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動靜開合
王宗岳拳論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與靜,分與合,曲與伸,都是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文中又提出了“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我們的祖先早在三千年以前,早就認識到事物的唯物辯證關系,并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和純樸的哲學思想體系,知道矛盾存在于整個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以及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轉化的因果關系。無論是動靜、分合、曲伸都存在著對立和統(tǒng)一的關系,所謂“一分為二”就是矛盾的對立方面,而“合二為一”便是矛盾的統(tǒng)一方面,這就是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太極拳鍛煉講究陰陽虛實的不斷變化,不斷平衡,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及金木水火土循環(huán)往復。代表著人體各部位的機能活動,(乾為頭,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金為肺,木為肝,水為腎,火為心,土為脾)為實現(xiàn)人體機能一動一靜,一分一合,一曲一伸,一張一馳,一呼一吸,一收一放的運動規(guī)律,也就是太極拳陰陽虛實的實際意義所在。
一,動與靜:
太極拳講究“氣沉丹田”和“含胸拔背”,其中“沉”和“含”字即自然地使全身放松而下沉,也是自然地使胸腹內涵,將背部微微拔起,以綿綿不斷的動作來引導內氣在全身運行,太極拳是以動態(tài)配合內氣運轉故稱動功。氣功和站樁是講究“意守丹田”,其中“守”字即自然地放松而固守,以定式入靜的姿態(tài)來引導內氣敷布于全身故稱靜功。但靜功必須由靜中去求動,而動功必須由動中去求靜,所以太極拳與氣功或站樁都注重于“動靜之機”。在太極拳鍛煉中以動為陽,以靜為陰,十三勢行功心解云;“靜如山岳,動若江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一動一靜就是太極拳的運動規(guī)律。動靜有內外之分,外形指四肢及軀體,內形指心意及精氣,但動與靜兩者不能完全分開,根據(jù)陰陽互變原理,應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動靜結合。靜里含動,動不舍靜,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視靜猶動,靜以待動;視動猶靜,動以生靜。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云;“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動極返靜靜生動,動是放,靜是收,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太極拳是動功,全身內外及四肢都是以動作為主,在全身各部位不斷運動的狀態(tài)中求靜。靜不等于停亦不等于慢,而是在全身節(jié)節(jié)松凈,心無雜念前提下,力求一種精神和心靈的寧靜,身雖動,氣宜斂,心貴靜。無論是推手或走架都必須要求在動作中全身節(jié)節(jié)松開,又節(jié)節(jié)貫串,大腦思維保持集中而冷靜,心靜才能使動作悠閑自在,心靜才能使意氣運行順遂,心靜才能使全身感覺靈敏。這種靜態(tài)是貫串在動作之中,與動作的快慢無關,動作再快也同樣能保持一種心靈的寧靜,但與周圍環(huán)境有關,環(huán)境嘈雜心靈就不能得到安靜。所以太極拳鍛煉要求清靜,不要讓周邊其它雜音噪聲來打擾,鍛煉環(huán)境要求雜聲不超過50分貝,有些拳操活動場所將音樂放得很鬧,不僅誤導了自己的養(yǎng)生活動,還驚擾了別人的鍛煉。拳論所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在全身內外絕對虛靜的前提下,才能達到感覺的十分靈敏,即便是一葉羽毛或細小的蠅蟲加落在身上也立即感覺到,這便是太極拳的知覺功夫。對養(yǎng)生方面古代就有靜養(yǎng)、動養(yǎng)、食養(yǎng)之說,以靜養(yǎng)生就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真氣凝從,神形俱遷,即生命在于陰陽平衡。以動養(yǎng)生就是牽引四體,曲伸開合,廣步于庭,導引吐納,促氣血流暢,即生命在于運動。以食養(yǎng)生就是以食為天,不斷汲取養(yǎng)料,以補所需,即生命在于營養(yǎng)。所以太極拳鍛煉不但要求自身內外節(jié)節(jié)松開,又節(jié)節(jié)貫串,大腦神經及心靈亦必須松靜,同時要求周邊環(huán)境也清靜,避嘈雜吵鬧。
二,開與合:
