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是講述中醫(yī)治療內(nèi)科疾病內(nèi)容的,明代,薛己的《內(nèi)科摘要》是首先用“內(nèi)科”命名的著作,現(xiàn)行的《中醫(yī)內(nèi)科學》教材,是五六十年代按照教學需要編輯的,此后各版教材,都是1964年二版教材的充實。
在教學計劃中,《中基》、《中藥》等是基礎(chǔ)課,《中醫(yī)內(nèi)科學》課程只有雜病的內(nèi)容?!秱摗?、《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加上《中醫(yī)內(nèi)科學》,是學習、掌握中醫(yī)內(nèi)科學的全部課程。 4、血淋 癥狀:實證: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舌苔黃,脈滑數(shù)。 虛證:尿痛澀滯較輕,尿色淡紅,兼有腰酸膝軟,神疲乏力等腎陰虛之像,舌淡紅,脈細數(shù)。 證機:實證:熱傷血絡(luò),血熱外溢。 虛證:虛火傷陰,灼傷血絡(luò)。 治法:實證: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虛證: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方藥:實證:小薊飲子。 虛證:知柏地黃丸。 小薊飲子:小薊、生地、蒲黃、藕節(jié)、木通、淡竹葉、梔子、當歸、甘草梢。 5、膏淋 癥狀:實證:小便渾濁,呈乳白色如米泔水,置之有沉淀物如絮狀,上有浮脂,或夾有凝塊、血液,尿道熱澀疼痛,排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 虛證:病久不已,反復發(fā)作,淋出如脂,小便澀痛反見減輕,但形體日漸消瘦,頭昏無力,腰酸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無力。 證機:實證:濕熱下注,脂汁外溢。 虛證:脾腎兩虛,氣不固攝。 治法:實證宜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帷?/p> 虛證宜補虛固澀。 方藥:實證用程氏萆薢分清飲。 虛證用膏淋湯。 程氏革蘚分清飲(《醫(yī)學心悟》):萆蘚、菖蒲、黃柏、車前子、白術(shù)、茯苓、蓮子心、丹參。 膏淋湯:黨參、山藥、地黃、芡實、白芍、龍骨、牡蠣。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附: 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 6、勞淋 癥狀: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脈細弱。 證機:濕熱留戀,脾腎兩虛,氣化無權(quán)。 治法:健脾益腎。 方藥:無比山藥丸。 山藥、茯苓、澤瀉、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蓯蓉、赤石脂。 附1:各型淋證加減 (1)各型淋證有熱者: 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 若熱邪重,有發(fā)熱,可選加石膏、銀花、連翹、魚腥草、蒲公英等清熱藥。 若熱毒更重,彌漫三焦,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 血熱出血,血淋(或尿血)選加涼血活血藥: 小薊、生地、藕節(jié)、白茅根、川牛膝、赤芍、血竭、三七等。 (2)有結(jié)石選加常用排石藥: 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石葦、硝石、白礬。 (3)腰腹絞痛: 可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小腹脹悶,選加青皮、烏藥、小茴香、川楝子等理氣消脹藥。 (4)虛證常用基本方: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 附2:常用中成藥 熱淋:八正顆粒劑、三金片、六一散(益元散)均用于熱淋及其他淋證屬熱者。 石淋:復方石淋通顆粒(片、膠囊),石淋通(單味金錢草)。 勞淋:壯腰健腎丸,用于勞淋、虛證氣淋等腎虛者。 結(jié)石經(jīng)驗方: 加味硝石礬石散:硝石15克,郁金21克,白礬9克,滑石27克,甘草6克。共研細粉,每服3克,早晚各1次。 硝石主要成分硝酸鉀,原出于《金匱要略》硝石礬石散,用治女勞疸?,F(xiàn)代加味,用于膽結(jié)石、尿路結(jié)石,各地所用處方略有不同,或再加金錢草、海金沙、車前草、雞內(nèi)金、琥珀等等。 血證(一) 一、定義 凡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性內(nèi)科疾病,稱為血證。在古代醫(y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西醫(yī)學中多種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統(tǒng)疾病有出血癥狀者,以及造血系統(tǒng)病變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血證各病定義見診斷。 二、診斷 (一)幾種血證定義及診斷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傷、倒經(jīng)所致者,均可診斷為鼻衄。 2、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癆等肺系病證。 (2)血由肺、氣道而來,經(jīng)咳嗽而出,或覺喉癢胸悶一咯即出,血色鮮紅,或夾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帶血。 (3)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及分類、血沉、痰培養(yǎng)細菌、痰檢查抗酸桿菌及脫落細胞,以及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鏡檢或造影、胸部Cr等,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咳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胃痛、脅痛、黃疸、癥積等宿疾。 (2)發(fā)病急驟,吐血前多有惡心、胃脘不適、頭暈等癥。 (3)血隨嘔吐而出,常夾雜食物殘渣等胃內(nèi)容物,血色多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為鮮紅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紅色。 (4)實驗室檢查,嘔吐物及大便潛血試驗陽性。纖維胃鏡、B超聲波等檢查可進一步明確引起吐血的病因。 5、便血: (1)有胃腸道潰瘍、炎癥、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鮮紅、暗紅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樣,次數(shù)增多。 (3)實驗室檢查如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有血絲,或如濃茶或呈洗肉水樣,排尿時無疼痛。 (2)實驗室檢查,小便在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 7、紫斑: (1)肌膚出現(xiàn)青紫斑點,小如針尖,大者融合成片,壓之不褪色。 (2)紫斑好發(fā)于四肢,尤以下肢為甚,常反復發(fā)作。 (3)重者可伴有鼻衄、齒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4)小兒及成人皆可患此病,女性多見。 (5)輔助檢查。血、尿常規(guī),大便潛血試驗,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血管收縮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及骨髓穿刺,有助于明確出血的病因,幫助診斷。 附:幾個名詞說明: (1)衄血:本義指非外傷所致的頭部孔竅和皮膚出血癥。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齒衄、舌衄、肌衄有時專指鼻衄。 (2)紫斑(紫癜)與肌衄:肌衄是血液滲出皮外,形如出汗。紫斑血出在皮下,以后慢慢吸收。肌衄是罕見病,紫癜是多見病。 (3)紫癜與紫斑:語義相同,都指皮下出血。過去中醫(yī)用紫斑,西醫(yī)多用紫癜,現(xiàn)代中醫(yī)二詞皆用。中醫(yī)古籍中,紫斑為皮下出血,紫癜在中醫(yī)古籍中,本意為皮膚病皮色改變,病名“紫癜風”。 西醫(yī)用紫癜一詞表示血液病皮下出血,也就是中醫(yī)傳統(tǒng)說的紫斑??赡苁俏麽t(yī)翻譯漢語時,將紫斑一詞誤作紫癜,故現(xiàn)在中醫(yī)二詞混用。 (二)鑒別診斷 1、齒衄與舌衄:與舌衄相鑒別齒衄為血自齒縫、牙齦溢出;舌衄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針眼樣出血點,與齒衄不難鑒別。 2、咳血與吐血:二者血液均經(jīng)口出??妊茄煞蝸恚?jīng)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煊刑狄?,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癥狀,大量咳血后,可見痰中帶血數(shù)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血自胃而來,經(jīng)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等癥狀,吐血之后無痰中帶血,大便多呈黑色。 3、咳血與肺癰:肺癰患者的咳血多由風溫轉(zhuǎn)變而來,常為膿血相兼,氣味腥臭。多伴壯熱、胸痛等熱毒熾盛證候,以此可與咳血證相鑒別。 4、咳血與口腔出血:鼻咽部、齒齦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為純血或血隨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變的相應(yīng)癥狀可尋,可與咳血相區(qū)別。 5、吐血: (1)與咳血鑒別。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6、便血: (1)與痢疾鑒別:痢疾為膿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等癥。便血無里急后重,無膿血相兼。 (2)與痔瘡鑒別:痔瘡為便時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為外科病。 7、尿血與血淋、石淋鑒別:沒有小便疼痛澀滯等淋證癥狀。 8、紫斑: (1)與熱病紫斑、出疹性疾病鑒別: 外感病,有出疹性疾病,有出血性疾病。皮下出血即為紫斑。 壓之退色,為充血皮疹,是熱病出疹,不是出血。壓之不褪色,是皮下出血,是外感熱病外感熱病紫斑,有各個外感熱病的表現(xiàn)。 本課只論述雜病中紫斑,歸于血證范圍,重點是治療出血。熱病中紫斑,重點是治療熱病。 (2)與丹毒鑒別: 丹毒屬外科皮膚病,以皮膚色紅如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膚灼熱腫痛與紫斑有別。 三、病因病機 基本病機:各種原因?qū)е旅}絡(luò)損傷或血液妄行,血液溢出脈外即形成血證。 《景岳全書,血證》:“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榮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于氣,氣傷則血無以存。” 1、感受外邪:外邪侵襲、損傷脈絡(luò)而引起出血,熱邪所致者為多。風、熱、燥邪損傷上部脈絡(luò),則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熱邪或濕熱損傷下部脈絡(luò),則引起尿血、便血。 2、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則引起衄血、咳血;橫逆犯胃則引起吐血。 3、飲食不節(jié):飲酒、過食辛辣厚味,滋生濕熱,熱傷脈絡(luò),引起衄血、吐血、便血;亦有損傷脾胃,脾胃虛衰,血失統(tǒng)攝,而引起吐血、便血。 4、勞倦體虛:神勞傷心、體勞傷脾、房勞傷腎。勞倦過度導致心、脾、腎氣陰的損傷。氣虛不能攝血,陰虛火旺,迫血妄行,皆可導致出血。 5、久病或熱病之后:陰精傷耗,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正氣虧損,氣虛不攝,血溢脈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絡(luò),使血脈瘀阻,血行不暢,血不循經(jīng)而致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