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理故事因何能治心病/敘事療法把人和問題分開
來源:華夏心理網(wǎng)
一直以來,人們都對《讀者》、《知音》愛不釋手。他們不但喜歡看那些《人生五章》一類的哲理故事或者漫畫,而且越來越喜歡把自己身邊的事情講述或者寫出來,從中體味到人生的智慧。
但是,人們?yōu)槭裁磿嶂杂诳?、聽、寫、傳故事?一般人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喜歡追溯和玩味寓言的哲理,并把這種把玩歸結為懷舊情結。但實際不然,人們在敘述這些故事時,有著其深厚的心理學依據(jù),甚至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門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敘事心理療法”。
人生五章
波歇.尼爾森(Portia Nelson)
第一章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了進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這不是我的錯,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第二章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假裝沒看到,還是掉了進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但這不是我的錯,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
第三章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兒,但還是掉了進去……這是一種習氣。我的眼睛張開著,我知道我在那兒,這是我的錯。我立刻爬了出來。
第四章
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繞道而過。
第五章
我走上另一條街。
人類行為的“故事特性”,使人人都能成為解決困惑的專家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育理研究室副研究員沈之菲指出,在敘事心理學看來,人類活動和經(jīng)歷更多的是充滿了“意義”和故事,而不是邏輯論點和法律條文,故事是交流意義的工具。因此,敘事心理學認為,人類行為有著“故事特性”,即人類喜歡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處理經(jīng)驗。
在華夏心理教育中心主辦的“全國首屆高級心理咨詢師督導技能培訓班”上,心理咨詢師督導、臺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候選人林祺堂博士告訴記者,人可以是關于自身感覺與知覺、解決自己困惑的專家,人自身可以擁有解決其困擾的資源和技巧。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人們之所以受困是因尚未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人要善于運用自身和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與潛能來跳脫既有的習慣和想法,而這些“經(jīng)驗”,往往用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敘事心理治療”誕生了,它是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后現(xiàn)代心理治療方式,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將人看作為問題的治療觀念,利用人類對故事的熱愛,透過“故事敘說”、“問題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
所謂敘事心理治療,是心理咨詢師運用適當?shù)姆椒?,幫助求助者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求助者改變內(nèi)在力量的過程。
求助者在選擇和述說其生命故事的時候,會維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題,往往會遺漏一些片段,為了找出這些遺漏的片段,咨詢師會幫助求助者發(fā)展出雙重故事。
敘事心理學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專家。例如,有人在敘事治療中談到“問題故事”,而咨詢師會引導他說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覺的部分,在咨詢過程中喚起求助者生命中曾經(jīng)活動過的、積極的東西,以增加其改變的內(nèi)在能量。這時,他的問題故事就成了屬于自己的“哲理故事”,他也會自行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引導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哲理故事訓練每個人成為自己的心靈醫(yī)生
敘事心理治療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D?D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認為,人的生活之所以產(chǎn)生適應上的問題,其原因在于個人意義的實踐與主流敘事間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狀況下,個體并沒有能力發(fā)現(xiàn)這些壓制他們的“真理論述”,于是必須用“問題外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什么是“問題外化”呢?沈之菲指出,如果問題被看成是和人一體的,要想改變相當困難,人經(jīng)常會說“我就是這樣,改不了了……為什么就我這么倒霉……”之類的牢騷,就是把自己與問題和在一起。問題外化之后,問題和人分家,人的內(nèi)在本質會被重新看見與認可,轉而有能力與能量反身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例如,那些哲理故事大都是一些激人上進的勵志文章,往往是將問題與人分開,把貼上標簽的人還原,讓問題是問題,人是人。讀者們會從故事里看到自己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故事影子,看到自己困擾的問題也在別人身上存在,理解到自己的問題具有很強大的廣泛性,進而會從這種廣泛性中得到極大的鼓舞,從中積聚力量,并積極地接納故事里所給予的解決方法。
透過敘事治療,不僅可以讓當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長,同時還可以讓咨詢師對自我的角色重新統(tǒng)整與反思。據(jù)悉,為使國內(nèi)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成長緊跟國際心理學流派發(fā)展脈絡,幫助咨詢師探索、建構適合自己的咨詢?nèi)∠蚝妥稍冿L格,培養(yǎng)國內(nèi)一批特色咨詢師,華夏心理教育中心即將舉辦“國內(nèi)心理咨詢師繼續(xù)教育培訓之‘敘事治療工作坊’”。本次培訓特邀請臺灣敘事心理治療權威專家吳熙 老師授課。這是吳熙 老師首次在大陸開展此類培訓。吳老師以其二十多年旅居美國的學術研究及實踐經(jīng)驗,揉合了婚姻家庭治療和敘事治療的理論,在海內(nèi)外心理學界獨樹一幟,創(chuàng)立了一整套敘事治療的理論哲學和行之有效的實務操作技巧。吳老師將與您一起踏上一次尋訪生命意義之旅。
人往鼓勵的方向努力,建立屬于自己的哲理故事
沈之菲認為,敘事心理治療的策略,有點像中國古老的太極圖:在黑色的區(qū)域里隱藏著一個白點,這個白點不仔細看還看不到。其實白點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內(nèi)心,當白點由點被擴大到一個面的程度,整個情形就會由量變到質變。找到白點之后,如何讓白點擴大呢?敘事心理輔導采用的是“由單薄到豐厚”的策略。
敘事療法認為,求助者積極的資產(chǎn)有時會被自己壓縮成薄片,甚至視而不見。如果將薄片還原,在意識層面加深自己的覺察,這樣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積極有力的自我觀念。不妨看看以下的例子:
一個學生覺得很苦惱,因為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么。輔導老師讓他回憶起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學生想起上次校慶舉辦的義賣會,“只要我在場,就會拉很多人來……”進而,他想到自己從小就有推銷的天分,“初一的時候,媽媽在擺地攤。有一次她生病,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賣得比媽媽還多……”最后,學生主動提出:“老師,大學的哪些系可以讓我將來在這方面發(fā)展?”
學生最初的“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內(nèi)在的經(jīng)驗沒有被學生覺察到。當與推銷天分有關的事件敘述出來時,會帶出厚厚一疊有關的經(jīng)驗。麥克.懷特形容這種策略為“打開行李箱”。
林祺堂博士也講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夏天,一位父親發(fā)現(xiàn)電扇無法運轉了,精通機電維修的他修了三次,電扇仍然無法運轉,父親有些氣餒。這時女兒對父親說,“我相信父親一定能修好的。”女兒的一番話給予了父親無限的鼓勵。林祺堂指出,“壓力+鼓勵才能發(fā)揮潛力,只有壓力沒有鼓勵,是遠遠不夠的。植物往光的方向生長,人往鼓勵的方向努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喜歡閱讀這樣的哲理故事,實際是在從故事里汲取前進的動力和能量。而通過敘事心理治療,每個人的一生都能變成一個個哲理故事,都能給予我們以鼓勵。人們會從故事中加深自己的覺察,從而形成積極有力的自我觀念。
敘事心理治療的盛行是與當代哲學的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分不開的。后現(xiàn)代主義則相信主觀的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事實真相會隨著使用的觀察歷程的不同而改變,事實真相取決于語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們所處的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敘事理論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臨床心理學的進入,誕生了敘事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