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墨子》卷一 七患第五 原文注釋及譯文

 昵稱955772 2010-03-22
-
《墨子》卷一 七患第五 原文注釋及譯文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敵)國至境(2敵誤為邊),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于無用,財寶虛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游者愛佼(交)(3佼通交),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圣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種菽(豆類總稱)粟(谷類總稱)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 
  以七患居國,必?zé)o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dāng),國必有殃。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yǎng)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yǎng);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wù)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jié)也。五谷盡收,則五味盡御于主,不盡收則不盡御。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饋(匱)(4),五谷不收謂之饑。 
  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故兇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5疑為3/5),大夫徹縣(懸)(6),士不入學(xué),君朝之衣不革制;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饔)食而不盛(7);徹驂騑,涂(途)不蕓(8),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墜)其子于井中(9),其毋必從而道之。今歲兇,民饑,道餓,重其子此疚于隊,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夫民何常此之有!為者疾,食者眾,則歲無豐。 
  故曰: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故雖上世之圣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而自養(yǎng)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曰:“湯五年旱。”此其離(罹)兇餓甚矣(10),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jié)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yīng)卒(猝)(11),是若慶忌無去之心,不能輕出。 
  夫桀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之備,故殺。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滅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為備也。故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故曰:以其極賞,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zāi)?。故民苦于外,府庫單(殫)于?nèi)(12),上不厭(饜)其樂(13),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注釋—————————— 
 ?。?)本篇首先分析了給國家造成危亡的七種禍患,然后指出國家防治禍患的根本在于增加生產(chǎn)和節(jié)省財用,并對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竭盡民力和府庫之財以追求享樂生活的做法提出了嚴正警告。(2)邊:“敵”字之誤。(3)佼:通“交”。(4)饋:通“匱”,缺乏。(5)五分之五:疑作“五分之三”。(6)縣:通“懸”,此指鐘磬等懸掛的樂器。(7)雍:當(dāng)作“饔”,指早餐和晚餐。(8)涂:通“途”。(9)隊:通“墜”。(10)離:通“罹”,遭受。(11)卒:通“猝”。(12)單:通“殫”。(13)厭:通“饜”,滿足。 
  白話譯文—————————— 
  墨子說:國家有七種禍患。這七種禍患是什么呢?內(nèi)外城池壕溝不足守御而去修造宮室,這是第一種禍患;敵兵壓境,四面鄰國都不愿來救援,這是第二種禍患;把民力耗盡在無用的事情上,賞賜沒有才能的人,(結(jié)果)民力因做無用的事情而耗盡,財寶因款待賓客而用空,這是第三種禍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祿,游學(xué)未仕的人只顧結(jié)交黨類,國君修訂法律以誅戮臣下,臣下畏懼而不敢違拂君命,這是第四種禍患;國君自以為神圣而聰明,而不過問國事,自以為安穩(wěn)而強盛,而不作防御準備,四面鄰國在圖謀攻打他,而尚不知戒備,這是第五種禍患;所信任的人不忠實,而忠實的人不被信任,這是第六種禍患;家畜和糧食不夠吃,大臣對于國事不勝使令,賞賜不能使人歡喜,責(zé)罰不能使人畏懼,這是第七種禍患。 
  治國若存在這七種禍患,必定亡國;守城若存在這七種禍患,國都必定傾毀。七種禍患存在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必有禍殃。 
  五谷是人民所仰賴以生活的東西,也是國君用以養(yǎng)活自己和民眾的。所以如果人民失去仰賴,國君也就沒有供養(yǎng);人民一旦沒有吃的,就不可使役了。所以糧食不能不加緊生產(chǎn),田地不能不盡力耕作,財用不可不節(jié)約使用。五谷全部豐收,國君就可兼進五味。若不全都豐收,國君就不能盡其享受。一谷無收叫做饉,二谷無收叫做旱,三谷不收叫做兇,四谷不收叫做匱,五谷不收叫做饑。 
  遇到饉年,做官的自大夫以下都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一;旱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二;兇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三;匱年,減去俸祿的五分之四;饑年,免去全部俸祿,只供給飯吃。所以一個國家遇到兇饑,國君撤掉鼎食的五分之三,大夫不聽音樂,讀書人不上學(xué)而去種地,國君的朝服不制新的;諸侯的客人、鄰國的使者,來時飲食都不豐盛,駟馬撤掉左右兩匹,道路不加修理,馬不吃糧食,婢妾不穿絲綢,這都是告訴國家已十分困乏了。 
  現(xiàn)在假如有一人背著孩子到井邊汲水,把孩子掉到井里,那么這位母親必定設(shè)法把孩子從井中救出?,F(xiàn)在遇到饑年,路上有餓死的人,這種慘痛比孩子掉入井中更為嚴重,能忽視這種局面嗎?年成好的時候,老百姓就仁慈馴良;年成遇到兇災(zāi),老百姓就吝嗇兇惡;民眾的性情哪有一定呢!生產(chǎn)的人少,吃飯的人多,就不可能有豐年。 
  所以說:財用不足就注重農(nóng)時,糧食不足就注意節(jié)約。因此,古代賢人按農(nóng)時生產(chǎn)財富,搞好農(nóng)業(yè)基礎(chǔ),節(jié)省開支,財用自然就充足。所以,即使前世的圣王,豈能使五谷永遠豐收,水旱之災(zāi)不至呢!但(他們那時)卻從無受凍挨餓之民,這是為何呢?這時因為他們努力按農(nóng)時耕種而自奉儉樸?!断臅氛f:“禹時有七年水災(zāi)。”《殷書》說:“湯時有五年旱災(zāi)。”那時遭受的兇荒夠大的了,然而老百姓卻沒有受凍挨餓,這是何故呢?因為他們生產(chǎn)的財用多,而使用很節(jié)儉。所以,糧倉中沒有預(yù)備糧,就不能防備兇年饑荒;兵庫中沒有武器,即使自己有義也不能去討伐無義;內(nèi)外城池若不完備,不可以自行防守;心中沒有戒備之心,就不能應(yīng)付突然的變故。這就好像慶忌沒有逐走要離之意,就不可輕出致死。 
  桀沒有防御湯的準備,因此被湯放逐;紂沒有防御周武王的準備,因此被殺。桀和紂雖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都被方圓百里的小國之君所滅,這是為何呢?是因為他們雖然富貴,卻不做好防備。所以防備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糧食是國家的寶物,兵器是國家爪牙,城郭是用來自我守衛(wèi)的:這三者是維持國家的工具。 
  所以說:拿最高的獎賞賜給無功之人;耗盡國庫中的貯藏,用以置備車馬、衣裘和稀奇古怪之物;使役卒和奴隸受盡苦難,去建造宮室和觀賞游樂之所;死后又做厚重的棺槨,制很多衣服。活著時修造臺榭,死后又修造墳?zāi)埂R虼?,老百姓在外受苦,?nèi)邊的國庫耗盡,上面的君主不滿足其享受,下面的民眾不堪忍受其苦難。所以,國家一遇敵寇就受損傷,人民一遭兇饑就死亡,這都是平時不做好防備的罪過。再說,糧食也是圣人所寶貴的?!吨軙氛f:“國家若不預(yù)備三年的糧食,國家就不可能成其為這一君主的國家了;家庭若不預(yù)備三年的糧食,子女就不能做這一家的子女了。”這就叫做“國備”(國家的根本貯備)。
 

