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鯉魚同松江鱸魚、興凱湖白魚、松花江鮭被共譽(yù)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俗名鯉拐子。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yàn)槭持掀?。黃河鯉還以其肉質(zhì)細(xì)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yōu)美形態(tài),馳名中外,是中國的寶貴魚類資源。
鯉魚是淡水魚中品種最多、分布最廣、養(yǎng)殖歷史最悠久、技術(shù)最成熟、產(chǎn)量最高的魚類。我國是鯉魚的發(fā)源地,也是最早開展養(yǎng)殖的國家。 據(jù)史料查證,遠(yuǎn)在紀(jì)元前十二世紀(jì)的殷商時代,便開始池塘養(yǎng)鯉,《詩經(jīng)》中記載,“周文王鑿池養(yǎng)鯉”。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越國大夫范蠡編著了世界上第一部《養(yǎng)鯉經(jīng)》。至漢代(2200多年前),池塘養(yǎng)鯉非常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將養(yǎng)鯉作為商品生產(chǎn)的主業(yè)。 鯉魚的地位在唐代一度登峰造極。唐王朝為李家天下,僅僅因?yàn)?font face="??">“鯉”“李”同音,“鯉魚”就真?zhèn)€是跳上“龍門”了,它成了皇族象征,皇室之中以鯉為佩,兵符也改用鯉符,皇帝把“佩鯉”賞給大臣,用以顯示尊貴。而且,朝廷公然明令民間禁養(yǎng)、禁捕、禁賣、禁食鯉魚。老百姓為避“鯉”諱,不得不改稱鯉魚為“我鮮公”了,如此荒唐的事情,歷史上還有不少。鯉魚有知,也會哭笑不得的吧。 此禁忌長達(dá)300年之久。此間,養(yǎng)魚業(yè)主另覓對象,逐漸轉(zhuǎn)向家養(yǎng)草、青、鰱、鳙,也就是后來我們常說的“四大家魚”。至明代,百姓又恢復(fù)了養(yǎng)鯉業(yè),但因其發(fā)展緩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魚”之后。 目前,鯉魚已遍布世界各地。在元代,波斯人通過絲綢之路將鯉魚帶往中亞國飼養(yǎng);1150年,歐洲十字軍東征,將鯉魚又帶往奧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國;1560年進(jìn)入普魯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羅斯的歐洲地區(qū);1830年傳入美國。如今,鯉魚已成為一種世界性養(yǎng)殖魚類。 在我國,鯉魚的地位非常特殊。首先是其美味廣受贊譽(yù),因之鯉魚成了食之上品。周宣王征戰(zhàn)敵國慶功宴中,特以“烹鱉膾鯉”宴請諸侯;《詩經(jīng)》中也稱“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稱:鯉“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到北魏《洛陽伽藍(lán)記》里,夸“洛鯉伊魴,貴于牛羊。” 民間向有“無鯉不成席”的說法。;鯉魚在宴席上一直充當(dāng)著重要的乃至壓軸的角色。 美味之外,鯉魚算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之一了。中國人愛鯉崇鯉的習(xí)俗,覆蓋了諸多生活領(lǐng)域。鯉魚象征著勤勞、善良、堅貞、吉祥。贈鯉以示尊敬和祝賀。年年有余(魚),吉慶有余(魚)的年畫更是久傳不衰??鬃由訒r魯昭公賜之鯉魚,為此,孔子為子取名“鯉”,字“伯魚”??鬃又詾閮鹤尤∶帲鸵?yàn)槭盏锦庺~,“嘉以為瑞”,也就是說,討了個吉利。 兩千多年來,關(guān)于鯉魚的詩詞、故事更是無數(shù): “眼似真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沈。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這是唐代章孝標(biāo)寫的一首詠《鯉魚》的詩歌。前兩句很生動,把鯉魚的形象寫活了,后兩句,借鯉魚而抒發(fā)人生感慨,或者說,而抒發(fā)人生志向,雖然功利化的傾向很明顯,但確是很典型地反映出古人對鯉魚帶有圖騰性質(zhì)的崇拜心理?!?font face="??"> 自古相傳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則“臥冰求鯉”的故事。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zhǔn)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婦孺皆知。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演變成龍。據(jù)《埤雅·釋 魚》記載:“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fēng)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里出發(fā),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么高,怎么跳???”“跳不好會摔死的!”,伙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帶動著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團(tuán)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xù)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團(tuán),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伙伴大紅鯉魚,因?yàn)槲姨^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shù)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的,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這個故事。喻示著人們逆流前進(jìn),奮發(fā)向上的一股精神。后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個故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diǎn)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后人也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dá)的意外之喜。 在鯉魚所負(fù)載的一系列人類情感中,最浪漫的無疑是古人借它傳遞自己的愛情。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后來也許是覺得無法保鮮,而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于是,我們今天有幸可以讀到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撼人心魄的絕唱: 客從遠(yuǎn)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明明是一封鯉魚形狀的信箋,卻有“呼兒烹鯉魚”這樣細(xì)致真切的刻畫,故意將打開書函說成烹魚,造語實(shí)在生動離奇。平平常常的幾句詩,因?yàn)?/font>“鯉魚”的意象飛動,更增添了一份非同尋常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此后,在古典詩詞的長河中,鯉魚真的如魚得水,始終傳遞著有情人浪漫的情思。像晏幾道“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像宋琬“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只可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古典情懷,如今怕沒什么人在意了。 “雙鯉魚” ,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中間夾著書信。漢以前,就常用兩塊魚形的木板做成古代的信封。這種信封和現(xiàn)在用紙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制 在首度出現(xiàn)‘八仙’一詞的元雜劇《八仙慶壽》中,八仙過海時,鯉魚化為美女,曾傾倒了呂洞賓;在著名越劇演員王文娟主演的越劇《追魚》中,化為美女的鯉魚,有情有義,深受群眾的喜愛??梢?,鯉魚作為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像征,早已滲透到民間文化當(dāng)中。民間剪紙有鯉魚,民間年畫有鯉魚,民間還一直流傳著一個謎語: “金剛轱轆錘,有眼沒有眉,無腿行千里,有翅不能飛——謎底正是鯉魚 眼下正是秋天,因?yàn)榍锛纠秕庺~最為肥美,所以秋風(fēng)又被稱作鯉魚風(fēng)。蒲松齡有過這樣的感嘆:“桂花謝,鯉魚風(fēng)起,老卻玉芙蓉”。如此蒼涼的人生況味,今天又有幾人可以領(lǐng)會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