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義]
此辛溫解表兼祛水飲之方。
[主治]
太陽病,無汗,咳嗽,吐痰,氣喘,不得臥,身腫等。但必須沒有口渴、喜冷飲的內(nèi)熱現(xiàn)象。
[藥品]
麻黃一至二錢 生杭芍一至二錢 細辛五分至一錢 桂枝一至二錢 干姜五分至一一錢 炙草一錢至錢半 五味子五分至一錢 半夏一至二錢
[加減法]
(1)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一至二錢,因半夏性燥,故以清熱生津之蔞根代之,或仿《金匱要略》加生石膏一至二錢。
(2)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錢半至二錢。原系加蕘花,太原本地無此藥。因利為里證,不宜發(fā)表,宜利水,故加茯苓。
(3)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錢至錢半。噎是痰涎水氣阻礙食道或胃脘之間,飲食不得下行之證,不宜麻黃解表,而宜附子溫里,因痰涎水氣得溫方可散也。
(4)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錢半至二錢。
(5)喘者,加杏仁(原方去麻黃,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麻黃治喘有效,不必去掉)。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溫服。
[用藥大意]
麻桂二方以散表寒.細辛、五味以止咳嗽,干姜、半夏以除痰飲水氣。(根據(jù)實踐,生姜、杏仁不可去掉。)
[禁忌證]
無表證者忌之,有口渴喜冷飲者也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1)香蘇散:此治外感風寒咳嗽之通用方。
(2)銀翹散、桑菊飲:此二方是治外感風熱咳嗽之方。
(3)小青龍加石膏湯:此治本證兼有熱證之方。
(4)從龍湯:此治服本湯后其病未愈或愈而復發(fā)之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