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紫石:出身世家的新時代書畫鑒藏家
內容摘要:編者按:在眾多的收藏家群體中,每個人的收藏機緣及成功路徑都不甚相同,而相比一般的收藏家,張紫石要幸運得多,他出身書香名門,簪纓世家,祖輩幾代人都有收藏的傳統(tǒng),與著名收藏家張蔥玉等也頗有淵源。古代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員都有收藏的傳統(tǒng),父輩們經(jīng)過幾代人的積累,形成很有系統(tǒng)地、清晰地收藏,張紫石從小就在懸掛著宋… 著名書畫家鑒藏家張紫石
編者按:在眾多的收藏家群體中,每個人的收藏機緣及成功路徑都不甚相同,而相比一般的收藏家,張紫石要幸運得多,他出身書香名門,簪纓世家,祖輩幾代人都有收藏的傳統(tǒng),與張蔥玉等一些著名收藏家也頗有淵源。古代文人士大夫幾乎都有收藏的傳統(tǒng),經(jīng)過幾代人的積累,往往形成很有系統(tǒng)地、清晰地收藏脈絡,張紫石從小就在懸掛著宋、元、明、清等傳世名畫的家庭中長大,耳濡目染,日日熏陶。由于出身世家的緣故,張紫石從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學習唐詩、宋詞、書畫、音樂等傳統(tǒng)文化。十多歲的時候,張紫石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學習中國畫及書法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取法乎上,師出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諸大家之門。
收藏從集郵開始 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張紫石每天看到的都是今天難得一見的博物館級傳世名畫,在父輩的熏陶下,每天欣賞古畫,并逐漸開始領悟老一輩的收藏理念及鑒定體系?!白嫔蠟楣僬?,同僚之間多有唱和之作,以及相互間的饋贈,比如何紹基、趙之謙以及張大千、吳湖帆等名家與我們家多有往來,經(jīng)過幾代人的積累以及承傳,到我這一代,就有些真跡保留下來。因而我從生下來就看著這些法書名畫,長大以后,恰好又知道這些名家和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所以開始研究,請教父輩們一些鑒賞的問題。父輩們也經(jīng)常會給我講這些古畫透露的信息,以及講述這些作品為什么是真的,逐漸地,我對中國古代書畫有了最基準的認知和鑒別能力?!睆堊鲜f。 雖然掌握了一定的鑒賞能力,但由于年齡尚小且沒有經(jīng)濟基礎,雖然每天與傳世名畫朝夕相處,張紫石對收藏也沒有過多的欲望,后來跟隨老師學習繪畫,老師們欣賞他的天賦以及與父輩的交好,偶爾會以畫作相贈,這些作品也成為張紫石自己的收藏?!罢嬲氖詹厥加谑裁磿r間,已經(jīng)無從談起,小時候,海外的親戚會經(jīng)常寫信回來,我就把信封上的郵票收集起來,這恐怕是我最早的收藏了,但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集郵,當時沒什么概念,就是喜歡,有人向我要,我往往就將郵票隨手送人了?!?/span>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紫石對書畫的鑒賞能力也不斷提高,除了繼續(xù)研究家中的藏畫,他也時常跑到親戚朋友家中鑒賞藏品。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張紫石開始到各大文物商店尋找古代書畫,以滿足他對中國書畫的渴求?!按蠖嗍菨M懷希望而去,失望而歸,當時的這些文物商店幾乎沒有什么可以值得稱道的書畫作品,即便是有些大名頭,也都是后仿。那個年代,好的古書畫作品都集中在世家大戶和博物館手中。不像瓷器等收藏品類,還可以在潘家園等地攤淘到很多東西。”張紫石對雅昌藝術網(wǎng)記者說。極度失望的張紫石只好到北京的各大博物館尋求安慰,看展覽,研究古代書畫。 市場一直有“漏” 如今張紫石收藏的宋元明清的書畫作品達幾百件之多,除一部分家中留傳的藏品,張紫石自己的藏品中,有些就是在拍賣場上“撿”來的。“最早進入拍賣會,真的是很開眼,拍賣會上東西很多,大部分又是大家所不熟知的,但是當時的價格也不便宜,已經(jīng)到了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但由于自身具備的優(yōu)勢,因而撿了很多漏?!睆堊鲜瘜τ浾哒f。 然而,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崛起,以及藝術品市場的迅速擴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品拍賣和收藏?!扒皫啄甑呐馁u會,總會有價格很低的拍品,最近幾年,四季拍都很難以低價入藏了。