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tǒng)家訓是儒家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表達形式。家訓既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特殊體現,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傳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它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長期以來社會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教育思想精華一個重要的反映。通過分析家訓產生的原因、形式和內容,借鑒傳統(tǒng)家訓中的優(yōu)良教育理念對于我國現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思考現代教育的同時,希望能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的借鑒、傳承,能夠達到解放思想,進行教育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家訓、道德教育、家庭教育 家訓又稱庭訓、庭誥、家誡、家范等,是父家祖輩誡示子孫后代,用以規(guī)范家人行為、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言行準則,是父權與族權的重要表達形式。在歷史中,家訓也因為其具有較為現實的指導意義而存在;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家訓的背后發(fā)現其閃光點,雖歷經時間的磨礪卻并不褪色。家訓因其在道德方面起的獨特的作用,科學與道德的結合,在時代的變遷中自然能保持其生命力?,F代經濟社會的急速發(fā)展,是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然而經濟的發(fā)展并不意味著文化和道德的發(fā)展。在我們今天探討傳統(tǒng)家訓中科學的教育理念時候,對于精神文化或者是道德教育來說,應該也是時代的追問。 一、家訓產生的原因 中國是宗族倫理制度的國家,有其自身的特點,政治上自治、經濟上自給自足、文化上自我認同,家訓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歷史原因。 家訓的產生與我國的倫理教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中國古代的基層組織是以宗法制下的血緣氏族制為基礎,是父系氏族的延伸,經過漫長的時間,至周代最為典型。諸侯國在封地內建立自己的城邑、宗廟和政權組織,各有自己的“氏號”。諸侯國內,國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建立卿大夫之家,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宗廟,統(tǒng)率封地的族人。卿大夫以下又分出血緣親屬,建立各自的父權家長制家庭。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國”合一的“家天下”式的政治統(tǒng)治體系,其中,“國”是“家”在政治上和地域上的擴大與延伸,“家”是“國”的社會基本細胞。諸侯國既是國又是家,“國”的治理既體現了國的特點,又融入了家的特點,血緣關系是整個“家”“國”的聯系紐帶。 在國家治理方面,“國”“家”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家族權力與國家權力體系都呈金字塔形狀?!凹摇本S護的是“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國”維護的是“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從根本上說,“家”與“國”的職能都是維護階級社會的等級秩序?!罢沃刃蝽氁晕幕刃驗榛A;政治運作須以社會文化價值原則為指導”。作為維護文化秩序的傳統(tǒng)家訓的產生就源于宗法父權制大家庭,終極目的是為宗法社會的政治秩序服務。再者,在人倫社會的中國,家庭實際上是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另外一個相反的角度印證“家”與“國”的關系,所謂:“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家?!?禮記·大學)由于家與國的相互統(tǒng)一,自然而然地要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家訓應運而生。 家訓的出現是家庭、家族適應社會的必要。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乃至一個社會的興衰存亡,無不系于對下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幾乎所有家訓的作者都將加強對子女、晚輩的教育視為興家的根本之道、一種神圣的責任。加之古代社會公共教育的薄弱,兒童主要是在家庭或家族中接受基本的文化、道德教育。所以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叭?,詳教于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沒有正規(guī)全日制的幼兒園教育的古代社會中,家庭實際上是兒童開始接受知識、學習做人道理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重要場所。而很多文人墨客、賢達之士也是出身于名門望族、書香世家。在這樣背景下,制訂一套家庭教育的規(guī)范,對于家庭成員走向社會,使家庭與社會相適應,就顯得尤為需要。“三貧三富不到老”“富不過三代”的情況下,制定一套相應的家庭行為準則,敦促子孫上進,家族之間的競爭迫使家庭制定家訓。 家庭數世同堂,人口眾多,家訓在管理家庭事務、調和家庭內部矛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使一家?guī)装倏谌讼喟矡o事,相處融洽?!