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是說,在家庭里,每個家庭成員都遵守自己的道德規(guī)范,家道就正了;而家道正,國也就安定了。 三國時期的陸績對此卦進一步解釋說:“圣人教從家始,家正則天下化之。”認(rèn)為家庭教育搞好了,家道正,整個國家也就安定了。 司馬光為進一步說明家庭教育和國家、社會的關(guān)系,又詳細(xì)引述了《禮記·大學(xué)》篇里對于“家庭”、“國家”、“天下”這三者關(guān)系的論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那么,為什么說“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呢? 司馬光又繼續(xù)引述《禮記·大學(xué)》篇的論述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 這里是說,之所以說“治國必先齊其家”,是由于“齊家”的中心問題或基本措施就是教育家人,教育好全家成員。能教育好全家成員,便可以推而廣之,影響和教育全國的人。事實上,連家里人都教育不好的人,是不會教育好其他的人的。掌握權(quán)力的士大夫之所以能教化全國的人,首先是由于他們教育家人有方。 司馬光對家庭教育重要社會意義的認(rèn)識,繼承了我國古代歷來從“治國”、“化乎天下”的高度來認(rèn)識家庭教育重大意義的根本觀點。家庭教育必須從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出發(fā),同時,家庭教育也必須為國家和社會的需要服務(wù)。盡管在《禮記》里宣揚的這種觀點,有其鮮明的階級性,完全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服務(wù)的。 司馬光能用這種理論作指導(dǎo),闡述“齊家”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把“齊家”和家庭教育當(dāng)做一個關(guān)系到國家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政治問題對待,而不僅僅是視為一家一戶的私事,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在這一點上,他比顏之推又前進了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