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體文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體,它是從古代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從實地看,它并不與詩歌、辭賦、小說、戲曲等一樣是一種文學體裁,而是與散體文相區(qū)別的一種不同表達方式。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點,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國文學中的一種體類。 一、駢體文的名稱和駢體的起源 駢體文,產生于魏晉時代,在六朝則廣為流行。但作為一種新文體,在當時對它還并沒有一個正式和固定的稱呼。梁簡文帝在《與湘東王論文》中說:“若以今文為是,則昔賢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他所說的“今文”和“今體”,就是指當時新起的駢體文說的。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是當時著名的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書中有《麗辭》一篇,專門講述文章中的對偶問題,但他只從一般修辭的角度而言,所謂“麗辭”,也并不是給這種文體的一個定名。“駢文”、“駢儷文”的名稱,出現得頗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清李兆洛《駢體文鈔序》謂:“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儷’,而其為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途。”兩匹馬并駕叫做駢,夫妻成雙稱做儷,“駢儷”的名稱,正是概括了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語句結構的平行、對偶而來的。 駢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別是在宋代,一般又稱它為“四六文”。這是因為駢體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的緣故?!段男牡颀垺ふ戮淦氛f:“筆句無常,而字數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變之權節(jié)也?!边@就是說,駢體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為主體,間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為調和一下音節(jié),偶然插用罷了。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為主的駢儷文是“駢四儷六,錦心繡口”,而李商隱則稱自己的駢文集叫《樊南四六》,這樣,駢體文又開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稱。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嚴,更趨于定型化,一些關于駢文的專著都用“四六”為名,如王 铚的《四六話》,謝伋的《四六談麈》等,這樣,“四六”的名稱也就風行一時,成了駢體文的又一名稱了。 前面說過,駢體文發(fā)生在魏晉,繁興于六朝,但作為一種文體,它的出現也并非偶然。從文學史上看,駢體文的形成也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駢體文的主要特征,是要求通篇句式都兩兩相對,這種乎列的句式和詞語相對,又稱排偶或對仗(仗是古代帝王出行時走在最前面的儀仗;儀仗都是兩兩平行、相對的),所謂排偶或對仗,本是適應漢語言的單音詞比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也往往有相對的獨立性)、容易構成配對的現象而產生的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取得語句上整齊、對稱之美,是在我國古代詩文中很早就有所運用的,例如: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水流濕,火就燥。(《周易·乾文言》)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詩經·邶風》)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 但在先秦詩文作品中,這種對偶句還只是在行文中偶然一用,而且一般說來,也不太工整、嚴格。兩漢時期,一種被稱為“賦體”的作品發(fā)展起來了,賦體,是屬于一種半詩半文的文學體裁,它要求鋪敘內容,語句整煉,且崇尚辭采。這樣,排比對偶的修辭手法,便得到了比較自覺地、廣泛地運用,例如西漢枚乘著名的賦體作品《七發(fā)》,篇中就出現了許多對偶性的排句。到了漢末魏晉,辭賦作品的駢化跡象更加明顯,如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等Q經是屬于對偶比較精工了。待至晉初,完全用駢偶寫的賦也已經出現,如晉代陸機的《文賦》就是。辭賦作品的逐漸駢化,就形成了一種風氣,也影響到散文和其他一些文體,也跟著趨于駢化。但總地說來,兩漢以前,包括兩漢在內的一些作品,雖然程度不等地在運用對偶,但正像《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所說的那樣,乃是屬于“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還并非是有意識地在做對偶文章。經過魏晉,到了齊梁時代情況就不同了,作對偶文已經成為一種風尚。特別是齊梁時代,許多統治階級文人,生活面狹小,精神空虛,反映在文學上,形式主義趨于極盛。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竟日追逐的不過是字句整齊,音韻鏗鏘,對仗工切和詞藻的華麗,這樣,駢文就形成了一種普遍流行的獨立文體,而與散體文互相區(qū)別開來。又由于當時統治者的大力提倡,駢文在文壇上竟一躍而占據了主導位置。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僅有了最初的韻文、散文之分,而且又有了駢文、散文之分了。 二、駢體文的幾個主要特點 駢體文,究竟具備那些主要特點呢?我們不妨舉一篇作品為例: 謝趙王賚白羅袍褲啟 庾信 某啟:垂賚白羅袍褲一具。程據上表,空渝雉頭;王恭入雪,虛稱鶴氅。