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子曰∶濃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痰屬火化,飲屬水濕,《金匱》論之甚詳,分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者條目外,又有留飲、伏飲二者。今余先將仲景所立六者,詳別明之。至燥痰、火痰、風痰等,另立痰癥內。
痰飲【痰飲之癥】其人素肥漸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心下胸脅支滿,目眩,謂之痰飲 【痰飲之因】飲食不節(jié),水漿不忌,胃雖能納,脾不能運,肺不通調,停積于胃,則成痰飲。痰飲內積,外不榮于肌表,則素肥漸瘦;由胃下流,水走腸間,則瀝瀝有聲矣。 【痰飲之脈】或見弦數(shù),或見弦緊,或見雙弦,甚則沉伏。弦緊寒飲,弦數(shù)熱痰。 【痰飲之治】《金匱》立法二條,一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而不立方,以水寒,溫中健脾,則氣化痰行,若用寒涼,反凝結不散矣。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若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痰飲胸滿,推展蒼樸二陳湯。 苓桂術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腎氣丸 治痰飲短氣,當從小便去者。 推展蒼樸二陳湯 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熟半夏 廣皮 甘草 白茯苓熟蒼術 濃樸 身熱口渴加葛根。小便不利加澤瀉。脈數(shù)者加山梔、川連。脈遲加煨姜。
懸飲【懸飲之癥】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氣逆,引痛胸肋,謂之懸飲,此即《金匱》懸飲 【懸飲之因】飲食不節(jié),水漿不忌,脾肺不能運化,水流在脅下,上攻肺家,故咳而吐,氣逆,阻絕肝膽生升之令,是以痛引胸脅,而成懸飲之癥矣。 【懸飲之脈】或沉或弦,沉為有水,故曰懸飲。弦為氣結,故曰內痛。 【懸飲之治】《金匱》只立一方,曰脈沉而弦,懸飲內痛,十棗湯主之。以懸飲主痛,故用下法。今余推展二方,滾痰丸、加味二陳湯。 大棗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滾痰丸 加味二陳湯 有熱加川連。嗽加貝母。陶氏用此以治痰結胸脅。
溢飲【溢飲之癥】水氣流行,歸于四肢,身體疼重,支節(jié)煩疼,謂之溢飲也。 【溢飲之因】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飲水多,水性寒冷,停滯氣逆,逆則溢于四肢,當汗不得汗,不能外散,身得濕則重,復得寒則疼,故曰身疼重而成溢飲之癥矣。 【溢飲之脈】《金匱》曰∶脈沉而數(shù),脈沉而弦,懸飲也。又云∶病溢飲者,當發(fā)汗,不言脈象,楨意其必浮大浮緊,未必沉弦沉數(shù)。 【溢飲之治】《金匱》治懸飲內痛,用十棗湯。又曰∶病溢飲者,當發(fā)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夫懸飲脈沉弦,飲懸于內而痛者,故用下法;溢飲溢于外,故用汗法。 大棗湯 見前懸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身體疼重,肢節(jié)煩疼,當發(fā)汗者。 小青龍湯
支飲【支飲之癥】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即《金匱》支飲癥也。 【支飲之因】飲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間,蓋肺與大腸之脈,下膈絡腸,今飲積于中,外不得達,喘促而不得臥矣。形如腫者,水飲之外現(xiàn)也。 【支飲之脈】脈多沉緊,脈弦為水,脈弱可治,數(shù)實者死。其脈虛者,必苦眩暈。 【支飲之治】《金匱》曰∶膈間支飲,其人必喘,心下痞堅,面色黎黑,其脈沉緊,得之十數(shù)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飲之積熱,石膏止清無形氣分之熱,不能去有形痰飲之實熱,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又云∶支飲胸滿者,濃樸大黃湯主之。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主之。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又云∶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燃?,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十棗湯主之??饶嬉邢⒉坏门P,小青龍湯主之。外另有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條,非指定支飲而立說,大約統(tǒng)言水飲家之條目。 木防己湯 上四味,煮取一升,溫服,愈后復發(fā),去石膏,加芒硝。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溫服。 濃樸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者。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 葶藶大棗湯 葶藶子 大棗肉 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子。 半夏湯 半夏 生姜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棗湯 見前懸飲門。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己椒藶黃丸 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上五味為末,暖水調服。
留飲【留飲之癥】《金匱》云∶心下有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輒已。又云,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必有留飲。 【留飲之因】始因水飲停積,結成痰飲,日久不化,即曰留飲。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謂也。飲留于背,妨督脈上升之陽,而為背寒,少陽肝膽之脈,由缺盆過季脅,飲留于脅,阻絕肝膽生升之氣,故脅下痛引缺盆,留飲胸中,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 【留飲之脈】脈多沉者,胸有留飲;雙弦者寒,偏弦者飲。 【留飲之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 甘遂半夏湯 甘遂 半夏 芍藥 炙甘草
伏飲【伏飲之癥】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淚自出,其人振振身 劇,名 【伏飲之因】水飲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氣,則痰滿喘咳;阻其中氣,則吐發(fā);伏太陽表邪外束,則寒熱背痛;伏于上焦,阻絕清升之氣,則目淚自出;飲伏胃家,胃陽凝塞,不能四布,振振 劇。夫曰吐發(fā),則寒熱背痛,可見不發(fā)即不吐,不吐即不發(fā)矣。以其有飲內伏,故外邪觸之即發(fā)也。 【伏飲之脈】左脈浮緊,寒邪束飲;寸脈沉弦,上焦阻絕;關脈沉弦,中脘凝塞;沉脈主伏,弦脈主飲,沉弦之脈,伏飲之診。 【伏飲之治】有寒熱則病在表,腰背痛則病在太陽,此內有伏飲,外表有邪,當從表里并治,吐發(fā)等表癥,故從表散也。 小青龍湯 見前溢飲門。 木防己湯 見前支飲門。 楨按∶以上諸條,《金匱》之論痰飲也,此以脾濕成痰,非比諸痰癥,故別之曰痰飲。夫飲者,即停蓄之水飲也;蓋痰因火動而成,飲因水寒所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