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庇终f:“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到北京未去游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端午節(jié)前,去了一趟山西,途經(jīng)太原,第一件事便是去晉祠。
據(jù)景區(qū)介紹,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nóng)田水利,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yè)。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nèi)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nèi)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筑的中國古典園林游覽勝地。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于世。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jīng)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宋仁宗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過了水鏡臺,有條小溪名智伯渠。穿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余。關于這些鐵人,也流傳著許多故事。
會仙橋上的石獅,歷經(jīng)歲月磨洗,已經(jīng)面目難辨。
過了獻殿與魚沼飛梁在,就到了圣母殿,坐西朝東,獨居中軸線末端,是我國宋代建筑中的典范,這是整個晉祠的中心了。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雕于宋代,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木雕藝術品。
晉祠三絕:難老泉、侍女像、臥龍柏。圣母殿內(nèi)共有43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nèi)兩小像系后補外,其余為宋代原塑。在侍從像中,有宦者像5尊,著男服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這些塑像在塑造技法和藝術風格上,已擺脫宗教造像的拘范,成為世俗現(xiàn)實生活情景的寫照。其中尤以33尊侍女像最為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臥龍柏,向南傾斜45度,形似臥龍,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