一場拍賣會中,當你看中幾件被低估的拍品時,到了拍賣會現(xiàn)場,你會發(fā)現(xiàn),別人同樣也看上了,都想撿漏,拍賣會上行家之間的爭奪在所難免了;即便是海外很小的拍賣會,幾乎沒有消息對外發(fā)布,但是到拍賣現(xiàn)場,你會發(fā)現(xiàn)場中不少是中國人,甚至重要的買家都到了,競爭很激烈。”張紫石表示。即便如此,張紫石依然告訴記者:市場上永遠有“漏”可撿,或多或少,不過是價格或高或低。拍賣會是公平的,總會有大家不太容易關注的拍品,之所以能撿漏,是因為大家的認知不夠。雖然有時的競爭很激烈,但最終還是在心理價位內拿下,就值得?!爸詴霈F(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讓撿漏變得不那么容易,是因為這個行業(yè)的參與者整體水平提高了,對作品的認知度高了,這是個好現(xiàn)象?!?/span> 之所以會有“撿漏”存在,是因為參與者獲得的信息不對稱,對價值的認知不對稱,這是成功撿漏的原因。然而“撿漏“不僅要有眼力,還需要機緣。張紫石告訴記者,當年著名收藏家吳湖帆入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便是撿了大漏。這件作品在市場上出現(xiàn)后,海上幾大藏家?guī)缀醵加羞^眼,但沒人相信那就是真跡,當吳湖帆最終收藏,很多人頗為不解。吳湖帆之所以認定其為真跡,是因為吳湖帆對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認知。機緣巧合,吳湖帆剛從故宮鑒定回來,恰好在故宮看過《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對其筆墨有很深的印象,因而一看到《剩山圖》就有初步的認知,之后經(jīng)過研究,確認真跡無疑,方敢大膽入藏,當依據(jù)公之與眾,使得眾多藏家深感遺憾。 只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對古代書畫真跡的認知,方有撿漏的機會,正是那句話: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可守株待兔,收藏更是如此。就在前些年,張紫石就曾入藏一張?zhí)埔恼孥E《松陰高士圖》,且是著名收藏大家龐元濟舊藏。“這件作品著錄于龐元濟《虛齋名畫錄》,是唐伯虎5件作品的一張,是立軸。因為龐元濟的書畫收藏很精到,名氣很大。所以后來很多偽作都打著龐元濟或虛齋旗號在市場上出現(xiàn),但都是偽托其名以求善價而已,這幅畫就有一件克隆偽品存世且多次上拍,所以當龐氏所收藏過這件真跡原件出現(xiàn)的時候,反而被大家所忽視?!睆堊鲜f。
做鑒賞家而非好事家 談到收藏,張紫石提倡全民收藏,郵票、火花、鐘表首飾,無論貴賤,有興趣都可以收藏。但一幅好的字畫,卻可以在更高層次陶冶情操,收藏但不一定做收藏家。“成為一個收藏家是很自然的事,自古至今沒有職業(yè)的收藏家,收藏屬于個人行為,是個人喜好,當你收藏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而被社會稱為收藏家”張紫石說。 藝術品收藏雖然是個人行為,但是真正的收藏家要具有社會責任感,需要把真正的好的藝術品公之與眾,讓世人分享。早在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就提出“好事家”和“鑒賞家”之別。好事家趕潮流,鑒賞家要進行研究,辨別真?zhèn)危覀儺斎灰瞥绾笳?,做鑒賞家而非好事家。 “好事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市場上流行什么買什么,什么最貴買什么,當然,他們很富有,然而他們基本只關注作者的名氣、價格的高低,因為名家大家的作品可以提高他們自身的身價,或者能標明自己的文化品位,但是他們不懂得作品的好壞。所以,雖然都是高價購藏的古玩書畫,但是真?zhèn)螕诫s,真跡的比例很少。而今天,市場上這樣的人只多不少,多為投資、投機者。 而“賞鑒家”是有一定藝術修養(yǎng)和品位,并懂得書畫鑒賞的人。這個群體的收藏往往品質相對比較高。古代的書畫著錄書基本上就是由這些人來完成的。張紫石告訴記者:“研究性收藏是收藏鑒賞家的最高境界,也是真趣所在??上?,今天這樣的收藏家太少了。從藝術品收藏的角度,應該盡量收藏有文化品位,藝術性高,文化信息含量大,在美術史有重要地位的作品,無論是中國書畫,還是古代瓷器都一樣,不能僅僅盲目的追求名家、宮廷及名貴材料,而忽略文化本體。這也是我為什么收藏古代書畫的原因?!?/span> 書畫鑒定是復雜的審美過程 張紫石出身收藏世家,自小在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下,掌握了老一輩的收藏理念和鑒定方法。他本身又在司法系統(tǒng)工作過很多年,積累了很多司法鑒證的經(jīng)驗,因而張紫石講究傳統(tǒng)的“眼學”鑒定與現(xiàn)代科學鑒定相結合,甚至借助現(xiàn)代儀器進行科學鑒定,以彌補和糾正“眼學”的不足和弊端。 