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Fred Wilson | 譯者: lalaice
思域注:本文是Fred wilson寫與2006.9.7(寫于YouTube被收購前),思域驚嘆于作者的先見,更讓我羨慕到死的是這些網民的評論觀點,個個都那么犀利,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們國民也要快點成長起來啊!
概要:
在這篇文章中,Fred由每日YouTube有一億個短片流量展開,由此想到如果將此龐大的用戶數轉化成經濟效益的想法。
他的想法是在視頻短片前先播10秒的短廣告。并對這一商業(yè)模式可能產生的收入做了大致的推算。如下:
假設:
1)每個視頻廣告的CPM (每千人成本)為15美元。
2)合法與用戶上傳的高質量短片占到總量的80%。
由此得出結論:
YouTube的年營業(yè)收入可達4.4億美元。(YouTube could be generating $440 million in annual revenue)
分析:
80%是如何出來的?
Fred在文中指出,目前YouTube上60%的侵犯版權的內容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商業(yè)交易來解決。另外的20%是用戶自己上傳的高質量內容。
最后的20%則不能將其商業(yè)化。(Fred說明這樣的假設并不牢靠,他也不想做的很精確,只是為了說明后面的問題。)
YouTube和用戶如何分賬?
Fred在文中是按照65/35的比例進行分賬。
下面是推算的圖:

然后,Fred拿了一個 Lisa Nova這個用戶(其上傳了16個短片,為YouTube創(chuàng)造了200萬的訪問量)作為個案詳細分析了一下,
如圖:

最后,Fred針對有人提出10秒的插播廣告是否會減少用戶量、是否會減少瀏覽量做了自己的解釋。
理由:
1)10秒并不長。
2)如果用戶可以將廣告分類(tag),哪些是他們喜歡哪些是他們不喜歡的,
這樣廣告和內容會更加相關,并且可能成為視頻短篇的一部分內容。
=====================================================
下面是些有趣的評論,來看看吧(這篇文章寫于9月7日):
“說到YouTube上面的內容,這是個相當大的數量”。
一派胡言。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每天1億視頻的流量并不意味著每天1億的獨立訪問量。我猜測YouTube每天大概是少于500萬的獨立IP。
這個世界上另外的59.95億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還有, Google比YouTube更加有錢,你怎么就認為YouTube會成功呢?
--------------------------------------------------------------------------------------
如果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此前對于YouTube的上市不是那么垂涎欲滴的話,那么現在他們應該會了。這是個有趣的商業(yè)模式。
--------------------------------------------------------------------------------------
說到YouTube的商業(yè)化問題,我想說他們之前流行起來的原因一是免費二是不用安裝任何的客戶端。
我 每天都要看很多YouTube和其他網站上(像 ThatVideoSite.com)的視頻。大多數我看的都是經人推薦的,不過我只是偶爾瀏覽下。2001-2002年我也是iFilm的狂熱者,因為 那兒是免費并且內容也很棒。相比于那些許多做著愚蠢的事情故意把自己弄得很慘的短片,我更喜歡諸如 The 1K Project, Ryan vs Dorkman,和 Diet Coke and Mentos Fountains 這些有意思的短片。
我可以容忍短片前面的廣告,不過說實話我很少看他們。如果廣告干擾了我觀看視頻(比如說,花了1分鐘,要求訂閱等),我會毫不猶豫的換到別處去。
我認為電影是不做廣告的最好例子。因為所有的這些廢東西都在影片開始前播放掉,我現在都晚到一會,這樣我就用不著被告之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怎么怎么樣如果我們都喝可樂都吃杏仁奶糖花生奶糖巧克力塊了。
或 許廣告不是YouTube商業(yè)化的最好方法。如果我們開始付費業(yè)務,我該付多少去看個片子呢?5美分?太多了,不過我會付2美分看它。但我不想訂閱了這個 短片還要去管理另一個賬號。如果允許我用統一的賬號密碼去付2美分看個video,并且如果我還想再看一遍不用另付錢的話,我想會更好些吧。
--------------------------------------------------------------------------------------
如果和廣告公司去談的話,YouTube遇到的一個問題可能是大公司不愿意將自己與那些不負責任、無政府、有政治問題的短片內容扯上關系。
這就使得視頻檢索領域有意思起來。如果他們能掃描短片屏蔽掉某些詞語和句子的話,那么他們就能較少或增加大公司名譽受損的可能性。
------------------------------------------------------------------------------------
觀點很棒,不過我想深入挖掘下你所提供的這些假設:
-- 100mm 流量/天是個公開的數字,所以你的“可靠來源”(“good source”)應該是來自紐約時報,或者直接來自YouTube :)
-- 總量的80%和15美元的CPM對于你的假設來說是兩個很重要的參數,不過對我來說這兩個變量太高太高了,除非由一個成熟的專注于品牌營銷的團隊來操作。
-- 在和用戶分成的問題上,目前最廣泛使用的“第3方分帳”系統當屬Google AdSense,它的分配比例沒有公開,不過有人估計Google分給網站的錢應該在75%左右。Revver(一家播客網站)付給他的內容提供者 50%,所以說YouTube如果按你說的按照65/35來分的話,可以從Revver或者其他類似的網站吸引來不少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
-- 最后: “10秒的廣告插播”的辯題是個假辯題,對我來說根本不存在什么強制。另外“一個流量,一個廣告曝光” 這樣的說法也過于簡單化。很多成熟在線視頻站點(比如說,Heavy.com)已經將廣告和他們的視頻窗口整合在了一起,廣告會以“Flash Curtains”(注:該網站的播放器后面的背景用來做廣告)形式出現,也是以確保短片的連續(xù)性。
------------------------------------------------------------------------------------
分析的很有意思,Fred,不過坦白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設你漏掉了--一旦廣告放上去后,有多少比例的用戶會流失呢?