把影矎堥c,八世不異爨,家人百余口而無間言;鄞縣薛氏(薛觀),400余口合食同居”?!皷|浙第一家”鄭氏,歷經宋、元、明三代近300年的發(fā)展,人數已達數千指。再者,古來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在社會權力機構無法解決的范圍之外,家訓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家訓為家族的存在定下了嚴格的道德標準,所以盡管家族龐大,但在一個大家認同的共同道德體系中容易協(xié)調共處,應對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在傳統(tǒng)中國血緣宗法式的家業(yè)社會里,老者長者尊者具有絕對的文化權威,因而他們最具有對族人進行文化教育的資格。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家訓產生的濃厚文化基礎。 二、家訓的內容和形式 (一)家訓的形式 家訓這種形式在我國歷史悠久,形式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訓誡活動形式的家訓;也有文獻形式的家訓;還有一些是碑文拓本。 西周時期的家訓主要以口頭訓誡、遺書、家書等形式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家訓的成熟和具有獨立形態(tài)的家庭教育文獻形式的出現。訓誡活動的家訓:針對性強,目的明確;體現為訓誡活動,沒有落實為文字。如周公在派他的兒子伯禽去魯國之前,教以禮賢下士,謙卑自守。孔子對趨而過庭的兒子孔鯉,教以學詩學禮。楚令尹子發(fā)之母,針對其子不能與士兵同甘共苦所作的嚴厲訓斥。這些我國最早的一批家訓,都首先是以訓誡活動的形式出現的。 文獻形式的家訓首先是書信,其次是文告、遺囑等。如劉邦的《遺太子書》、馬援的《誡兄子嚴、敦書》、劉備的《遺太子敕》、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等。這些以書信形式出現的家訓,雖然具有針對性強、目標明確而且單一的特征,與后來規(guī)范性的家訓之作有一定的距離,但也完全不同于訓誡活動的家訓,它已經由簡單而且單純的口頭訓教,落實到了書面文獻上。 (二)家訓的內容 家訓一般是家族、宗族中長者、賢達之士所著立,這些人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立家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子孫后代保持家財產業(yè)和社會地位,而不是輕率地敗壞家業(yè),甚至要光宗耀祖。因此,家訓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讀書治學、立身成才之道;理家聚財、和親睦鄰之道;做官任仕、經邦御民之道等諸多方面。包含著豐富、樸素的教育思想,強調了仁、義、禮、智、信的倫理準則。把傳統(tǒng)家訓積極的層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為人處世之道 “孝親敬長,睦親齊家”是傳統(tǒng)家訓的第一要義。與傳統(tǒng)倫理所倡導的“以孝為本”的忠孝觀念及“齊家”思想相對應,傳統(tǒng)家訓也非常強調睦親齊家的重要性。明代姚舜牧在《藥言》中說:“圣賢開口便說孝悌,孝悌是人之本,不孝不悌便不成人了。孩提知愛,稍長知敬,奈何自失其初,不齒于人類也?!?/p> “治家謹嚴,勤勞節(jié)儉”。齊家與治家是緊密聯系的,而勤勞節(jié)儉則是治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人把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與個人的品性聯系在一起。諸葛亮在其著名的《誡子書》中也特別強調“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說明勤儉與修身的關系。司馬光認為,治家之道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鼻蹇滴鯐r任禮部尚書的張英甚至要求子女下鄉(xiāng)耕讀、紡織、認為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勤勞節(jié)儉的好習慣,又使他們的生活更為充實。 “貴名節(jié),得家聲”。古代將個人的品性與家庭的榮辱聯系在一起。重家風是古代家訓的一個鮮明特點。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開篇中述及著立家訓的目的:“吾家風教,其基本內容無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愛國,寬柔慈厚等等。 “救難濟貧,助人為樂”。許多家訓都體現了扶危濟貧、樂于助人的傳統(tǒng)美德。元代鄭文融的《鄭氏規(guī)范》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訓示子孫要體恤孤寡貧窮,好善樂施。例如:家訓談到如無大故,不得請乳母,以免使乳母的孩子受饑;借糧給窮苦鄉(xiāng)親不得收息;建藥店以醫(yī)治窮人的疾??;經常修橋補路,“以利行客”;周濟那些孤寡老人、生活無著的鄉(xiāng)鄰;每年炎夏時節(jié),在大路旁設茶水站,“以濟渴者”。 “寬厚謙恭,謹言慎行”。古代個人不僅要修身“吾日三省吾身”之外,言行要謹慎,行為要謙恭,因而許多家訓都一再叮囑子弟要謙恭謹慎,寬厚待人。張履祥說:“子孫以忠厚謹慎為先,切戒捐薄。不可顧目前之利而妄他日之害,不可因一時之勢而貽數世之憂。” 2、讀書治學之道 “愛子有道,養(yǎng)正于蒙”。傳統(tǒng)家訓非常強調早期蒙養(yǎng)教育的重要性。“家訓鼻祖”的《顏氏家訓》中就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边@樣方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顏之推自己從小就勤于學習,所以對后代子孫的教育中都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進德修身,力戒惡習”。傳統(tǒng)家訓還特別注意子孫的修身教育。如開帝王家訓以先河的周公就曾誡子伯禽加強道德修養(yǎng),禮賢下士?!