用戶名:密碼: 驗證碼: 匿名? 發(fā)表評論 最新評論 進入詳細評論頁>> 相關(guān)鏈接站內(nèi)搜索  最新文章2《墨子》卷二 尚賢中第九 原文及注釋2《墨子》卷二 尚賢上第八 原文注釋譯文3《墨子》卷一 三辯第七 原文注釋及譯文3《墨子》卷一 辭過第六 原文注釋及譯文2《墨子》卷一 七患第五 原文注釋及譯文2《墨子》卷一 法儀第四 原文注釋及譯文2《墨子》卷一 修身第二 原文注釋及譯文2《墨子》卷一 親士第一 原文注釋及譯文3關(guān)于《墨子》2《墨子》作者簡介相關(guān)鏈接-
精彩推薦2《墨子》卷二 尚賢中第九 原文及注釋2《墨子》卷五 非攻下第十九 譯文2《墨子》卷四 兼愛上第十四 原文注釋譯2《墨子》卷十五 號令第七十 原文及注釋2《墨子》卷十五 迎敵祠第六十八 原文注閱讀排行3《墨子》卷十一 耕柱第四十六 譯文3《墨子》卷九 非儒下第三十九 譯文3《墨子》卷二 尚賢下第十 原文注釋譯文3《墨子》卷一 三辯第七 原文注釋及譯文3《墨子》卷一 辭過第六 原文注釋及譯文3關(guān)于《墨子》2《墨子》卷十五 雜守第七十一 原文、注2《墨子》卷十五 雜守第七十一 譯文2《墨子》卷十五 號令第七十 原文及注釋2《墨子》卷十五 旗幟第六十九 原文注釋相關(guān)鏈接智慧人生 | 關(guān)于我們 | 站點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wù) | 團隊博客 | 投稿中心 | 郵箱登陸 | 聯(lián)系我們 | 意見反饋
c 2009-2010 智慧人生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www.  人生智慧文學(xué)交流QQ群:1902383  粵ICP備06062003號

流量統(tǒng)計 站長統(tǒng)計
本篇文章來源于: 人生智慧 | http://www.   原文鏈接:http://www./html/mozi/2009/0522/27341.html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