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之謎——一個民族的興衰
![]() ![]() 懸棺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民族葬俗,曾流行分布于我國南方及長江流域的部分山區(qū),其特點是:利用天然巖穴,或鑿孔椓樁,懸棺鉆室等方法,將棺木置于高聳的危崖峭壁之上,令人驚嘆叫絕的懸棺遺址,不僅為后人留下了憑吊的圣地,而且還成為祖國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
風光綺麗的川南珙縣,自古便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區(qū),至今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址,懸棺便是其中之一,懸棺當地俗稱“掛巖子”,已發(fā)現(xiàn)遺址41處,保留懸棺290余具。這些懸棺多數分布在臨河高山,有的高達百米以上,解放初,懸棺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于一九七四年、一九八五年進行兩次清理、發(fā)掘。為探尋和確認懸棺的族屬及年代取得了珍貴的資料與重要線索。
歷史記載:夜郎國“僰人” 據《珙縣志》卷首《序文新編》云:“珙本西南夷腹地,秦滅開明氏僰人居此,號曰僰國,后為夜郎王所脅屬,漢武帝使唐蒙略通僰道、取夜郎,置南廣縣于此,屬犍為郡,蜀漢后帝又于此置南廣郡,以南廣縣為首邑,晉及六朝皆因之,隋改南廣為協(xié)州,唐改為鞏州,又改因忠郡,扶德州,宋僅為鞏州。元末明玉珍改為珙州,明洪武四年改為珙縣”。至今已六百余年。
“僰人”一名,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篇》?!妒酚?#8226;西南夷列傳》記:“且夫邛,西僰之與中國并也”?!墩f文•人部》釋:“僰,犍為蠻 ,從人聲。”《華陽國志•蜀志》釋:“僰道縣東南四百里……本有僰人”,可見古代僰人居住在犍為地區(qū),而僰道一帶又為集中地?!稊⒏?外記》有謂:“珙縣多僰人” 。《珙縣志(卷八)》記得較多具體:“今珙邑僰類已盡,而縣石巖尤多僰人棺。蓋其俗,親死不葬,懸棺高巖,壘壘峭壁間。”另據明《平蠻碑》所敘史實,自萬歷以后僰之一字,已少見稱,或已衰微而融合于其他之族屬,懸棺為之中斷。 由此可見,“僰人”是先秦時期在中國西南居住的一個古老民族,在川南一帶建立了“僰侯國”,后遭到大量屠殺最終消失。與別的民族不同的是,僰人死后不入土安葬,而是把棺材懸于陡峭的巖壁之上。在宜賓市的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內均分布有“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
懸棺棺木質地與規(guī)格 懸棺選材一般多為楠木,棺蓋和棺身全系整木挖鑿而成,形體較大不漆不髹,質地十分堅硬,其規(guī)格大小不一:大棺長2米,寬0.5米,高0.4米,一般棺長1.92米,寬0.47米,高0.38米。
目前發(fā)現(xiàn)懸棺葬式有下列三種: 巖樁式:即鑿孔打樁,將棺木橫置其上(珙縣懸棺以此種葬式為主);
巖匡式:鑿巖成墓,將棺陳布其內;
巖穴式:利用天然巖穴,陳放棺木。
崖穴懸棺葬主要分布于龍溪河、沐溪河流域,一般開鑿于臨溪河流域的山丘。低者距地僅1米,高者達180至200米。懸棺在奇峰挺拔,峻峭的巖穴之間,許多棺木半懸山崖,有鑿巖為穴橫放者,有鑿巖孔嵌木樁,棺木平置樁上者;也有幾具并放或疊放者。
僰人為何要把棺材置于千仞絕壁之上,又是如何將幾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幾十到一百多米的懸崖上的?懸棺置放的方法,目前學術界存在壘土造山說、棧道說、垂吊說等三種說法,但無論哪一種,僰人的智慧都是無可比擬的。
未解之謎 懸棺民族究竟是受了何種社會意識支配進行懸棺以及懸棺的具體方法至今還是一個未知之謎。但顯而易見,珙縣這個民族的先人將沉重的棺木高懸于凌空危崖這巔,說明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與驚人的毅力,是一個勤勞頑強不畏艱險的勇敢民族。
在珙縣懸棺周圍,還發(fā)現(xiàn)有大量原始的朱繪巖畫。這些巖畫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內容豐富,形象生動,風格獨特。有人物動物、圖案、符號等多種。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磨蝕,至今部分色彩尤新。它不僅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藝術珍品,同時還真實地反映了懸棺民族的社會風貌和生活方式。 (來源:地理論壇 查看原始帖 發(fā)帖者:chen88918 編輯:李琳)
|
|
|
來自: zhentiancheng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