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格物? 《大學》一開始就說: 物格,就是去格物,格在這里是動詞,去認知事物的涵義的意思。即知性的達到,獲得知。 格物這個詞有個非常有名的典故:明朝有個偉大的人物,王陽明,他年輕時,讀了這段文字,就踏實地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所以他第一步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格物。他想物嘛,總之是個東西,無論什么東西,都可以先去格一格。于是他看到了窗外的竹子,于是他約了幾個同學,決定一起來先從“格竹子”開始。于是他們一起靜坐在竹子的前面,就這么看著竹子,想著這個格物應該是什么意思。王陽明這個習慣很好,不懂一個詞,就動手去實踐,而不是查字典。 于是他們就那么靜靜地坐著盯著竹子看,居然一連坐了3天3夜,百思不得其解。最后那兩同學病倒,王也幡然醒悟,其實所謂格物,不是去思考具體事物的知識,而是去體察,去感受所謂一個物的存在,只有能夠感受一個物的存在,才能進一步趨感受自我的存在。王坐在那里,最根本的收獲,可能就是知道了一件事:竹子在那里! 注意!所謂感受一個物的存在,不是說它那個物,讓你覺得它存在在那里,而是反過來,采取感受存在態(tài)度的心靈本身,進入了一個全般的無任何遮蔽的自我安寧,這時心靈就像是一片虛空,這時任何一點實際存在的非虛幻的東西,進入這個虛空,都構成這個虛空的內(nèi)容,這個內(nèi)容就完全的不多不少地表達了那個物,那個東西的全部涵義。就是當我們要“格”一個物,或者說一個事物,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就只是沉默地“看著”或者“觀看著”那個物,不生出任何有關那個物的思慮,不生出任何有關那個物的情緒,因為我們知道任何有關那個物的思慮,任何有關那個物的情緒,都是對那個物的歪曲,于是我們可以干脆暫時不生出任何平常習慣的思維上的應對。 這時我們的心靈,就好像是一片虛空,它本身什么也沒有,也就不會有偏見,不會有先入之見,不會有認識的局限,因為我們的心靈此時容納的正是那個物的全部,而不是關于那個物的某個方面的語言描述。這樣做的前提是,我們足夠的安靜,使得我們的心靈達到能夠完全容納事物本身存在的虛空的狀態(tài)。這時,你會說那我們怎么說出我們對于那個事物的看法。請不要著急,要記得任何語言的說出,都永遠是對于那個事物本體的或局部或片面或歪曲的描述。因此我們何必強迫自己去說呢? 老子第一句話,就是說的人類的這個無法逃避的狀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作為事物背后在主宰真理,勉強可以說出來,但一旦說出來,就不是恒久的真理了,那里的常,也寫作恒。關于一個事物的描述,或者說名字,也可以勉強給出命名 。但一旦給出了明確的命名,就不是可以恒久有意義的名字了 。所以所謂格物,就是面對著事物的本體,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試圖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這只是開始,因為我們不能停止在這里,否則我們豈不是只能做啞巴和殘疾 。 關鍵是這個開始,就像是現(xiàn)在的天空,具有無限的深度 。因為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的心靈,是完全地放著你需要考量的那個物了呢?我們永遠只能做到相對程度的安寧。但那是我們唯一的開始 。不斷地從那里開始,不斷地從我們一次比一次有深度的安寧開始,面對著那個置于安寧的我們需要考量,需要處理的事物 。我們可以開始嘗試去使用笨拙的語言,同時我們也很清醒地知道,我們說出來的任何話語,都是有點勉強的。使用語言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開始了所謂的思維,所謂的理解。其實我們稍微試驗一下,就可以知道,對于一個事物,重復地進行考慮或者理解,每次開始于不同深度的安寧,我們得到的所謂理解,或者說對于事物的描述,必定是有非常不同程度的清晰度的。 這個把真實事物置于猶如夜空的安寧的背景當中,置于心靈的虛空當中的過程,就叫格物。當然它的前提,是我們首先能夠把自己的心靈騰空,讓它什么雜物什么灰塵都沒有了。因此格物的功夫,實際上也可以認為包括了靜心,清空心靈的過程。 |
|
|
來自: shanxi 讀書人 >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