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理詩的鑒賞 一、哲理詩的特點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與自然之理。闡發(fā)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的詩便是哲理詩。一些含道應物、遷想妙得的哲理詩,其本身就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產物,是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體察的結果。它往往是把發(fā)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熔鑄一體,來服人以理、動人以情的。這些哲理詩,意境深遠,啟迪心扉,為人們所傳誦、稱引。哲理詩以宋詩居多,這主要是程朱理學在大宋廣泛衍播且推為至尊,這又漸染了宋代文壇,從而使以文學形象、意境見長的古代詩歌又融入了哲學、理趣的內容。 哲理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fā)某種哲理,內容多種多樣,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理想、愛情、藝術等方面。 1、 描寫自然景物的哲理詩最多。諸如: 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許渾的“夕云乍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王安石的“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等。 2、 描寫社會政治的哲理詩,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觀點,啟迪深思。諸如: 左思的“世胄攝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詠史》); 曹松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己亥歲》)。 3、描寫人生理想的哲理詩,往往都是詩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讀了催人奮起。諸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畫菊》); 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已亥雜詩》)等。 3、 描寫文藝創(chuàng)作的哲理詩。諸如: 王安石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yè)詩》); 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鄭板橋的“沉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題畫竹》); 張問陶的“敢為常語談何易,百煉工純始自然”(《論詩絕句》)等。 5、描寫愛情的哲理詩,也不乏名篇,不過這類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來表現感情的。諸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離思》); 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 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等。 哲理詩有兩種情況:一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便賦予了哲理的內涵。如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者以水為喻,意在說明知識能使人心澄如鏡,心胸開闊,充滿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詩,其哲理內涵是讀者賦予的,是人們在欣賞詩歌過程中領悟到的。如楊萬里的《小池》,原意只寫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現在人們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來說明青少年的才華初露。有些詩有多層含義。如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有兩層理解:首先,落在一個“樓”字上,一個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須借助外部條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第二,落在一個“登”字上,世界是無限的,天外有天,要達到更高的目標,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畏艱險,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險峰才有無限風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二句,其詩意是說,元日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為了吉祥如意,人們總是用新桃符(新春聯)換下舊桃符(舊春聯)。這兩句詩,揭示了新事物終究要代替舊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給人以哲理的啟示。但從全詩來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對革除舊制,實行新政的堅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1.放 言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這首詩的主題是辨?zhèn)?。首聯提出有辦法解決狐疑,頷聯從自然景物入手具體介紹這一辦法:讓時間證明一切。頸聯轉入到歷史人物,進一步證明上述辦法。尾聯順著頸聯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還沒有顯現時便死去,他們的德行真?zhèn)尉蜔o人知曉。本詩告戒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早下結論,否則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2.琴 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了琴和指頭兩個形象,用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故作疑難之語,實際上幽默詼諧,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 3、過沙頭 (楊萬里)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這首詩明白曉暢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來到,而常人卻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驗,對潮水漲落的規(guī)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這就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 4、論詩三十首 (元好問) 眼處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這首詩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fā)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后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一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的。 Y 5、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人借翻山越嶺的實際描寫,道出一則深刻的哲理。一二兩句,平白如話,先點題意:“下嶺”有難,切莫“錯喜歡”。三四兩句,集中作答:“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困難是一個接著一個,正如進入叢山峻嶺,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在那里等著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千萬不可松懈。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此詩巧借景與事托寓哲思,理趣與詩味交融,深啟心智,有宋人哲理詩壓卷之作美譽。 三、鑒賞指導 哲理詩往往是在寫景狀物,寫人敘事時有意識地蘊含一些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這類作品往往是敘議結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敘事,寫景是手段,表現理趣才是目的。優(yōu)秀的哲理詩都是以形象說理。因此,在解讀哲理詩中的哲理時,首先要品味詩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點,進而聯系社會現象、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想,悟出其中蘊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 如:蘇軾《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2。 望 岳(杜甫)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哲理,逸趣橫生,精警簡括。前兩句從廬山移步換形,寫出廬山變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奪,種種姿態(tài),不可辨認。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在觀望中受到啟發(fā),巧妙地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成為啟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3.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言簡意賅,寓意深遠。作者借登塔的感受,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哲理性的認識:只有立足高遠,才能夠排除種種迷霧,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個觀點至今仍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無論生活或學習,都要有一個較高的立足點和較為長遠的目標,只有這樣,他才能避開種種假象的迷惑,排除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向理想之境邁進。這時,這個立足點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它需要德、才、膽、識作基礎——德,指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的理想;才,指淵博的學識;膽,指堅持真理的勇氣;識:指于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確認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能力。要想達到這個境界,既難也易,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們心有追求,行有努力,就會達到的。h 4.論 詩 (清·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本為詩論,表現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張,即每一個時代都應有表現各自時代特征的文學作品,不必盲目地尊崇古人,要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反映真實清新的時代生活,詩的最后兩句即明確地點明這種主張。這一主張,對復古派的回擊可謂出了一記重拳,也對文學的時代特征作了明確的表述,但由于出手太重,便難免步入另一歧途:輕薄古人、蔑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文學繼承的功用,一味強調發(fā)展,反而陷入無法發(fā)展的泥潭。倒是最后兩句哲理性的主張,已超越了詩論本身的界限,上升到關于社會、人生的哲理性分析,帶有更為普遍的社會意義,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u 5.觀書有感(朱熹)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此詩的突出特點是: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6.雪 梅(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此詩被詩論界譽為宋人哲理詩的壓卷之作。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哲理:一個人應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別人的長處,還要看到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 7.詠 玉 (韋應物 ) 乾坤有精物,至寶無文章。雕琢為世器,真性一朝傷。 詩歌體現了詩人對玉的理解境界。詩人談的哲理是:天下最寶貴的寶物是樸實無華的,一旦追求華麗,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寶了。做人也應該保持本性和率真,如果裝模作樣,矯飾做作,非但無益,反倒有害。 五、有哲理的詩句 1.唐·汪遵《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濱,俗傳河伯娶生人。自從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鬼神,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整個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很顯然,西門豹的主張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以及知識構成的不同,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4.“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5、“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構成事物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 6.“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 ②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guī)律的 ③規(guī)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7、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堅定執(zhí)著地前行,才會有希望的驚喜。 8、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世間萬物總不能擺脫消亡,但是同時又會有新生命的誕生,表達一種欣慰的情感。 9、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表達一種歷盡艱難險阻后取得成功的驕傲情感,告訴人們成功的韻味,從而激勵世人。 10、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站的高看的遠,每個事物都能發(fā)揮他的作用,即使飽受他人的壓制摧殘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 11、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死而后已的一種愛戀。感動他人的往往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護他人吧。 12、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龜雖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樂觀向上,積極進,將終生有益、無憾。 33、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琴
陽光中的向日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