叭晃乙辉∪桨l(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庇行┘矣柹踔林贫诉`法家規(guī)的處罰措施。像清代《鮑氏戶規(guī)》對沾染賭博惡習者就規(guī)定:“賭博財物,開設賭坊,教而不改者,杖八十、免祀?!?免祀在古代家法中是非常嚴厲的處罰。 “立志清遠,勵志勉學”。激勵子弟勤奮勉學,立大志、成大器的家訓也為數眾多。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告誡晚輩“夫志當存高遠”。許多家訓不僅強調了志向的重要作用,而且還教育后代“志”與“行”的相互促進。嵇康在《家誡》中勸誡道:“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于心濟?!贝_立了高遠堅定的志向,行動就有了依托。 3、治國齊家之道 治國之道的第一條就是“奉公勤政,報國恤民”。雖說古人把從政做官當作畢生志向,但是 “胸懷天下”是古代行政倫理的核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在家訓中就表達了奉公為國的精神。 “清廉自守,勿貪勿奢”。歷史上留下了諸如陶侃母“封壇教子”之類誡子勿貪的感人故事。姚舜牧《藥言》:“若要寬,先為官。錢糧切不可拖賴,吾家世來先完錢糧?!卑鼘ω澒偌祼喝绯穑f:“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瑩之中?!辈⒁藢⒋丝淘谑希栽t后世。可見包拯對貪污的嫉惡。 “躬耕自立,應世經務”。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里,仍有不少家訓教誡子弟要學藝習技,耕讀并重,反對好逸惡勞的不良作風;鼓勵子弟、后人學習和掌握一些具體的技能,以便于自食其力。宋代陸游在《放翁家訓》中寫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淡泊名利,平和處世”。傳統(tǒng)家訓在教誡子弟、家人立志謀業(yè)的同時,也向他們灌輸淡泊名利的處世之道。如東方朔的《誡子詩》就提出:“明者處世,莫尚于中。悠哉游哉,于道相從。飽食安步,以仕代農”,“才盡身危”、“孤貴失和”。許多家訓也都勸告家人不要貪圖名利,以免惹禍上身,殃及家人。 以上三個方面是傳統(tǒng)家訓的大致內容,除此之外還有婚姻、子嗣等方面的家訓內容。傳統(tǒng)家訓雖然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但核心始終是圍繞做人、讀書、修身、齊家展開,實質是人格倫理教育和道德理想志向的培養(yǎng)。 三、家訓對現代家庭教育的意義 傳統(tǒng)家訓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的體現,在道德意識、倫理觀念的灌輸和培養(yǎng)有相當的借鑒意義。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吸收西方的民主獨立精神,年輕人自主意識比以前強烈,反對教條束縛,社會道德體系面臨挑戰(zhàn)的時候,我們自然的想起了 “禮崩樂壞”這樣的感嘆。時代在不斷的進步、變化,家訓作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那一套被定為“封建殘留”而成為歷史的過去,封存于文化思想的記憶之中。在探討家訓的過程中,筆者相信如果摒棄了“無原則的遵從君王,讀書就為了做官”之類的糟粕思想,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應該得到發(fā)揚光大,家訓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一)以身垂范 家庭環(huán)境是人們最早的最直接的生活環(huán)境。人的社會化一般是從家庭環(huán)境中開始的,人的自我意識首先也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萌發(fā)和形成的。家庭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環(huán)境,是他們接受教育和影響最持久,最廣泛的地方,在家庭中兒童除了獲得生理發(fā)育的必要照顧外,還有重要的是在與家庭成員的交往中學會學習、生活??梢哉f,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品德形成和智力發(fā)展,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就是“境教”。除了,“身教”和“言教”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言教”、“身教”與“境教”的密切配合。家長的素質、生活方式、教養(yǎng)方式、生活工作態(tài)度等都會對兒童產生深刻的影響。 古代家訓雖然很多就是訓誡子孫后代的條規(guī),但是不乏家長以身垂范,躬身自行的內容。父母長輩的模范作用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積極的意義。今天的家庭,更多的是三口之家,父母和一個小孩共同生活。父母需要工作,小孩更多的是交給社會教育機構,從孩童脫離了哺乳期就基本上開始進入托兒所,乃至到幼兒園和學齡期。實際上小孩不再像古代的時候,能夠和家中長輩長時間相處,父母缺少時間與孩童共同生活,體驗小孩的世界,這對于孩童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家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是,家長時候能夠在孩童需要的時候給予他足夠的經驗和技能去適應社會,仍然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今天,對于各個年齡的孩童,我們有數不清的教材。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再自己花時間為我們的孩童寫一些“家訓”。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每一篇“訓”,每一句能保留下來的言語,都是作“訓”的人的反映。在為子孫作“訓”的時候,應該是把自身的人格魅力貫穿其中的。