------------------------------------------------------------------------------------
多謝Fred開啟這個話題。
我認為這個模式是個不錯的開頭,我同意很多評論說的CPM定的過高,100%的賣出是不可能,還有占總量80%的片量估計過高,YouTube不應該將廣告和內容整合在一起并優(yōu)化它,Rev的分賬比例不錯,等等諸如此類。。
今天的討論有很多不同觀點,有關內容提供者如何贏利這個話題也很有意思。
但我也在想:
--這個公司有35個人(沒有人拿像Couric那樣多的工資,而且寬帶費用正在變得越來越便宜)(注:Couric是美國的千萬女主播)
--它還很年輕
--一旦商業(yè)化可能,高質量的內容就會出現
-- 這也有全球化的趨勢
-- 這也是網絡化效應;內容越多,用戶越多
-- 還是網絡效應(我們可以看看現在Google AdSense),流量越多,商業(yè)化就能做得越好, 你就越愿意支付。
-- 我認為Fred主要焦點是YouTube,盡管他缺少明顯的主線。模式是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動機,這句話完全正確。
我還想補充的是:廣告緊隨人流而來。
======================================================
下 面一小段文字來自于Colin,YouTube的peering coordinator,在2006年5月的一段講話.....當他們達到每天4000萬的流量時,那時他們每個月帶寬的傳輸數量在30M每秒。按照1M要15美元來 算,YouTube的寬帶費用每個月需要45萬美元。按照每天100M來算的話,那么他們現在的寬帶花費一個月就要100萬。因為寬帶費用是每個個人在網 路上發(fā)布短片最貴的花費,所以需要把這些費用算入到任何一種商業(yè)模式中并作為一個主要因素來看哪個商業(yè)模式能夠成功.
=====================================================
如果YouTube打算這樣做的話,他們需要保證內容的“合法性”,也就是說沒有什么版權問題。否則根據 DMCA(《1998數字千年版權法》),他們會失去——實際上已經有點動搖了——安全的保護條規(guī)。因為他們從受侵害的版權中謀利。這意味著:
-- 全然不顧所有的內容因為他們都沒有上過電視屏幕。(除了我們廣為所知的)
-- 人工檢查所有提交上的內容,以確保其安全。
這就給YouTube造成了巨大的運營負擔。他們說他們一天上傳4萬個短片。YouTube需要多少人去審查完這些內容?這一巨大的人數對于YouTube會造成怎樣的變化?
而且這些內容在提交后也不是“立等可取”了會有一小段的延遲--有點類似于Google Video。
Fred,你做為個案提到的LisaNova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他的背景音樂的版權該如何處理。我唯一能想到就是她把背景音樂給去掉。
我相信YouTube已經意識到這點,已經努力改變從視頻廣告來創(chuàng)收的模式。我曾讀到過Chad明確表示不會采取播放片頭廣告的模式,可能他們也得到了和我一樣的結論。
總的來說,只要YouTube開始想商業(yè)化,他們就會碰上法律的問題。你也許指望著有大量內容提供者能發(fā)布內容,不過這不是你所決定的。
======================================================
我認為你的結論有兩點問題:
1:一個10秒鐘的插播廣告會毀了YouTube。而且是致命地。用戶不會傻傻的坐在那看完這些東西--有太多的選擇可供他們選擇。
2:YouTube上瀏覽量最多的這些內容不能用作商業(yè)用途,因為其中侵犯版權的內容占到了90%。
======================================================
十秒太長了。試想一下:如果你在Google上搜索“玩具汽車”,你點擊你要看的第一個內容。你會等待長達5秒多鐘的時間去打開這個網頁嗎?現實點吧。
======================================================
$15 CPM? 我所工作的公司專注于個人視頻產品,我們也為很多廣告客戶服務過。但是就我所看下來的這么多數據,$15 CPM實在是高的離譜。當你知道DoubleClick公司的每千人成本(CPM)只要35美分的時候,而且只有他們有實力去提供視頻服務的時候,你這個估值至少需要減少900%.
======================================================
在社會化網絡領域,MySpace,英國的FriendsReunited最后都是被大網站“戰(zhàn)略收購”來完成其退出機制的。經濟原理在這里不起作用。
YouTube可能也是緊跟這一邏輯。我估計如果他們不久要把他賣出去的話,目前是不會冒險降低流量的。一個可以證明我觀點的論據是YouTube允許其他的社會化網站為他們的會員提供免費的視頻功能。如果他們不這樣努力提供流量,他們能找到買家嗎?
很遺憾,我在這篇日志的底端,大概沒有什么機會被看到。還是別抱怨太多了,好好享受法國的陽光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