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hjmhjmhjmm 2014-01-12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 秋葉落滿蕭瑟的山林,到哪里去尋找你的蹤跡?

 [出典]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注:


1、《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     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     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2、注釋:

   寄:寄贈。

   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山中客: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澗:山間流水的溝。束:捆。一作“采”。

   荊薪:雜柴。

   白石:即白石英。

   瓢:將干的葫蘆挖空,分成兩瓣,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

   風雨夕:風雨之夜。慰:一作“寄”。

  空山:空寂的深山。滿:一作“遍”。

  行跡:來去的蹤跡。


 3、譯文1:

   今天郡齋受到寒氣侵襲,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那位友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后煮些清苦的飯菜充饑。我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蕭瑟的山林,到哪里去尋找你的蹤跡?

  譯文2:

  今天在衙署的休息室中頗感寂寞冷清,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友人。他大概在深澗下捆束荊柴吧,歸時或許又像仙人一樣煮白石以充饑。我本想馬上拿起一瓢酒,在風雨凄涼的夜晚去慰問他。怎奈繽紛落葉積滿空山,到什么時候才能尋找到他的行蹤呢?


 4、韋應物(公元737~792年),唐代著名詩人,擔任過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和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韋左司”、“韋蘇州”。韋應物青年時代不拘小節(jié),豪傲放蕩。安史之亂后,他流落失職,才開始發(fā)奮讀書,并在多處擔任地方官,目睹了百姓疾苦和社會弊病,思想漸趨成熟。

    韋應物的詩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留下了“寒雨暗深更,流螢渡高閣”、“殘霞照高閣,青山出遠林”等流傳千古的佳句。

    韋應物被認為是效仿陶淵明最神似的一位詩人,《蔡覺夫詩話》中有云:“淵明詩,唐人絕無知其奧,惟韋蘇州,白樂天嘗有效其體之作,而樂天去之際亦遠甚。”。確實,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景致優(yōu)美,高雅恬淡,清新自然。他在擔任滁州刺史期間所作的詩《滁州西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借景述意,為后人廣為傳誦。



5、此詩當作于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或公元784年(興元元年)秋日,時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這首詩乍看沒什么驚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心領略。

   詩的關鍵在于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后,詩人由于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边€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么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開頭,是由于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于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xiàn)的?!翱S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笆G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欲持”和“遠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奥淙~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蘇軾很愛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朔遣挪淮?,蓋絕唱不當和也?!笔┭a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边@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



  6、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白霜悄悄浸上小徑,秋風輕輕褪去碧樹的長衫,你踏在空山中,漸覺寒意,想到了尋道的蹤跡。

    深山遠離塵世的紛擾,茂林中有餐不罄的鮮柑野栗,青草里有享不盡的野趣香柔。歸隱于此,你可以在菊花開遍的南山西疇臨清流而賦試,可以在明月朗照的林間撫琴而長吟。

    也許你厭棄的是秦淮河畔隔江而唱的歌女,也許你厭倦的是燈紅酒綠香飄徹的大街,也許你無奈的是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的慘象,也許你淡泊的是官場上爾虞我詐的權術之爭。有的人在醉眼朦朧,有的人在熙熙攘攘為利往來,紅塵俗世,何來這閑看花開花落、漫游云卷云舒的雅致潔趣!

    我與你一同陶醉在這樣的景致里:空中有飛鳥流云,山腳有白水青田,蟬蟲在林間喁喁私語,芳草清香在微微濕潤的空氣中蕩漾。霎時間,那曾被黑暗籠罩的心扉、暗夜里惶然飄忽的心境,竟又搖曳著明亮起來;曾經破碎凋零的希望,也隨這圣潔的月華拼聚飛升。

   只此一瞬,明白了你獨上高樓的理由,明白了你的隱逸情思,懂得了一個人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要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品性。