像曾國藩的《誡子書》實際上已經是這位文正公的遺言了,把自己一生為人向、兄弟子孫垂范。而這才是我們應該加以發(fā)揚的。做好自己,能夠為子孫做一個模范,比任何的教材和教育手段都要有效。 (二)“訓”兒有道 1、孝親敬長,長幼有序 傳統(tǒng)教訓中的“孝親敬長,睦親齊家”在今天仍有其時代意義。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作為對《周易》開篇的重要的解釋,講述了萬物應該有其運行的自然秩序,而不管在“家”或“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是深刻的,歷代君王都踐行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的信條,以長幼尊卑為基礎,“不孝”是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兒子在家不能隨便和父母、長輩頂嘴,在社會更不能隨便越位不尊敬上司?,F在社會小家庭單位的出現代替了原來的家族式的大家庭,在道德、傳統(tǒng)權威的教育上有著不可避免的缺失。筆者認為小家庭教育最大的矛盾就是在小孩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沒有形成對權威的認同??v觀現今的社會,因為獨身子女問題,父母祖輩普遍過分溺愛孩子,父母只從經濟上滿足孩子的生活需要,而忽略對他(她)的做人教育;過于寵愛,不懂艱苦,不能遭受挫折,一旦遇事不順,使精神脆弱,沒有直面人生的勇氣;個人意識過強,絕無寬厚恭謹,自我中心強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一個家庭的精神面貌,影響甚至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我們現在提倡團隊精神,提倡個人的協(xié)作能力。如果小孩從小在家都能做到敬父母、親兄弟、睦鄰齊家,長大走入社會就必定會尊敬師長,善于合作。 2、刻苦學習,志存高遠 其次,傳統(tǒng)家訓中的“進德修身,力戒惡習”、“立志清遠,勵志勉學”對我們現在年輕人的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許多家訓都把立志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詳加闡述。古人認為,只有志存高遠,才能有所成就。三國時的嵇康在《家誡》中說:“人無志,非人也?!卑蚜⒅咀鳛樽鋈说南葲Q條件。明代楊繼盛認為,是否立志將決定一個人的成長方向?!叭舫鯐r不先立下一個定志,則終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皆賤惡”。人只有立志,才能有奮斗目標,才能有信念和動力,去戰(zhàn)勝一切困難。明代姚瞬牧在其《藥言》中指出:“凡人須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虛浮,如何可以任得事?!鼻宕笞谔母嬲]兒子,“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并進一步指出“志患不立,尤患不堅”?!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在古代,立志往往并不是像今天明確的說“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做一份什么樣的工作,而是往往從家國的未來著眼而努力?!吧仙迫羲?,厚德載物”,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卻一脈相承,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品質的積累,能夠恪守道德準則的民族才能與時俱進,健康發(fā)展,這才是我們重提“家訓”的必要。 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就是父母,父母的作用無可替代。學習的大忌就是驕躁,父母從生活細節(jié)上入手,循循善誘,熏陶感化,遵循循序漸進式教育,從小就教育孩子立志高遠、勤奮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孩子也就能從小慢慢培養(yǎng)起學習的興趣,對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明確的目標和奮斗的動力。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督促其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孩子的天性不能被磨滅,志向的作用在于引導小孩對于自身進行思考,應該說是開啟智慧之門的一個部分。這是在早期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 3、勤儉節(jié)約,量入為出 古代家訓中節(jié)儉和量入為出的治家理財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由于古代社會經濟上是自己自足的農業(yè)經濟社會,所以勤儉持家?guī)缀跏撬屑矣柕囊豁椫匾獌热?。司馬光在《家范》中就屢屢提及要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 “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迍t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xiāng)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一個人生活中奉行節(jié)儉,則其物質欲望就少,精神生活會變得充實。一味地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經濟條件不容許時,有可能會做出違法的事情或者造成心理畸形。正因為此,宋代家訓作者將節(jié)儉視為做人的美德。趙鼎曾說:“惟是節(jié)儉一事,最為美行?!薄渡袃€素》中也講:“儉,美德也,古人之所寶也,禹圣人也,帝舜稱其德曰:‘克儉于家?!司挥刑煜陋q以儉為德,況民庶乎?” 四、結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