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風月清①,誰家巧作斷腸聲②。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③。 胡騎中宵堪北走④,武陵一曲想南征⑤。 故園楊柳今搖落⑥,何得愁中卻盡生。 作品注釋 ①江總詩:“秋城韻晚笛,危樹引清風?!卞唬菏拙浔敬恕O蛐恪端寂f賦》:“鄰人有善吹笛者。”江淹詩:“金映秋山。”《南史·褚彥回傳》:“初秋涼夕,風月甚美。” ②曹植詩:“借問誰家子?!鳖伖{:“誰家,羨其善吹也。”張正見詩:“還聽嗚咽水,并切斷腸聲?!?br/> ③【唐注】風月分作一聯(lián),從《龍池篇》得來?!稘h·歷律志》:“律呂和矣?!薄堕L笛賦》:“律呂既和?!鼻?,謂其音凄切。樂府橫吹曲有《關山月》,《解題》云:《關山月》,傷離別也。周王褒詩:“關山夜月明?!?br/> ④《晉·劉隗傳》,劉疇避亂塢壁,賈胡百數(shù)欲害之,疇援笳而吹之,為《出塞》《入塞》之聲,以動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垂泣而去?!妒勒f》,劉琨為并州刺史,胡騎圍之數(shù)重。琨夕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凄然長嘆,中夜奏胡笳,賊皆流涕,人有懷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賊并棄圍奔走。周弘讓《長笛吐清氣》詩:“胡騎爭北歸,偏知別鄉(xiāng)苦?!睏钌髟唬鹤謺杭糙呍蛔?,上聲。驅之走曰走,去聲。北走關山,疾走之走也,如《漢書》“北走邯鄲道”之走。胡騎北走,驅而走之也,如《漢書》“季布北走胡”之走。兩音不同。 ⑤《古今注》:“《武溪深》,乃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門生愛寄生,善吹笛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武溪深》詞:“嗟哉武溪一何深,飛鳥不敢度,走獸不敢臨,嗟哉武溪多毒淫?!鳖佂㈤霸唬何淞昵础段湎睢?。梁簡文帝詩:“但歌聊一曲?!?br/> ⑥故園,指杜陵。《宋書》: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有兵革辛苦之詞。《演繁露》:笛亦有《落梅》、《楊柳》二曲,今其詞亡不可考矣?!杜f唐書·樂志》:梁樂府《胡吹歌》云:“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此歌詞元出北國之橫笛。顏箋:笛有《關山月》、《武溪深》、《折楊柳》及《胡笳聲》,皆清商曲也。郭浚曰:此詩句句凄遠,詠物絕調。蔣一梅曰:絕大手筆,聲律極細,然有對意不對詞,對詞不對意者。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閣時,是一首即景抒懷之作。黃鶴注:梁權道編在大歷元年。按詩云“胡騎中宵堪北走,”當指吐蕃而言。《通鑒》:永泰元年,吐蕃與回紇入寇,子儀免胄釋甲,投槍而進,回紇酋長皆下馬羅拜,再成和約。吐蕃聞之,夜引兵遁去。即此事也。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首聯(lián)扣題起興,由聽到吹笛聲而引發(fā)感懷。秋山靜寂,皓月懸空,清風蕭瑟,橫笛數(shù)聲,牽動萬千愁思?!讹L俗通》說:“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痹谏剿?、羈旅詩中,笛有著廣泛的表情達意的動能,最常見的是牽引懷鄉(xiāng)的情愫。又《樂府雜錄》載:笛者,羌樂也。古笛曲廣為流傳的有《落梅花》、《折楊柳》、《關山月》等,皆為思鄉(xiāng)之作。月明風清的秋夜,本是適于親人故友歡會的良辰美景,而今夜,這凄惻哀傷、聲聲徹耳的“斷腸聲”,卻只能使人更感寥落、凄清了?!罢l家”兩字,以問語寫聽者“我”的感受,情味悠遠。 “巧作”一詞,是言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似乎把“我”的滿懷鄉(xiāng)愁,都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了。這一設問陡起波瀾,借他人之笛音寫自己之鄉(xiāng)思,極具共鳴感。 頷聯(lián)緊承首句之 “風”“月”二字寫,虛實相生。