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山子①,光、黃②間隱人也。少時(shí)慕朱家、郭解③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歧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④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歧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 獨(dú)念方山子少時(shí),使酒好劍,用財(cái)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dú)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dāng)?shù)霉?,使從事于期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dú)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與? (選自《蘇東坡集》) 注:①方山子:陳慥,字季常,鳳祥(今屬陜西)知府陳希亮之子,蘇軾任鳳祥簽判時(shí)與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縣。黃:黃州,州治在今湖北黃崗縣。③朱家、郭解:均為西漢著名游俠。事見《史記 ? 游俠列傳》。④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shí)樂人所戴。 1、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閭里之俠皆宗之 宗:尊崇 B.往往陽狂垢污 陽:表面上 C.園宅壯麗,與公侯等 等:等同 D.余謫居于黃 謫:貶官 2、下列各組中加點(diǎn)的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使從事于期間,今已顯聞 B.余既聳然異之/余聞光、黃間多異人 C.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 D.使從事于期間,今已顯聞/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俠”“隱”兩個(gè)字來歸納,下面各句編為四組,均能表現(xiàn)其“俠”的特點(diǎn)的一組是( ) ①閭里之俠皆宗之 ②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 ③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 ④怒馬獨(dú)出,一發(fā)得之 ⑤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⑥皆棄不取,獨(dú)來窮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寫的是陳慥有無限感慨,可是沒有明說,留待讀者自己去體會。這樣寫,留有余地,表現(xiàn)力卻更強(qiáng)。 B.文章最后寫“光、黃間多異人”,而自己卻“不可得而見”,于是推測方山子或許可以看到他們,從這可以看出作者并沒有將方山子歸于“異人”一類。 C.本文與一般的傳記不同,不是以陳慥的經(jīng)歷為線索,而是以自己的觀感為線索,這樣寫,內(nèi)容就顯得更真實(shí),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寫陳慥的語句,簡潔而生動,能夠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5、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dāng)世。然終不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方山子傳》參考答案: 1、B.(陽:通“佯”,假裝) 2、C.(C,都是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A.交往/出名;B,對……感到奇怪/與眾不同的;D,假使/讓,叫) 3、A.(②⑥表現(xiàn)的是方山子的“隱”) 4、B.(文章最后一段是推開一筆,由敘光、黃間多異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異人) 5、(1)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dāng)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yùn)。(2)他就在馬上與我談?wù)撈鹩帽兰肮沤癯蓴≈拢哉J(rèn)為是一代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