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閱兵儀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國家大事。古代沒有照片電視網(wǎng)絡直播的時候,他們把閱兵都記在繪畫上。 來源:藝術財經(jīng) 西周一年四季都有軍事訓練和演習檢閱,軍事訓練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練和檢閱之禮,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獵演習之禮。周武王在孟津組織軍事演習,吸引了多個諸侯國加盟,為伐紂做準備,史上稱其為“孟津觀兵”,這是歷史上比較早的規(guī)模較大的閱兵之一。 秦王朝重視軍事訓練與校閱,雖未留下大量文獻資料,但秦始皇兵馬俑以高度逼真的藝術手法再現(xiàn)了秦朝閱兵的場景。在戰(zhàn)國早期青銅器宴樂狩獵攻戰(zhàn)紋壺上,也記載著水陸攻戰(zhàn)場面。 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壺 漢武帝派霍去病逐匈奴后,在河西地區(qū)先后設四郡、列兩關。同時從中原地區(qū)遷來大量的士卒、罪戍、移民,充實河西地區(qū)。最多時候,河西的移民數(shù)量達到了28萬。移民們自備弓弩且耕且戰(zhàn),每天家中都有成年男子在持弓弩待命,防備匈奴騎兵的突襲。射箭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生存能力。于是河西居民射箭之風大盛。西漢時,漢軍經(jīng)常舉行各種規(guī)模的軍事演習,對軍隊進行校閱、考核。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大體上每年秋季都要舉行一次。被稱為“秋射”、“校閱”或者“都試”。 閱兵是唐代訓練的重要形式,史書中記載的當時軍事訓練的思想和方法是循序漸進,分等教練,大將軍檢閱后,然后是皇帝大閱。這樣常規(guī)的閱兵幾乎每年都舉行。此外,在大軍出征或凱旋時, 皇帝也要親自閱兵, 一方面是檢閱部隊,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軍旅揚國威。 敦煌 戰(zhàn)事圖 晚唐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 五代梁 趙喦 八達圖 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將“大閱”(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進行。之后,禁軍的教閱逐步形成了“毋過兩時”(春秋兩季)的制度。元朝時騎兵為主要兵種,因此閱兵主要是檢閱騎兵的馬術,以及對弓箭、馬刀、標槍和戰(zhàn)斧的使用。 元 趙雍 狩獵人物圖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出獵圖 明朝的閱兵, 每年年終考閱一次,三年大閱一次,也稱“小閱”和“大閱”。永樂十八年七月,一支云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shù)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guī)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永樂十九年,“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diào)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云南、四川調(diào)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大規(guī)模的“狩獵”行動持續(xù)了整整一個月。 明人出警圖(局部)
明人入蹕圖 (局部) 清代的檢閱又稱校閱,是八旗、綠營由王、大臣或督撫定期檢驗部隊教練的制度,也是促進軍事訓練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閱是皇帝檢驗部隊訓練成果,考察部隊戰(zhàn)斗力的隆重的閱兵儀式?;侍珮O、乾隆、嘉慶等皇帝閱兵的記載不斷出現(xiàn)在各類文獻中。雍正以后,大閱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規(guī)定,以后大閱,皆按照順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辦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規(guī)定舉行。
清四庫全書所載 皇家閱兵禮器圖
清 張廷彥 周鯤 苑西凱宴圖卷 局部
郎世寧 雍正祭先農(nóng)壇圖
清 康熙南巡圖 第十二卷
金昆、郎世寧等《御制大閱第三圖·閱陣》(局部)
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 恰好,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的《盛清的世界》,參展文物中就有《康熙南巡圖》、《平定西域獻俘圖》、《紫光閣功臣像十開》等展現(xiàn)清代閱兵和軍力的煌煌巨制,看不到如今帝都閱兵的盆友不妨去魔都一睹哦。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 由畫家圈編輯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