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窖山,屬幕阜山余脈,位于湘鄂接壤處。該山歷史上稱呼不一,巴陵人(岳陽、臨湘)稱過藥姑山、邑鎮(zhèn)山、龍窖山;赤壁人則稱松峰山、芙容山;通城、崇陽人稱作藥姑山。這里山高林密(主峰海拔高度為1261.6米),云霧繚繞,流水潺潺,是茶樹生長的佳地。
龍窖山茶區(qū),包括湖南省臨湘市的羊樓司鎮(zhèn)、文白鄉(xiāng)、龍源鄉(xiāng)、壁山鄉(xiāng)、詹橋鎮(zhèn)、忠防鎮(zhèn)、五里鄉(xiāng)、聶市鎮(zhèn)、坦渡鄉(xiāng)和定湖鎮(zhèn);湖北省赤壁市的趙李橋鎮(zhèn)(2001年3月原羊樓洞鎮(zhèn)與趙李橋鎮(zhèn)合并為現今的趙李橋鎮(zhèn))、茶俺嶺鎮(zhèn)和新店鎮(zhèn);崇陽縣的桂花泉鎮(zhèn)、石城鎮(zhèn)、沙坪鎮(zhèn)、肖嶺鎮(zhèn);通城縣的大坪鄉(xiāng)與北港鎮(zhèn)。該茶區(qū)是鄂南、湘北的主要產茶區(qū),是中國黑茶的重要產地。因龍窖山在不同縣市有不同稱呼,故龍窖山茶、藥姑山茶、邑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為龍窖山茶區(qū)茶葉中的一個茶名。
2眾多的典故傳說
2.1神農氏嘗百草
傳說炎帝神農氏,與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炎帝失敗,遠走湖湘,開始了他嘗百草、尋良藥的生涯。龍窖山是一個天然藥庫,約有450種中草藥。神農氏在這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發(fā)現了這可食用入藥的茶葉。
2.2仙女采茶
傳說很早以前,每到清明佳節(jié),茶樹萌芽,羊樓洞中有10位采茶仙女來到松峰山上采茶。有位茶商專門收集仙女采摘的鮮葉,請來名師巧匠,精心加工,制成極為珍貴的“仙女茶”。茶葉色綠形美,香高味醇。每泡一杯綠茶,揭開杯蓋,散發(fā)一縷煙霧,隱約可見一位美麗仙
作者簡介:彭毅華(1956-),男,湖南岳陽縣人,高級農藝師,所長,主要從事茶葉技術、茶文化研究與茶葉貿易工作。
女翩翩起舞。
2.3以茶代酒
三國時期,韋曜陪同吳帝孫皓前來吳軍水師操練之處——龍窖山北側的黃蓋湖視察。《三國志•吳書》載:吳帝孫皓嗜酒,在黃蓋湖,入席者必飲酒七升,韋曜不勝酒,吳帝命韋曜用當地生產的龍窖山茶代酒,其他入席不滿七升者“皆澆灌取盡。”后來,“以茶代酒”的佳話流傳至今。
2.4“天大”茶粉
赤壁之戰(zhàn)后,一日劉備論赤壁戰(zhàn)功,關羽、張飛、趙云等一致首推諸葛亮。諸葛亮馬上說:若論赤壁戰(zhàn)功,我方首功非龐統(tǒng)莫屬。龐統(tǒng)笑道:周瑜屢屢要我想計謀,怎么火攻破曹,百思不得其計,要說連環(huán)計,那是龍窖山的“天大”茶粉給的智慧,這茶是華佗和雪峰真人在龍窖山研制而成,當年在魯肅宿營里,雪峰真人送了幾包,有一日蔣干來訪,我正沖了一杯茶在喝,聞其茶香,看其飛騰的茶霧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忽然腦門一亮,靈感來了,就想起了連環(huán)計。眾人驚嘆,一杯茶帶來的妙計竟打敗了三十八萬曹軍!