張紫石十幾歲就開始接觸書畫鑒定,由于與他朝夕相處親友多懂得書畫鑒賞和收藏的方法,而家中的藏品又給他正確的基準認知,加上正確的方法論,他的眼界比一般人開闊?!斑^去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歡收藏,但是各家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有些精通鑒定的朋友或者是收藏經(jīng)驗的積累,那么這家藏品會相對干凈很多,真跡的幾率也會高很多。幸運的是,我正好出身收藏世家,從小就在古代書畫的世界里長大,可以面對著的便是在美術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書畫真跡,傳承到正確的鑒定方法,這種耳濡目染,是一般人很難理解得了的,因此到我們這一代人所掌握和積累的信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唐宋元明清的書畫風格和材料,這或許是先天的優(yōu)勢所在。另外,上世紀著名的鑒定和收藏大家張蔥玉、吳湖帆等,都有些經(jīng)驗的積累讓我們分享。再如啟功、徐邦達等先生,在與他們的接觸和交流中,我了解他們的鑒定方法,并分析和研究他們的得失,這些對我的幫助都很大。”張紫石說。 除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天賦之外,學習鑒定,眼力和記憶力也要好,其次知識的儲備很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好,鑒定家要服務于社會,更要有社會責任感。 文化的上層領域是哲學,而中國山水畫反映的正是哲學思想。張紫石告訴記者,中國古代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的多為哲學家、文學家,所以鑒賞者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領悟力,精通詩書畫印,才有資格和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話。張紫石認為,鑒賞中國書畫,首先要掌握繪畫基本知識,即構圖、造型、筆墨、氣韻和內容,然后需看懂題跋上的詩文、書法,識別印章上的篆文和內容,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審美過程。 第一, 繪畫,鑒賞中國繪畫,應先掌握繪畫方法,歷代山水人物花鳥的風格技法都有其時代特質,要看得懂筆墨,一個畫家一個流派,其筆墨特征最說明問題。尤其是文人畫興起以后,筆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不懂筆墨,沒有深入地繪畫實踐,就很難談得上鑒定兩字。 第二, 詩文。古代書畫家很多都是大文豪,首先需對古人的詩文要有認知,辨別是否藝術家本人的詩文,如果不懂得詩文,就缺乏有利的鑒定工具; 第三, 書法。需懂得正、草、隸、篆體的寫法,應當要達到或接近書法家的水平。以篆書為例,大小篆都應認識,還需了解各個時代的篆書風格和書寫特征。如果不掌握書法技巧,如何進行鑒定? 第四, 印章。印的歷史源遠流長,不同的時代具備不一樣的風格,其印泥和篆刻方法的使用也不同,到了清代就更加復雜,不同的藝術家,使用的印就多達幾十種甚至更多,因此需懂得鑒別印章的篆刻,如果會刻,自然更好; 鑒賞中國畫,尤其是古代書畫,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張紫石認為中國書畫的鑒定要遠遠復雜于瓷器鑒定甚至是青銅器鑒定,因為書畫本身就是文人士大夫的藝術,而非工匠的藝術。古代工藝品與器物類鑒定,是可以依據(jù)科技的,但是書畫鑒定,僅僅從原材料、工藝水平和風格等方面著手,是不夠的?!皶嬭b定的依據(jù)是真跡,要求鑒賞者對真跡的特征有很強烈的認知,這個信息是很獨特的,是非本人之外難以傳達的信息,即便是其學生或者家屬,也僅能做到近似。” 談到此處,張紫石告訴記者,目前的鑒定界存在一種怪現(xiàn)象:即對作品本身的鑒別是對的,但是中間的舉證信息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依據(jù)幾幅“贗品”信息,最終來鑒別一張真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張紫石表示:“很多專家對古代書畫的認知不夠全面,而傳統(tǒng)的鑒定方法就是專家的‘經(jīng)驗值’,但是這個經(jīng)驗值有時本身就是錯誤的,往往缺乏科學性和說服力。這就造成了最近幾年大家一直在討論的‘書畫鑒定權誰說了算’的問題?!?/span>
作者:鄭曉芬 2012-04-16 08:08:31 來源:雅昌藝術網(wǎng)專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