未有懸機巧蝶,變奇文,鳳不去而恒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這是六朝時作家庾信(513—581,字子山),為了答謝北周趙王招賜給他一身棉衣而寫的謝啟。這在六朝駢文中屬于短篇,卻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章。我們結合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駢體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對偶句組成。這篇文章除“某啟”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為上、下聯;上、下聯之間的字數、語句結構和詞性都是相互對稱、相互配對的。而且對偶相當精巧工整,如人名對人名(程據、王恭)、數字對數字(千金、百結)、顏色對顏色(黃葛、青綾)、地名對地名(天山、廣廈)、動物對動物(白龜、黃雀)等等。文中除了把相近的概念做為對仗外,還著意用一些反義詞配對,如“恒飛”對“不落”,“暫暖”對“長寒”,等等,用反義詞配對,內容既顯得充實、有變化,而且也顯得更加工整。駢體文的對仗是逐漸要求嚴格和工整起來的。初期的駢體文,一般只要能對就行,而后期駢體文則力求工整和精巧。另外,初期的駢體文雖然以對仗句為主,但也不避摻雜若干散句,所謂“迭用奇偶,節(jié)以雜佩”(《文心雕龍·麗辭》),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結束上文,并使之文氣通暢。而后期的駢體文,為了追求形式的齊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 (二)對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初期駢體文,以四、六字句為主,其中也往往摻雜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長的句式。齊梁以后,特別到了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一般說來“四六”的基本結構有五種,是由對仗來決定的。(1)四字句和四字句組成為上、下聯相對,如所引上文中的“(未有)懸機巧緤,變奇文”。(按:對仗句的句首虛詞或共有的句子成份<sup>②</sup>,不算在對仗之內,這里的“未有”二字是不算的。)(2)六字句和六字句組成上、下聯相對,如所引上文中的“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等就是。(3)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組成為上、下兩個長聯相對,如所引上文中的“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報恩,竟知何日”。(4)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組成上、下兩個長聯相對,所引上文中沒有出現這一類的結構,其他駢文中如“前園后圃,從容丘壑之情;左琴右書,蕭散煙霞之外”(楊暕《召王貞書》),“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等都是。(5)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組成上、下兩個長聯,如所引上文中的“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 (三)在聲韻上,駢體文可以分為有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兩類,凡用駢體寫的賦、箴、銘、贊、頌、誄詞等,一般都是有韻的,其他體裁一般是不用韻的。駢體文講究平仄,是從齊、梁開始,而形成于盛唐。南齊沈約創(chuàng)“回聲八病”之說,提倡詩文要“前有浮聲,后有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互異”(見《南史·陸厥傳》,這里所說的“浮聲”和“切響”,“輕”和“重”,指的就是后世所謂的平聲和仄聲。但由于當時這種聲調說還只是初創(chuàng),因此用起來并不嚴格。到了唐代,隨著具有嚴密格律的“律詩”的出現,駢體文在平仄格律的要求上,也日趨嚴格了。駢體文運用平仄的規(guī)律,跟“律詩”中的律句大致相同,即要求在一句之中,平節(jié)和仄節(jié)交替;上下聯之中,平節(jié)和仄節(jié)相反(以平對仄,以仄對平)。 (四)在用詞上注重藻飾和用典。藻飾和用典,本屬修辭問題,在散體中也是不排斥的。但由于駢體文在這兩方面都有極端的發(fā)展,因此也就構成了它的特點。所謂用典,《文心雕龍·事類》篇說:“事類(按即指用典)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边@就是說,用典的目的是在于援引古人、古事和古人的話來加強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古已有之,是正確的。但駢體文的用典,卻遠遠超出了這一目的。駢體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讀書淵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以至到了“殆同書鈔”的地步。例如,上面我們所舉引的那篇庾信謝啟,在不到二十句的文章中,竟于明處、暗處用了八個典故,“程據上表”,用的是晉代太醫(yī)司馬程據向皇帝獻雉頭裘,而下詔被焚毀的事;“白龜報主”,用的是《幽明錄》中,邾城人買龜放生,后來得到善報的事。至于“千金”、“百結”,乃是分別從《說苑》中“千金之裘”和《晉書》中董威穿“百結衣”的事剪裁融化而來。如此等等,如果讀者沒有歷史和古書的廣博知識,讀起駢體文來就會如墜五里云霧,難于索解了。 以上是從語句、韻律和用詞等幾個方面講駢體文的某些特點,至于在創(chuàng)作上,古文講“氣勢”,而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在風格上也是不同的。在中國文章中,除韻散之分外,又有駢、散的區(qū)分,這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所獨有的現象。 注釋: ①《文心雕龍》的《麗辭》篇說:“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碧埔院笥钟兴^名對、異類對、雙聲對、疊韻對、聯綿對、雙擬對、回文對、隔句對等。《文鏡秘府論》曾把對仗分成二十九種之多。 ②共有句子成份不算在對仗之內的例子,如沈約《謝靈運傳論》“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逼渲小懊瘛弊旨磳俟灿谐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