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女性藝術家看“女性藝術” 【摘 要】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美術界,性別已經成為近年來爭論的焦點。藝術有性別么?對于藝術本身當然是沒有的,但是當一幅作品被賦予了社會意義他就是有了。因為傳統(tǒng)的藝術史研究是幾千年來父權制社會的產物,所以他理所當然的以男性為主的歷史,也就是男性藝術為主流藝術。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以男性的角度來看的。面對這種社會情形由西方的女權運動引發(fā)出來的女性藝術也就成為后現代思潮中重點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女性藝術家 女性藝術 一、女性藝術的興起 女性藝術是隨著女權主義運動的浪潮興起于70年代的。在此之前,雖然有許多女性藝術家活躍于藝術世界,但他們很少能在現代主義運動中找到位置,即使進入了現代派運動,婦女的位置也只是男性藝術家推動或追隨者,許多人甚至被拒之門外,如波洛克的妻子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1907—1984)是一個杰出的藝術家,30年代晚期他的作品就被她的老師評價為“好的不可想象是出自一個女性之手”但他沒能進入抽象表現的圈子而是作為一個“妻子”和支持者存在,她的丈夫很快變得比他出名,類似的情況還有德、庫寧的妻子伊蓮娜?德?庫寧(Elaine De Kooning 1920—1989)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格蕾絲?哈庭甘(Grace Hartigan 1922-)則長期以一個男性化的假名字——喬治?哈庭根的名義來展出作品的。 以前的女性藝術多半是零散的,無組織和隨意的個人創(chuàng)作,許多女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顯示出明顯的女性特質,如柔弱、細膩等特點。70年代女性開始意識到“社會性別”這個概念,而且意識到造成婦女被壓抑地位的原因不是自然性別,而是所謂的“社會性別結構”,是社會性別造成了婦女被社會角色束縛和損害,女性主義藝術的目標就是要在新的和“自由的”女性身份結構之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70年代的女性開始審視女性角色的身份認定,而女性主義的成就就是在藝術中清晰地提出他們的問題,在早期,女性主義者更傾向于個人身份的認定:“我是誰?”而7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的目標,用芝加哥的話來說就是:“在我們的后動中形成我們自己的環(huán)境——用他們來表現人類生存的全部性質”而不是問,“我是誰?”他們提出新的問題:“我們是誰?”來做為探索婦女共有的、集中的“環(huán)境”,使每個婦女能夠把自己作為整個人類來理解。 在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女藝術家在美國的公共藝術領域越來越突出——這是一種對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即把私人領域與婦女聯(lián)系起來,而傳統(tǒng)觀念是把公共領域與男人聯(lián)系起來。傳統(tǒng)觀念認為,藝術的自由高于公眾的需要,不能向公眾的需要妥協(xié),而在70年代,當公眾藝術以平常的方式進入到人們生活中時,女性藝術也大量涌入到一些公共基金的、大型的、都市項目中去,導致了整個領域的重要改變。婦女給公共藝術項目帶來一種新的態(tài)度和圖像,在其中,他們力圖表現得不僅作為個人的“我”,而是將個人融入到公眾中,指出了一條調和那些團體與藝術家傳統(tǒng)觀念的道路。許多其他的藝術家轉向投入到公共園林,設計和裝飾廣場、會展中心,學校,橋梁,機場,火車站等等。
二、影響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 中國女性藝術的特點與其社會背景是緊密相關的。在一個由兩性構成的世界里,相對于男性,女性的性格特點更多的表現為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入微,對生活細節(jié)的敏感,情感細膩,富于感性而具有內傾性。精神分析學認為這種獨特而切身的心理感受給了女性心理深刻的烙印,它直接影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許多女畫家們往往又對色彩更為偏愛。夏俊娜是當代著名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作品的題材全都是關于女性的,畫面的主人公也基本都是對自己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不論人物是在干什么,周圍總有鮮果、花卉相伴,閑適的環(huán)境、靚麗而和諧的色彩,難怪好多人都說她的畫是小資情調的,其實這恰恰反映了畫家對這樣一種生活情調的向往,她的內心只有關注才會表現,借物抒懷歷來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手法,把花比作女人在傳統(tǒng)文化中也屢見不鮮,當代中國的女性藝術作品中都有不少以花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畫家閆平的《母與子》系列表現的幾乎都是自己的生活、婚姻、家庭,很有人情味。她自己說:“對我而言,最為敏感的話題,恰恰是我周圍的生活。”梳妝打扮,吃喝拉撒,為妻為母……總之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關系著的,表現著對自然、人性與生命的關愛,向人闡述著自己的審美追求。 女性藝術家在新時代中有不同以往的性格特征,使其繪畫作品在新“語境”下有了新的內涵和新的魅力。一些女性藝術家,如崔岫聞、陳羚羊、李虹等也多受西方女權主義的影響,在作品中表現出更為主動的探索跡象,這些新的傾向,在當代女性藝術中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 對個體經驗的細膩化描述是女性數千年來的優(yōu)勢、擅長,女性品格中感知、認知、理念與男性的差異,以及女性個體相互間的差異。因此,外在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社會性活動空間的長期限制,建造起了一個內封閉的特別熔爐,冶煉出女性包容、中和、缺乏攻擊力的品質,構成了她們精神境界內在的細微沖突、豐富嬗變、多彩多樣。如果能將多元化的女性個體意念置換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構思,并運用已經習得的創(chuàng)作技藝,進行社會化問題的多維思考和選題創(chuàng)作,自然會有無限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造前景。女性藝術家對藝術變革的方式、方法就顯得更為委婉、和顏、平易,更易于被正統(tǒng)藝術主流接納,無形中對文化藝術變革則更具策略、更加有效。 三、結論 我們要明白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沒有性別的。我們不希望把那種缺乏策略與智慧,缺少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看成為女性藝術的代名詞。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由具有男性和女性氣質的社會性別共同承擔起并制造出來的,而社會性別的不確定性,在于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是通過文化建立的。同時社會性別所提供的性別的多元化,使男女性別從對立轉化為男女兩性文化的互補。一句話,藝術是一種生活,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無限差異的總合。把性別差異作為一個前提把女性的文化加入全球主流藝術當中去。女性的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是一種潛在的優(yōu)勢,女性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要真正轉化為女性文化資本的優(yōu)勢,要從性別差異中提取女性文化資本,需要從一對性別文化差異深入發(fā)掘。無論男性女性,每一個人都應該主動調動自己的激情,發(fā)揮性別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琳達?諾克林.女性,藝術與權利. [2]陶詠白.不再缺失的歷史. [3]周青.另類的尖叫. [4]寧方倩.女性主義首先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