一寫聲象,“律呂相和切”照應上句的“巧”字,寫笛音之悠揚宛轉,這是寫實;一寫景象,“月傍關山”,寫明月映照關山的圖景,詩人在纏綿悱惻的笛音中神游萬里關山,思緒如同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開去,這是虛寫?!奥蓞巍庇肿鳌皡温伞?,中國古代以管的長短來確定音的不同高度。從低音管算起,成奇數(shù)的六個管稱“律”,成偶數(shù)的六個管稱“呂”,總稱“六呂”、“六律”,簡稱“律呂”。此處代指柔婉、和諧的笛音?!皫滋幟鳌比窒碌闷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照關山,自有明暗、濃淡之別;而以“幾處”問之,實則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 頸聯(lián)由“關山”二字再次衍發(fā)聯(lián)想。上句遙想當此中宵月明之際,胡騎行軍北歸的場景;下句是寫詩人聽了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上下對仗工穩(wěn),由遠及近,以胡人之北歸來映襯“我”的思鄉(xiāng)之切。明朝李東陽的《麓堂詩話》說這兩句“清絕”,主要是就此聯(lián)意境的清幽、窈眇而言的。在古詩中,月色、笛聲、江南常連綴一起,表達幽怨的鄉(xiāng)思之情。如唐代詩人李益的《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尾聯(lián)道出全詩主旨,“故園楊柳今搖落”是客居異鄉(xiāng)的詩人對“故園”風景的懸揣,想必在如此蕭瑟的清秋時節(jié),楊柳早已枯黃、零落了;可是“我”,還不能回到家鄉(xiāng)與親人團聚,這是以楊柳之衰映襯自己的遲暮之悲。結句以反問收束,如何在憂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這一自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全詩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聞笛入手,多方鋪墊,反復渲染,逐層推進,沉郁頓挫。誠如清·吳喬《答萬季墅詩問》之謂:“……前六句皆興,末二句方是賦,意只在‘故園愁'三字耳?!?值得注意的是,此詩多用問句,或興感、或寫景、或抒情,將鄉(xiāng)愁國憂與感時傷世之情表達得尤為酣暢。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慷慨悲怨,自是一種風味。李太白謂“江城五月落梅花”,此亦以指《楊柳》,蓋笛中有此二曲也。 《唐詩訓解》:出“風月”二字,分應首句。見其聲能斷腸,應第二句?!俺钪小弊忠嗯c“斷腸”相應。 《杜臆》:何大復云:“此詩起結皆可作唐人絕唱,而末出一聯(lián)其可恨。”余謂引劉琨、馬援事以形容其聲之悲,有何可恨?且使事融洽,妙甚。三、四頂“風月”來,五、六頂“斷腸”來。束語說到自家;而“楊柳搖落”亦根“秋風”,“愁中”亦根“斷腸”,此章乃詩律之最細者。 《瀛奎律髓匯評》:查慎行:五、六虛處傳神。紀昀云:“風”、“月”分承,法本云卿《龍池》篇。五、六妙切時事,不比“昆體”之排比故實。純以風調勝,在杜集又是一格,故前人疑非杜公作。許印芳:“風”“月”分承,不為復?!吧健弊?、“中”字俱犯復。 《杜詩詳注》:蔣一梅曰:絕大手筆,聲律極細,然有對意不對詞、對詞不對意者。 《圍爐詩話》:少陵七律,有一氣直下,如“劍外忽傳收薊北”者;又有前六句皆是興,末二句方是賦,如《吹笛》詩,通篇正意只在“故園愁”三字耳。說者謂首句“風月”二字立眼目,次聯(lián)應之,名為“二字格”,盲矣!“風月”是笛上之賓,于懷鄉(xiāng)主意隔兩層也。 《唐宋詩醇》:吞吐含芳,安詳合度,極頓挫之妙,而高雅絕人。明人何景明七律全本此種,千載而下,固有合續(xù)弦膠者也。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濬)云:句句凄遠,詠物絕唱。 《讀杜心解》:三、四,分承風月,以申“巧作”……五、六,用古而印合寇亂,而“北走”、“南征”,又即“斷腸”之一證也。七、八,翻古而感切家鄉(xiāng),而“搖落”、“盡生”,卻與“秋”字為呼應也。句句詠物,筆筆寫意,格法又出一奇?!皡s盡生”似拙。 《杜詩鏡銓》:此詩句句詠物,筆筆寫意,用巧而不覺,斯為大家。 《杜詩集評》:李因篤云:氣機流利,聲韻壯涼,末二句更自悠然。吳農(nóng)祥云:時有拙處,不礙大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