3名揚天下的龍窖山茶
3.1豐富多彩的茶葉產品
龍窖山茶區(qū)生產五大茶類茶葉。漢代團餅茶問世,唐宋時期,主產團餅茶,也產散茶(蒸青或炒青)。元代延續(xù)唐宋時期的生產。明清兩代,制茶業(yè)在羊樓司、羊樓洞、聶市興起,主要產品是帽盒茶、青磚茶、紅茶與綠茶。民國時期至1978年前,主產黑茶(青磚、茯磚)、紅茶(紅條茶、紅碎茶)、綠茶。1978年起試產青茶(烏龍茶)和黃茶(黃茶類銀針)。
3.2多個朝代的歷史貢茶
據《全省掌故備考》載:“邑茶(龍窖山又稱邑鎮(zhèn)山,故邑茶即指龍窖山茶)盛于唐,始貢于五代馬殷。”隆慶《岳州府志》載:“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龍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歲貢十六斤。”貢茶時間再次延續(xù)520年之久。
3.3毛主席愛喝的龍窖山茶[1]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辦公廳委托湖南省茶葉公司選送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首長飲茶和招待貴賓用茶。自1953年起,湖南省茶葉公司副經理兼省茶葉學會理事長楊開智(革命烈士楊開慧之兄長)在臨湘龍窖山茶區(qū)每年定制數十公斤優(yōu)質茶,直到1973年10月楊開智老人逝世。據湖南農業(yè)大學朱先明教授回憶:楊開智先生多次跟他提起毛澤東主席愛喝臨湘的龍窖山茶(現在的商品名為龍窖山牌高山雀舌),并盛贊該茶:“味道蠻好咧!”1953年至1973年,龍窖山茶人把生產主席用茶作頭等政治大事,精心制作,并引以為榮。
3.4中外暢銷的多個品牌
龍窖山茶區(qū),黑茶知名品牌有“洞庭”牌、“中茶”牌、“川”字牌、“火車頭”牌、“牌坊”牌、“春意”牌、“金雄”牌等。紅綠茶知名品牌有“松峰”牌、“龍窖山”牌、“明倫”牌、“楚天”牌、“品貴”牌等。最近10年來,整個茶區(qū)的紅、綠、黑茶的出口銷售量大增,僅臨湘永巨茶業(yè)有限公司的“洞庭”牌黑茶出口量2008年達1250噸,年創(chuàng)匯約100多萬美元,在湖南省茶行業(yè)中出口排名第五位,黑茶出口第一位。
4龍窖山茶與茶祖文化
龍窖山茶區(qū)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發(fā)祥地,龍窖山茶文化是茶祖文化的精華所在。
4.1龍窖山茶區(qū)是人工植茶的起源地之一[1]
據瑤學專家考證,約在炎黃時代,蚩尤部落聯(lián)盟(蚩為苗族自稱,尤為瑤族自稱),與炎黃部落聯(lián)盟相戰(zhàn)于涿鹿之野,戰(zhàn)敗后被迫南遷。春秋戰(zhàn)國時,瑤族先輩過云夢古澤,遷于臨湘的龍窖山?,幦巳胂娌痪茫撮_龍窖山種茶之先河?,幟竦摹肚Ъ裔几琛烦溃?#8220;愛吃香茶進山林,愛吃細魚三江口”。龍窖山從瑤民吃茶、種茶有近三千年歷史。
4.2龍窖山茶區(qū)是黑茶的發(fā)源地之一[2]
龍窖山茶區(qū)制茶起源于漢代。漢代以前,山民均采茶作藥、充饑。漢代民間自制茶葉,山民將茶葉采回后蒸熱曬干,碾末后作餅,再將茶餅串吊起來烘干或晾干,因有后發(fā)酵工序,可以認為這就是早期黑茶類緊壓茶。飲用時取餅搗碎放入皿中開水沖沏。唐代產蒸青團餅茶,將茶鮮葉蒸熟搗爛,拍壓成形,再烘干;因有后發(fā)酵工序,團餅茶可視為黑茶的前身。
明代生產“帽盒茶”。將茶葉篩揀干凈,蒸汽加熱,用腳踩成半圓柱形的“帽盒茶”,用小簍套裝,每兩小簍相對被捆扎成圓柱狀,便于駱駝運輸。
明末清初,壓制青磚。磚茶表面光潔,規(guī)格一致,水分適量,貯運方便。清代湖北蒲圻刊刻的葉瑞庭《莼浦隨筆》載:
聞自康熙年間,有山西估客至邑西鄉(xiāng)芙蓉山,峒(注:指羊樓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傭……所買皆老茶,最粗者踩成茶磚,號稱芙蓉仙品,即“黑茶也”。
4.3龍窖山茶區(qū)是茶葉入藥的起源地之一
東漢末年赤壁之戰(zhàn),一時風云際會,龍虎爭斗于赤壁,其時名人逸士,隱逸神仙皆于此助陣于各方。其中東吳的士燮,后歸蜀漢的龐統(tǒng),神醫(yī)華陀都曾于此采茶作藥,醫(yī)護將士(《江表傳》)。赤壁之戰(zhàn)后,東吳駐重兵于此達五十余年,其間軍中于山“藉采奇異”。(《三國志引導<吳書>》),此奇異者即龍窖山之茶葉,獼猴桃耳!一時間,“藜藜稂莠,化為善草”(《三國志•吳書》)。魏晉時,采茶業(yè)已在江南地區(qū)得到了極大發(fā)展,神醫(yī)華陀、道人左慈、東吳名士士燮等皆入山采茶?;驗樗幱?,或為飲食。
4.4龍窖山茶區(qū)是漢唐“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
漢武帝時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北、西南兩大貿易通道,一是越天山、經巴基斯坦到印度,二是從蜀郡經緬甸入印度。這兩條通道既是古絲綢之路,也是后來的“茶馬古道”。唐代通往西域、南亞茶馬古道開通,龍窖山茶區(qū)茶葉產銷兩旺,地方經濟活躍。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馮金平著《赤壁茶與茶馬古道》一書,詳細敘述了龍窖山茶區(qū)(羊樓洞)為“茶馬古道”起點的地理依據、地方文獻依據和考古學證據(第12-14頁)。
4.5龍窖山茶區(qū)是宋代“茶馬互市”的貨源地之一[2]
宋代臨湘與赤壁黑茶銷往蒙古。河北省《萬全縣志》載: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8年),官府用“兩湖茶”與蒙古易馬,并以張家口為蒙漢互市之所。茶馬比價,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yè)經濟系《湖北羊樓洞老青茶之生產及運銷》(民國25年?。┹d: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以后,上等馬一匹,值茶磚一塊。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以后因茶磚輸入量增加,茶價低落,下等馬亦值十塊磚,上等馬則非銀帛不售。當時宋朝實行政府專賣,茶商向政府納稅領取“引票”,持“引票”經營,其茶稱作“引茶”。
4.6龍窖山茶區(qū)是清代“茶葉之路”的起點之一[2,3]
清初至中期,“茶葉之路”興起。它南起江南,北越長城,貫穿蒙古,經當時的中俄邊境恰克圖,轉往俄國及歐洲腹地,全程數萬公里。中國商人多為“晉商”,晉商輸俄的茶葉最初來自武夷山,1853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后,晉商改用“兩湖茶”(主要是臨湘聶市、羊樓司和湖北羊樓洞的茶葉),自此,龍窖山茶區(qū)成為“茶葉之路”的起點。中央電視臺播映過的45集電視劇《喬家大院》,展示了晉商開辟“茶葉之路”的歷史畫卷,喬致庸所販運的茶葉就是臨湘黑茶,而非武夷山茶,可惜編著者誤讀歷史,引來訴訟,被迫認錯。
4.7龍窖山茶區(qū)是中國茶文化旅游勝地之一[2,3,4]
龍窖山千家峒遺址。2002年該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古瑤址周圍的山坡上,我們能找到瑤胞當年用石頭壘砌的梯地和茶樹,可見到瑤族先民留下的石屋、石門、石橋、石洞、石缸等。陳先知先生《尋訪龍窖山瑤胞茶園遺址》聯(lián)云:
崇山千仞,遺址難尋,誰知茶種云深處!