    韋蘇州呵,你似隱逸于云中的弦月,將陰霾的天空也點染上了神圣而高潔的光芒。


  7、宋代禪宗將修行分為三個境界。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span>

  一種理解: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喻示自然茫茫尋禪不得,舉目所見無非客觀對象;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雖然佛尚未尋到(也尋不到),但“水流花開”則喻示了對我執(zhí)法執(zhí)已經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開”,是一無欲非人的聲色之境,水正流、花正開,非靜心諦視無以觀,觀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喻示時空被勘破,禪者于剎那間頓悟。禪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個高懸俯視的“他者”似乎是它尋求解脫的必由之路,自然作為色相、境界,被賦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義,是個體解脫的最直觀的親證。禪宗這樣看待自然,明顯地不同于莊子,卻又與莊子精神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莊子是自身親和于自然,禪宗是于自然中親證自身,目的都是獲得自由,但面對著自然,前者的逍遙是“游”(親和)出來的,后者的解脫是“證”(覺悟)出來的。而這第三種境界,便是參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悟”。

  另一種理解:

   

   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三個境界就是對“空”的三種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尋”--人向上天追問自身起源,追問所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三個千古難題。第二境界中以“無”,表明人已經從自然中剝離出來,與外在的“水流花開”自成一獨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則說明人對有限時空的超越,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后,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8、一直感覺“落葉滿空山”一句,似乎除掉平實就是平淡,似乎除掉質樸就是淳樸,似乎并沒有多么絕妙的地方。

   說實在話,似乎這句詩在中國古典詩詞名句的浩瀚海洋中并不是多么輝耀,似乎它的文字平實得幾乎讓人發(fā)現(xiàn)不了一點中國詩文五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的修辭程式的蹤影,似乎這句詩在原詩中也并沒有多么新奇、特別的地方。

   在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原詩中,“落葉滿空山”還有上下句和語境:“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自然,“落葉滿空山”應該是說大山莽莽、落葉蒼蒼,道士實在不易見得。別說落葉掩跡、大雪失蹤、密云融影、薄霧迷途,單單講那道士,他原本就幽居世外、不染纖塵,好似閑云野鶴,自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了,尋他,確實,委實不易。

   如果從詩句的上下語境看,“落葉滿空山”僅僅就是表達落葉掩跡、大雪失蹤、密云融影、薄霧迷途的意思,突出的尋訪故人的艱難。

   但是,我們如果割斷此句的綿綿語脈,站在欣賞內涵和技法的角度,甚至從高考詩詞鑒賞試題的細致入微、豪纖畢現(xiàn)層面來欣賞這句詩,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落葉滿空山”一句確實非同凡響。

   首先,“落葉滿空山”緊緊扣住了景物的季節(jié)特點,詩句不是交代的很明白嗎,是“落葉滿”的季節(jié),自然,詩人欲尋友的季節(jié)屬于深秋或暮秋或晚秋,這種季節(jié)正是閑暇的時期,也是出行或尋友或賞景或散心或遣懷或將息的大好時機。

   其次,“落葉滿空山”僅僅選取了一個特寫鏡頭,不說尋友路途的遙遠、行程的艱辛、環(huán)境的艱險,卻說“落葉”成為巡行的阻礙,把“尋隱者不遇”原本的艱難寫得富有詩情畫意。

   第三,“落葉滿空山”隱隱突出了一種寥廓、孤絕的氛圍。詩的頷聯(lián)寫道:“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睆脑娋淇梢钥闯觯娙艘獙ふ业纳街械牡朗?,在這寒冷季節(jié)需要到澗底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維持生計。由此看來,“山中客”一定是個遠離塵囂、不問世事、不染纖塵的艱苦修煉者。他們的超拔、堅韌品格就體現(xiàn)在寥廓、孤絕環(huán)境下的忍耐上。道士是高士,不言而喻了。

   第四,“落葉滿空山”確確采用了夸張的修辭。一般來講,大凡層巒疊嶂之地、密林幽谷之處,一般不會多么荒涼,尤其是那些世外方人,必然選擇極其“宜居”之境練功、禪修、避世,絕然不會在荒蠻之地棲居?!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那些地方往往季節(jié)晚而變化緩,很多地方還會生長大量四季常青植物,那么,詩人說道人居住的地方“落葉滿空山”,實在是夸張落葉之繁、山境之幽啊。

