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癥狀體征
當各種原因導致脈絡損傷或血液妄行時,就會引起血液溢出脈外而形成血證。正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失血敘論》說:“夫血猶水也,水由地中行,百川皆理,則無壅決之虞。血之周流于人身榮、經(jīng)、府、俞,外不為四氣所傷,內(nèi)不為七情所郁,自然順適。萬一微爽節(jié)宣,必致壅閉,故血不得循經(jīng)流注,榮養(yǎng)百脈,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諸證生焉?!?/p>
上述各種原因之所以導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機可以歸結為火熱熏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正如《景岳全書,血證》說:“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榮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于氣,氣傷則血無以存?!痹诨馃嶂校钟袑嵒鸺疤摶鹬?,外感風熱燥火,濕熱內(nèi)蘊,肝郁化火等,均屬實火;而陰虛火旺之火,則屬虛火。氣虛之中,又有僅見氣虛和氣損及陽、陽氣亦虛之別?! ?/p>
從證候的虛實來說,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于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則屬于虛證。實證和虛證雖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機,但在疾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又常發(fā)生實證向虛證的轉化,如開始為火盛氣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復出血之后,則會導致陰血虧損,虛火內(nèi)生;或因出血過多,血去氣傷,以致氣虛陽衰,不能攝血。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導致的結果?! ?/p>
此外,出血之后,已離經(jīng)脈而未排出體外的血液,留積體內(nèi),蓄結而為瘀血,瘀血又會妨礙新血的生長及氣血的正常運行。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征,即表現(xiàn)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y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xiàn),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xiàn)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癥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xiàn)的癥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征,對于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熱盛迫血證:多發(fā)生在血證的初期,大多起病較急,出血的同時,伴有發(fā)熱,煩躁,口渴欲飲,便秘,尿黃,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等癥。
陰虛火旺證:一般起病較緩,或由熱盛迫血證遷延轉化而成。表現(xiàn)為反復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質紅、苔少、脈細數(shù)等癥。
氣虛不攝證:多見于病程較長,久病不愈的出血患者。表現(xiàn)為起病較緩,反復出血,伴有神情倦怠,心悸,氣短懶言,頭暈目眩,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弱等癥。
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jīng)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2)血由肺、氣道而來,經(jīng)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3)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yǎng)細菌、痰檢查抗酸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吐血
(1)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
(2)發(fā)病急驟,吐血前多有惡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癥。
(3)血隨嘔吐而出,常會有食物殘渣等胃內(nèi)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4)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便血
(1)有胃腸道潰瘍、炎癥、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樣,次數(shù)增多。
(3)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或如濃茶或呈洗肉水樣,排尿時無疼痛。
(2)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紫斑
(1)肌膚出現(xiàn)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2)紫斑好發(fā)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fā)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p>
(4)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為多見。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guī),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
2 用藥治療
治療血證,應針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損傷臟腑的不同,結合證候虛實及病情輕重而辨證論治。《景岳全書血證》說:“凡治血證,須知其要,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無火,察氣者但察其氣虛氣實。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則治血之法無余義矣?!备哦灾瑢ρC的治療可歸納為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原則。
1.治火火熱熏灼,損傷脈絡,是血證最常見的病機,應根據(jù)證候虛實的不同,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并應結合受病臟腑的不同,分別選用適當?shù)姆剿帯! ?/p>
2.治氣氣為血帥,氣能統(tǒng)血,血與氣密切相關,故《醫(yī)貫血癥論》說:“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睂嵶C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 ?/p>
3.治血《血證論吐血》說:“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達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據(jù)各種證候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其中包括適當?shù)剡x用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
3 飲食保健
根據(jù)不同的癥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yī)生,針對具體的病癥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4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5 病理病因
1.感受外邪:外邪侵襲、損傷脈絡而引起出血,其中以感受熱邪所致者為多。如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則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過極憂思惱怒過度,肝氣郁結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 ?/p>
3.飲食不節(jié)飲酒過多以及過食辛辣厚味,或滋生濕熱,熱傷脈絡,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損傷脾胃,脾胃虛衰,血失統(tǒng)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4.勞倦過度心主神明,神勞傷心;脾主肌肉,體勞傷脾;腎主藏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會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若損傷于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于陰,則陰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p>
5.久病或熱病之后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證的機理主要有三個方面: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以致陰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或熱病使正氣虧損,氣虛不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絡,使血脈瘀阻,血行不暢,血不循經(jīng)而致出血。
6 疾病診斷
1.辨病證的不同血證具有明確而突出的臨床出現(xiàn)――出血,一般不易混淆。但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以及出血部位的不同,應注意辨清不同的病證。例如:從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與咳血之分;小便出血有尿血與血淋之別;大便下血則有便血、痔瘡、痢疾之異。應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病史等加以鑒別?! ?/p>
2.辨臟腑病變之異同一血證,可以由不同的臟腑病變而引起,應注意辨別。例如:同屬鼻衄,但病變臟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及病在肝之別;齒衄有病在胃及在腎之分;尿血則有病在膀胱、腎或脾的不同。
3.辨證候之寒熱虛實血證由火熱熏灼,熱迫血行引起者為多。但火熱之中,有實火及虛火的區(qū)別。血證有實證及虛證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實,久病多虛;由實火所致者屬實,由陰虛火旺、氣虛不攝血甚至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證候的寒熱虛實不同,則治法各異,應注意辨明。
7 并發(fā)癥
血證具有明顯的證候特征,即表現(xiàn)血液或從口、鼻,或從尿道、肛門,或從肌膚而外溢。出血既是一個常見的癥狀,又是一個常見的體征,患者及家屬一般均對此高度重視,常能做到快速求醫(yī)診治。
血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xiàn),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xiàn)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癥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xiàn)的癥狀及體征,以火熱亢盛、陰虛火旺及正氣虧虛證候為多見,所以掌握這三種證候的特征,對于血證的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