石屋數間,瑤胞何在?惟見泉流石縫間。
臨湘市的聶市鎮(zhèn)。是中外聞名的產茶古鎮(zhèn),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世紀80年代,電影《巴陵竊賊》在此拍攝,聶市古街用作清代岳州城外景。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zhèn)羊樓洞村現有一條明清建筑風格的古街,主街寬4米,長2200米,建筑面積0.7平方公里,石板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歷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房舍街店或青磚黑瓦,或木質竹壘。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可稱為中國制茶業(yè)發(fā)展的歷史縮影,199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8龍窖山茶區(qū)茶風俗形式多樣[1]
唐代龍窖山瑤族先民以種茶作為其經濟生活的重要來源。茶葉部分入市換取商品,部分自用。用途一:防病治病。龍窖山山高風寒,濕度大,日照少,易染風濕疾病,煮茶飲之,強身健體。用途二:消除疲勞。山民們長期在高山勞作,精神疲憊勞困,茶可提神。用途三:作為禮品?,幦松鷥河螅H屬以茶和米作為禮物。用途四:作為祭祀品。瑤民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十五,必用茶和酒供祭祖先,還常用茶葉填塞菩薩佛像肚腸。
宋代,龍窖山以生產片茶、散茶為主,飲茶習俗改變,全葉沖泡法取代了研碎沖泡法。這時,相繼出現了川穹茶、椒粒(花椒)茶、姜鹽豆子茶等。時至宋末元初,由于朝廷的圍剿及天災人禍,龍窖山瑤族開始“逾嶺而遁”?!堵c岳州府志》云:“按宋以前有之,今不然矣。”龍窖山瑤民遠走后漢民相繼遷入,龍窖山的飲茶之俗仍代代相傳,品茶、家常吃茶,禮貌應酬茶,飲宴招待茶,風月調笑茶,官場形式茶等茶俗,流傳至今。
4.9龍窖山茶區(qū)是茶文學的搖籃之一[2,3]
茶歌、茶聯(lián)、茶詩、茶詞在龍窖山茶區(qū)數以百計。真實地記載了龍窖山茶區(qū)發(fā)展歷史,生動地反映了龍窖山茶人的情懷,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學遺產。
如清代文人周順倜《莼川竹枝詞》云:
茶鄉(xiāng)生計自鄉(xiāng)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jiān)制自芙蓉。
該詩描述了當時晉商在羊樓洞一帶監(jiān)制磚茶生產和包裝,以及芙蓉山以出產優(yōu)質茶而聞名的歷史。莼蒲(川),是羊樓洞所屬蒲圻縣(今赤壁市)之代稱。
又如清代《龍窖山茶竹枝詞》,詩云:
龍窖山里是奴家,郎若有閑來呷茶。竹籬茅舍風光好,門前一樹紫丁花。
1932年武昌出版的《毋自欺齋詩稿》,許多詩歌反映了當時聶市茶行盛況。如清末•姚祉嘉《茶歌曉唱》詩云:
何處笙簫入耳聞,采茶鄉(xiāng)里送歌聲。未成板調未成曲,別有清音更動情。
4.10王朝場為唐代設立的茶葉專業(yè)縣之一
唐末五代,臨湘茶葉外售和納稅甚多。當時,馬殷獎勵農桑,提倡紡織,發(fā)展茶葉,通商中原,原屬巴陵的臨湘,因茶而獨立設縣。北宋樂史《太平環(huán)宇記》載:“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潭州節(jié)度使析巴陵東北部設置王朝場,以便入戶輸納,出茶。”王朝場專門管理茶葉稅收、經營茶事。公元994年改稱王朝縣,兩年后更名為臨湘縣。
4.11臨湘是湖南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的發(fā)源地[2]
1958年臨湘舉行全縣曲藝匯演,忠防鎮(zhèn)民間藝人、現代中國曲藝作家協(xié)會會員袁延長,登臺演唱了《賣茶歌》。1959年湖南湘潭專區(qū)文藝匯演,袁延長登臺演唱此歌,次年袁延長參加全省文藝會演,演唱均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61年,湖南省歌舞劇團演員、臨湘籍人王長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誠仁,將袁延長演唱的歌詞改編并將歌名改為《挑擔茶葉上北京》,湘西古丈縣籍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何紀光,生前也曾高唱這首民歌,其歌詞又有修改。
參考文獻
1陳奇志、彭毅華.龍窖山瑤族與龍窖山茶【J】.茶葉通訊,2003(1):23-25.
2陳奇志、何培金、謝大海、盧明德、趙田初、周正林.璀璨的臨湘茶文化【J】.茶葉通訊,2008(3):29-31.
3陳奇志、何培金、謝大海、盧明德、趙田初、周正林.臨湘聶市茶文化【J】.2008中國綠茶(古丈)高峰論壇論文集,2008年4月:167-170.
4陳奇志.璀璨的岳陽茶文化【J】.魅力湘茶,2008(2):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