   第五,“落葉滿空山”實實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纯催@句詩,我們的眼前似乎就飄零著片片落葉,我們的耳畔似乎就縈繞著落葉窸窸窣窣的悅耳聲音。原本是“空山”,卻有著這種清純、清脆的妙音幻覺,委實是詩句的妙處啊。

   仔細推敲,“落葉滿空山”實屬千古絕唱了。


  9、有些朋友,遇見就好,不必相伴;

   有些美酒,盡興就好,不必糾纏;

   有些相遇和分別,

   感動就好,

   承擔就好,

   卻不必思念.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10、整個夏天,山林都蔥郁著。

  整個夏天,都布滿了關于你的傳說:

  若有人兮山之阿……

  傳說,你是山林中的一個樵夫,布褂草履,穿行在茂密的林木間,那叮叮當當?shù)母锫?,常常和著云雀的鳴唱回蕩。還說,曾經在某個黃昏,有人隔著澗水,在對面的山路上向你打探過投宿的路徑。

  傳說,你在方圓百里無村無店的山頭,搭了一間茅屋,你自釀了果酒,儲存了柴薪。你總習慣在風雨的夜里,高高地掛起一盞燈,接引那些趕路的人,來與你分享那一壺薄酒,一爐暖意。

  傳說,你是從不知什么朝代,就一直居住在這片深山中的人。你幾乎忘記了塵世的話音,卻熟諳了樹木之聲,花草之語。你知道哪一道溪澗邊的水蓼先發(fā)芽、山桃先吐蕊,哪一棵珙桐先展翅,哪一片杜鵑先著錦,哪一枝山茱萸先結果,哪一樹楓葉先燃情……你喜歡和鳥雀對話,喜歡和鳴蟲絮叨,喜歡和走獸相互串串門。

  傳說,你是厭倦了人世的喧嚷,來這片山林里幽居的人。誰也不能具體說出你茅屋的所在,只傳說周圍散漫地生長著許多小黃菊,屋里堆滿了書卷。又傳說那屋里什么紙墨都沒有,你早已把那些泛黃的書頁當了柴燒,煮了茶,一心默讀清夜的星空,讀聚散舒卷的云霧煙嵐,讀山林里四季榮枯的消息……傳說月光清亮的時候,也會有人聽見恍惚是從竹林深處,隱約傳來你悠悠的琴聲,夜晚的松濤之中,也常揉和著你清越的吟嘯,苔蘚青青的小路上,也常??梢砸姷侥愕腻旌?,蒼老的樹干上,偶爾也可以發(fā)現(xiàn)你用松針寫下的幾句閑詩,還散發(fā)著余香。

  傳說,你是耕云種月餐風飲露的人,任何人間的屋宇草舍都不適合你長久地居留。你已過慣了云游的生活,山川是讀不完的錦繡文章,日月是不熄的燈火,你總是不倦地向著云深之處,一步一履地讀過去……

  ……

  秋天很快就來到了,關于你的傳說漸漸地少了,最后氤氳成了關于夏天的一抹記憶。

  這個秋天,天空常常陰霾著。

  這個秋日的暮晚,又是冷雨霏霏,我又習慣性地支起小小的火爐,煮起一壺薄酒,暖暖的酒香中,驀然間又想到你。

  這秋風秋雨的暮晚,你可有一處安身的草舍,可也有一壺暖熱的薄酒,在紅紅的爐火上烹煮?

  捧著暖暖的一杯酒,思緒徘徊在傳說中你出沒過的深山茂林、水窮云起處。

  山闊,秋空,落葉紛飛……

  沿向你的路,在哪里?


