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是直腸下端粘膜下和肛管遠側段皮下的擴張靜脈團塊。實際上痔表面很少有明顯的糜爛或潰瘍,不成其為瘡,而表現為半球狀隆起,故對每一個隆起物說來又稱為痔核,統稱為痔。 痔瘡的病因:痔上靜脈經腸系膜下靜脈回流到門靜脈系統,痔中下靜脈回流到體循環(huán)的髂內靜脈,回流的方向均自下而上。而糞便排出體外的方向是自上而下,與痔靜脈的血流方向相反,對痔靜脈血流起逆向擠壓作用。特別是痔上靜脈屬于門靜脈系統,本身無靜脈瓣,更易發(fā)生血流逆轉。平時的順利排便,并不致影響痔靜脈的回流,而且即或是一時受到糞便擠壓,靜脈壁本身也有一定的彈性,不致發(fā)生持久的擴張。但在某些情況下,痔靜脈則出現病理變化和擴張,形成痔核。常見的病因如下: 痔瘡的臨床表現:大便帶血是最常見的癥狀,便血為鮮紅色,不伴有疼痛,在排便時發(fā)生,鮮血沾附于糞便之外,不相混合。便血量一般不大,但也可呈噴射狀,出血在排便后不久即止,這是由于排便后盆腔充血減輕,糞便不再擠壓痔靜脈,腹壓增高也緩解之故。出血常為間歇性,便秘、飲酒、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可誘發(fā)。 痔瘡的診斷:內痔的診斷需借助肛門鏡,可看到增大的痔核呈淡藍色半球狀隆起。癥狀不典型時,應結合肛門指診以及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免漏診更為嚴重的疾病,主要是直腸癌。痔瘡的治療:保持大便通暢是最簡單的控制癥狀的方法,也可以預防痔的發(fā)生。熱水坐浴可促使血液流通,減輕便血癥狀。收斂性栓劑也有止血作用。便血較重或有內痔出現時,可注射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或5~10%的碳酸甘油,使痔核硬化萎縮。久治不愈或已形成較大的混合痔或花環(huán)痔者,應手術治療。目的是摘除痔核或用縫扎等機械方法使之栓塞或萎陷。電凝或激光照射也很有效。外痔急性血栓形成,則需立即切開,取出血塊,一般外痔多無需特殊治療。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治療痔瘡的新技術——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又稱PPH手術。其理論根據主要是基于對痔瘡發(fā)病機制的新認識。PPH手術是用一種稱為“PPH吻合器”的特殊器械,將痔上方的直腸黏膜脫垂帶做環(huán)形切除。手術時先擴開肛門,于齒狀線(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上方約4厘米處將直腸黏膜環(huán)形縫合一圈,然后將PPH吻合器插入肛門,結扎縫線后擊發(fā)吻合器,即可將脫垂的黏膜帶切除下來。這種手術整個過程只需半小時左右。由于齒狀線以上的直腸黏膜受內臟神經支配,手術后患者幾乎沒有疼痛的感覺;又由于手術既切除了直腸黏膜脫垂帶,又阻斷了直腸末端動靜脈的終末吻合支,消除了痔瘡發(fā)生的根源,所以效果比較理想。對一些用傳統療法十分棘手的痔,如混合痔、環(huán)狀痔、嚴重痔脫垂、脫肛等,PPH手術也具有很好的療效。此外,PPH手術有一個缺點,就是費用略高于傳統手術;患者術后吻合釘脫落時偶有出血,個別患者可以有術后肛門狹窄等,經過治療很快恢復。 痔瘡的預防:保持大便通暢,注意肛門衛(wèi)生有助于防止痔的發(fā)生或使輕微的痔不繼續(xù)發(fā)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