茶葉有禮盒包裝,送禮雅致大方,歡迎選購。有春節(jié)茶葉禮品需求者,請留言詢問。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或點左下角閱讀原文,淘寶搜索:宛若水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