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應(yīng)物 (約737~約792),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為皇帝侍衛(wèi),后入太學(xué),折節(jié)讀書。代宗朝入仕途,歷任洛陽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罷官后,閑居蘇州諸佛寺,直至終年。其詩多寫山水田園,高雅閑淡,平和之中時(shí)露幽憤之情。反映民間疾苦的詩,頗富于同情心。韋應(yīng)物是中唐著名詩人。 【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①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②。 欲持一瓢酒,遠(yuǎn)慰風(fēng)雨夕④。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 今天齋舍受到寒冷侵襲,忽然想念起山中的友人。也許他在澗底打柴。回來煮白石為糧修煉為仙。在這凄風(fēng)冷雨的季節(jié),我應(yīng)帶一壺佳釀,探慰遠(yuǎn)山的友人。落葉覆蓋了蕭森的山林,漂浮無定的友人呵,叫我到哪里去尋找你的蹤跡。 【注釋】: ?、偃罚航癜不?A target=_blank ss_c="ssc.citiao.link">全椒縣,唐屬滁州。 ②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③“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dú)清苦生活。荊薪:柴草。煮白石:《神仙傳》云:“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shí)人故號(hào)曰白石先生。” ?、芷埃簩⒏绅诳?,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fēng)雨夕:風(fēng)雨之夜。 ⑤山中客: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⑥澗:山間流水的溝。 ⑦束:捆。 ?、嗲G薪:柴火。 ?、嶂蟀资河?A target=_blank>《神仙傳》"常煮白石為糧″典。 ?。?0)空山:空寂的深山。 ?。?1)行跡:來去的蹤跡。 【韻譯】: 今天在官邸齋舍中覺得冷清, 忽然想起隱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許正在山澗底捆綁柴荊, 回到家里點(diǎn)火熬煮白石充饑。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灑, 在這風(fēng)涼雨冷的秋夜去拜訪。 然而滿山遍野盡是紛紛落葉。 到何處去找尋老朋友的足跡? 【寫作背景】: 作者早年宿為內(nèi)廷,任俠使氣,生活頗為放浪。安史之亂后,折節(jié)讀書,變?yōu)槌领o清雅的讀書人。與道士之流往返密切。 【鑒賞】: 這首詩寫對(duì)山中道士的友情,作者在風(fēng)雨之夜想持酒去探望山中的道士,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以詩寄意。詩中的道士形象鮮明,過著“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清苦幽獨(dú)的生活,在寒冷的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詩人懷念苦修的友人,想送一瓢酒去,安慰秋風(fēng)冷雨中的他。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秋天來了,滿山落葉,路也不容易找,到哪兒去尋找這閑云野鶴一樣的人呢?自然而富有韻致,留給人以無窮意味,為后世論者所稱賞。全詩用語平直,意境幽遠(yuǎn)。 【賞析】 這首詩乍看無甚驚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fēng)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píng)價(jià)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huì)吐露對(duì)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細(xì)心領(lǐng)略。 詩的關(guān)鍵在于那個(gè)“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gè)“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后,詩人由于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gè)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边€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fēng)冷雨之夜,得到一點(diǎn)友情的安慰。然而再進(jìn)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呢,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么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他們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那么,到何處去找這些“浮云柳絮無根蒂”的人呢?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人覺得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fù)。開頭,是由于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們,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于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fù)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xiàn)的。“郡齋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笆G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dòng)?!坝帧焙汀斑h(yuǎn)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奥淙~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gòu)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象是一片蕭疏淡遠(yuǎn)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shí)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亦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yùn)用。 蘇東坡很愛這首詩?!对S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dāng)和也?!?A target=_blank>施補(bǔ)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xué)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边@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yīng)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gè)意思。 詩人在風(fēng)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帶著酒去拜訪,可見兩人的深厚友情。而滿山落葉,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詩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悵。全詩淡淡寫來,卻于平淡中見深摯,流露出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fù)。開頭,是由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們而無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無從排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