動與靜在全身內外四肢的具體表現(xiàn)便是開與合,開合也就是展放與收斂的意思,開是展放為動,合是收斂為靜,就如拳論所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分一合又是一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天會變,地會變,氣候會變,一切事物都在變,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家庭親友,其發(fā)展的過程總是分而合,合而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世界上也沒有永遠不變東西。一分一合在太極拳鍛煉中也叫一開一合,開合實際上是兩處相對部位收縮和拔長,在外形方面有四肢及身軀的開合,內形方面有心意及內氣的開合。四肢的開合較容易理解,兩手兩腳分開為開,收攏為合,軀體的開合表現(xiàn)以含胸拔背微收小腹時,全身似有收縮感覺為合,以氣沉丹田全身松沉時,有身體展放感覺為開。太極拳的開合是以內形為主,內形指意氣開合、內勁開合及內外氣的開合。意氣的開合以氣勢鼓蕩時,意氣由里達表為呼為開;氣勢收斂時,意氣由表及里為吸為合。內勁的開合便是蓄發(fā)與張弛,蓄勁如張弓是含胸拔背,背上似有一股張力向上下左右展放,如拉弓則箭在弦上待放,故以張為蓄為吸為開;發(fā)勁如放箭是將弓弦一松,箭矢靠松弛的彈力向專注目標直射而去,發(fā)出全身合一的整體勁力,故以弛為發(fā)為呼為合,這與軀體的開合正好相反。太極拳呼吸以內氣為主但必須由外氣配合,口鼻呼吸之氣是外氣,也稱后天之氣,丹田呼吸之氣是內氣,也稱先天之氣。吸氣時外氣由口鼻下行至體內,而內氣沿督脈上升為合;呼氣時內氣沿任脈下沉至丹田至足底,而外氣自胸腹上行至口鼻緩出為開。外形開合也是配合著內形的開合,所以當外形開時,要求胸襟放寬,心意也有打開的意思,當外形合時,要求心意也有所收斂,有將內氣斂入脊骨的意思。根據(jù)陰陽平衡及互變原理,內外的開合也不能完全一致,有時外形開而內形合,外形合而內形開,太極拳講究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無論是內形意氣運行與外形拳架招式中都是有開有合。例如拳架在定式時,掌指及腿腳的伸展部位為開,曲蓄部位為合,腰胯肩肋等骨肉松沉外擴為開,提襠和懸頂使會陰穴至百會穴的中心線上懸為合,這也是松而不散的關鍵所在。開與合同樣不能斷然分離,必須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某些部位是開,另外部位必然有合。
太極拳鍛煉時除了上述內外開合關系以外,另應注意腳掌與地心、丹田與腰脊,掌指與喉頭這上中下三部位的開合關系。根據(jù)古代拳經所云;“腰脊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喉頭為第二主宰,掌指為第二賓輔。地心為第三主宰,足掌為第三賓輔。”在練拳時運用腹式逆呼吸方法中,吸氣為含胸拔背微收小腹,小腹其實指的是丹田,含胸收腹時要將意念主要放在腰脊,是腰脊將丹田之氣收斂入骨,此時丹田與腰脊相合。呼氣為氣沉丹田并微鼓小腹,意念仍主要放在腰脊,是腰脊部位將丹田之氣緩緩外推使內氣鼓蕩,此時丹田與腰脊展開。手掌指的含虛曲蓄為吸時,要將意念主要放在喉頭,由喉頭把掌指微微后收的意思,此時掌指與喉頭相合。掌指向外伸展為呼時,仍將主要意念放在喉頭,由喉頭把掌指漸漸推出的意思,此時掌指與喉頭拔長展開。足掌與地心的開合關系亦如此,以地心為主宰,足掌為賓輔,但足掌與地心之間的開合關系,主要是利用了地心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腰胯松沉下蹲時,足掌順應地心引力向下松展為呼,讓體內先天之氣下沉與地氣相接合。收腹提腰時,足掌受地心反作用力由涌泉穴微微向上收斂為吸,由足掌連地氣與內氣一并收入體內,要做到這上中下三部位的呼吸開合協(xié)調一致,使內外氣相互呼應,太極拳就越練越有韻味。
三,曲與伸:
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也表現(xiàn)在動作的一曲一伸,動為開為伸,靜為合為曲。太極拳鍛煉全身內外所有動作,具體表現(xiàn)就是曲伸開合,內形動作的表現(xiàn)以開合為主,外形動作的表現(xiàn)以曲伸為主,十三勢歌訣所云;“仔細留心向推求,曲伸開合聽自由”。曲是曲蓄,伸是伸長,太極拳鍛煉對四肢的曲伸動作與其他拳術有所不同,按照道家及儒家中庸之道的理念,無論曲與伸處處都應留有余地,曲蓄而有余,伸展而不直。例如兩腿腳做弓步下蹲時,前腿的曲蓄不能太過分前弓彎曲,以膝蓋不超腳尖為準,下蹲也不是用力在膝蓋,而是由腰跨松沉至腳掌。后腿的伸展不能過分直,也不能太過彎曲,以膝蓋部位略帶微曲為準。站虛步時,同樣后腿坐實的下蹲不能過分彎曲,前腿伸展以足尖或足跟點地時,前膝蓋部位應略帶微曲,不能挺直。兩手臂的動作也如此,曲蓄的手臂不能過分彎曲,伸展的手臂不能太直,所謂“手如抱月忌過直”,應處處保持含蓄和圓滿成弧形狀態(tài)。曲伸開合實際上在太極拳鍛煉中,就是全身內外的一張一弛,一收一放,一吸一呼,而外形的表現(xiàn)是軀體的一收一放,四肢的一曲一伸,曲是張是收是吸,伸是弛是放是呼。曲伸關系也和動靜開合一樣,應在變化中求平衡,所以是曲中有伸,伸中有曲,曲伸相間。多數(shù)拳架總是一手伸一手曲,一腿伸一腿曲,有時兩手和一腿伸,另一腿就成曲,四肢的曲伸和開合,同樣是兩處相對部位的收縮與對拉拔長。除了四肢的曲伸外,還有軀體的曲伸,含胸拔背時的身弓為曲;氣沉丹田時的立身中正為伸,隨著動作的轉換,全身各部位都有一曲一伸的表現(xiàn)。
太極拳動作的曲伸開合,若真正要做到“曲伸開合聽自由”的程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聽自由”并非是毫無章法漫無目標地亂動,一定要在規(guī)矩范圍內的運動,沒有規(guī)矩就難成方圓。對初學者來說往往是顧了手而顧不了腳,更莫說全身內外及四肢協(xié)調一致,所以還不能講聽自由,先必須要明規(guī)矩,守規(guī)矩,熟規(guī)矩,循規(guī)矩,然后才能丟規(guī)矩而合規(guī)矩。所謂規(guī)矩就是處處符合拳理與拳法要求,一招一式都應具有攻防技擊的內容,意氣運行與內外呼吸自然配合,一舉一動都要有意念引導,就是用意不用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不僅指動作,在用意念上也是先求有意,后求無意,用意也要越用越淡,直至隨意,無意之中有真意。“聽自由”的核心是一個巧字,巧字是從苦練中來,熟極了就能生巧,巧極了就能一切動作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去追求而舉手投足之間能處處合上規(guī)矩。能達到無意之中尚真意的境界,就所謂;“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