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段師兄問了我一個問題:常言說“火燒功德林”,有大德也開示“嗔念一起,再多的功德也燒得干干凈凈”。如果一個人做了很多的功德,僅僅因為一個嗔念,那么多的功德就沒有了,這符合因果嗎? 要想明白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功德”。“隨喜功德”一語是我們常常說的,甚至每天都會說。每當看到有師兄做了善事,我們都已經(jīng)“習慣性”的說上一句“隨喜功德”。但是“功德”是什么?很多佛子未必很清楚。世人也常有誤解,認為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就是為了“累積功德”。 在《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中,對“功德”一詞的解釋如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時,說過這樣的話: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個“智慧德相”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性中固有的妙德,所以在佛教中,把這個稱為“性德”。我們每一個人雖本有“性德”,但是每天、每時、每刻都纏縛在妄想執(zhí)著之中,“性德”(智慧德相)無法顯現(xiàn),所以需要依靠自身修持善法來掃蕩一切的塵念妄想。所以,善法的修持,也稱為“修德”。修德是有功的,這個功不是我們平時說的“一等功”、“二等功”的那個功,而是指功能、功效、能力。佛教里有一句話,叫做“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便是最好的注解。 在《景德傳燈錄.卷三》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梁武帝問菩提達摩:我當皇帝以來,建造寺院、抄寫經(jīng)書、供養(yǎng)僧人數(shù)不勝數(shù),有何功德?達摩說:并無功德。 達摩祖師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真正的功德,是凈智妙圓,體自空寂,不求于世。為功德而做功德,能獲得的結(jié)果僅為人天福報,并不能徹見自己本來面目,也無法度自己出輪回苦海。這種福報是有漏的,不是圓滿的。(注:有漏是指還有煩惱) 禪宗神秀大師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偈子:“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借用這個偈子來說明功德: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污垢,鏡光不能顯現(xiàn)。鏡子如同廢物一樣。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圓滿,塵垢就全部消除了,鏡子便會恢復本來的功效。所謂“鏡凈心明,本來是佛”——這就是功德圓滿的境界。 那么“火燒功德林”是什么意思呢?當我們辛辛苦苦的擦拭一面鏡子,用了很長時間快要擦完的時候,突然心生煩躁,將鏡子扔在地下,使本來快要干凈的鏡子又重新蒙上一層灰塵,我們前面付出的所有努力剎那間都化為烏有,這便是“火燒功德林”。 不過,雖然“火燒功德林”,但是我們所有善行的果報(有漏的福報)不會消失,但是可能會在我們的相續(xù)中被暫時的“凍結(jié)”,無法取用。我們需要時時記?。何覀兯龅娜魏紊菩?,都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做基礎(chǔ),如果一切善行的發(fā)心都只是為了今生過得更好,那么所有善行便談不上有什么功德,只有福德。這樣的善行是無法帶我們出離輪回的。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在生日之際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參考!謝謝所有為我祝福生日的師兄和佛友們,祝福大家吉祥如意,修行功德圓滿!阿彌陀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