   11、酒醉人……

    醉的是神經

    求得是解脫,得到的是麻痹

    醉醒后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迷惑。。。

    茶也醉人。

    醉的是心情……

    止思慮,止心力。。

    品過之后:享受的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愜意。。。

    最醉人……

    身在其中享受的是情中的剎那。。瞬間即永恒,剎那成終古

    萬古長空,更是那一朝風花雪月……


   12、落葉滿空山。是的,地上已經厚厚一層,松松軟軟地,無聲無息。從飄落著的黃葉上輕輕駛過,輕輕地,不感覺壓著它,只感覺親近它!原先在枝頭,現(xiàn)在在腳下,原先的綠轉瞬已逝,現(xiàn)在是滿地黃花堆積。這片片勁飛的的落葉,瀟灑著離開枝頭,剛烈果斷,毅然決然,痛快淋漓!同樣讓我欣賞,于是我釋然。因為,希望已經孕育在這凋零了、卻又厚厚的蓄積之中。秋風過后,冬雪來臨,春心萌芽的時候,它們將再生!那將是更加絕美的再現(xiàn)!


    不要惋惜短暫的美,也不必指責秋的無情。如此奮力地活過以后,總要擺脫大樹的約束,葉落終要歸根的。為了自由將自己永遠地埋在深深的樹根下,也許正是落葉的精神吧。它們掙脫大樹束縛的真正目的,也許正在將最后的心血注入樹根,好讓大樹在寒冷的冬天留駐希望的養(yǎng)分吧。來年,樹枝上又會長出新的、更茁壯的新葉,那些新葉子正是它們當年的身影!


    誰說“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誰說“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呀!想到這里,我又為落葉感到驕傲,沒有悲觀,沒有頹傷,沒有消亡。它們能可持續(xù)發(fā)展呢!這也許就是大自然里所有生命與愛的神秘吧。

    13、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寧不令人興嘆?以現(xiàn)代人為例,在農業(yè)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記得住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大廳墻壁上總掛著一冊農民歷,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民歷。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民歷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民歷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保持著看農民歷的習慣,覺得讀農民歷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里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xiàn)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jié),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jié),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智逍?/font>



  14、如果,對所謂的愛情可以定義一個長相。我想,可以是一幅丹青的模樣。每一個筆觸,每一滴水墨,都像看到至愛的眼神,最純粹也最復雜。我沒有遇到過,但我想,那種深深的韻意,要用很長的時間去詮釋。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跡,卻已消失。所以,真的,我該走了。如初遇,如訣別。一切已隨時間消散……


 15、現(xiàn)實畢竟是現(xiàn)實,大多時候社會培養(yǎng)的只能是“實干家”,想要體味真正的浪漫主義,還得求索在屈原的楚辭中、李白的詩行里。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說句心里話,我很羨慕古之賢者漁弋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的生活。一徑松竹籬扉,兩葉煙霞窗戶,三卷黃庭,四季花開處,不好詣人所以無咸來聞訊,慣遲作答所以不庸人自擾。于是盡享“山中無甲子,歲盡人不知”的妙曼和“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的狂狷,就如東坡所言:“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font>

    無奈窗外日光彈指過,席前花影座間移,所以人寄一世,經不起太多的幻滅和逃避,我們在哀嘆流年被偷換、無處尋行跡之余,還得學會淡定和思索。正如一位朋友在考場遇挫后自我解嘲的那樣:“好讀書和好色其實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不求甚解,所以哪怕此生皓首窮經?”看他苦中作樂,我忽然覺得這未嘗不是一種處世哲學呢?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說:“人沒有什么是自己固有的,除了自以為是。”這話雖是揶揄之辭,但不妨把它當作自我認可的一劑良藥,在人生的路上伴隨著我們風雨兼程。也許某一天連我們自己也會詫異:昔日滿山的落葉不知何時已被一掃而盡,行跡也變得豁然開朗了。


  16、 慈悲心其實是一種關注人間的崇高情懷,類似儒家講的道德心。禪家講“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禪要尋找的這個“行跡”就是在人間萬象中展現(xiàn)的人生至情,在人生至情中透露的人生至理。關注人生的至情和至理并不違背佛的意旨。

    見性成佛,人間情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