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口吃才能根治口吃 口吃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因素必然涉及到對心理刺激的體驗,以及由此而伴發(fā)情緒反應;沒有情緒反應的體驗不會使心理和軀體發(fā)生變化。 人對事物的評價、情緒和態(tài)度不僅會使心理的平衡發(fā)生變化,也能使軀體功能活動發(fā)生變化。情緒反應達到一定的強度時,任何人都可能發(fā)生心理和軀體方面的機能異常。在情緒激動和發(fā)言過急的情形下可以引起發(fā)音器官的功能失調而出現(xiàn)口吃,這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诔曰颊邉t對這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作出錯誤的評價,因而就產(chǎn)生對它的特殊感情,并且這種感情與普通人在喜怒哀樂時所表現(xiàn)的反應有顯著不同,這種感情會導致出現(xiàn)更多的口吃現(xiàn)象。這就是促使口吃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口吃患者的病之所在。 一般地說,口吃患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學習和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思考和判斷能力也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現(xiàn)在口吃這一“點”上卻墜入了迷霧之中,固執(zhí)地抱著偏見,導致一葉障目。“迷中是非,是非皆非”,即被口吃“迷”住,他們對待口吃的態(tài)度就不可能是正確的。 口吃本來可以自愈。我們不是常聽到在我們周圍有些人自愈了嗎?某某人以前口吃,可是未經(jīng)過任何治療措施自然地好起來了。而有的人口吃為什么不但沒有自愈反而漸漸嚴重呢?對待口吃的錯誤心理就是妨礙自然治愈的因素。雖然積累了一些口吃習慣,照理也不難矯治。在我們身上不是有不少不良習慣,稍加控制就一個一個地改正過來了嗎?為什么口吃習慣就這么難改呢?這是因為口吃習慣有心理因素這個“好朋友”在支持它,兩者結成了“同盟”,切斷兩者的惡性循環(huán),最大限度地把口吃習慣孤立起來,口吃習慣就會不攻自破,口吃的癥狀也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逐步地減輕減少,若再用言語訓練,就更能收效,治愈。 根據(jù)致病因素進行治療才是根治口吃病的正確途徑,因而病人的心理活動是主要的治療對象。心病必須用“心藥”治,所謂心藥就是我們的言詞。我國有一句諺語:“話是開心的鑰匙”。這里所說的“話”,就是言詞。通過言語和文字給病人親切的關懷,熱情的指導,耐心地啟發(fā),去打開病人的心靈的大門,解開病人的心理疙瘩,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 口吃患者對待口吃的病態(tài)心理和錯誤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口吃的錯誤認識而來的。因而,全面、正確地認識口吃,進而改變對它的錯誤心理,才能根治口吃。如若只是運用一些技巧、手段與口吃現(xiàn)象對抗,這種矯正方法雖是必要的,但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治標的輔助療法,就象吃一些止痛片一樣,想根治口吃是不大可能的。 在全面地正確認識口吃及其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口吃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和找出它的規(guī)律性,并在矯治的實踐中應用它們,利用它們,才能最后馴服口吃,才能真正有效地治好口吃病。 口吃患者常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常為此感到苦惱,實際上是自己不了解自己。 被口吃的現(xiàn)象“迷”住,對自己和自己的口吃失去了判斷能力,因而表現(xiàn)在口吃上的一切情感活動都是夸張的,錯誤的,口吃患者決不能無視自己的情感活動。主觀上的體會可以有助于人們建立信念,從而直接導致人們的性格和行為的表現(xiàn)。“入山不見山,出山觀山景”?;颊弑仨毧陀^地觀察自己,解剖和分析自己,揭開口吃病的病原和發(fā)病機制,詳細分析那些促發(fā)口吃和使口吃固定化的因素和那些阻礙全愈的各種條件。進一步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對口吃已形成的態(tài)度以及精神創(chuàng)傷的體驗等內心世界,才可以弄清楚造成口吃的復雜發(fā)病原因,從而改善對口吃的態(tài)度和心情,從緊緊圍繞在口吃周圍的思想包袱中解放出來,從已經(jīng)固定的心理障礙中解脫出來。不是似是而非地,而是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口吃,你心上的疙瘩就會象春回大地后積雪融化似的逐漸解開。 口吃患者需要通過自身地實踐體驗來加深理解,然后才能獲得“自覺”。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逐步地驅散籠罩著的迷霧,好象遮住“視線”的窗戶紙被戮開似的,讓美麗的陽光照射進來,照進多年憂郁的心靈,心情為之豁然開朗。同時,隨著病因癥結的解開,逐漸消除口吃的癥狀。 口吃患者都清楚地知道,環(huán)境對口吃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真正起著作用的與其說是環(huán)境本身,不如說是人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以往經(jīng)驗的痕跡作用以及當前的刺激,對于個人的作用起著很大的影響??诔圆∈桥c過去悲痛的,強烈的體驗聯(lián)系著的,而這些體驗也只能解釋為由于情緒、態(tài)度產(chǎn)生的。所以,對自己口吃的不正確態(tài)度是心理障礙和癥狀固定化的源泉,因而重新教育自己改變對口吃的錯誤態(tài)度是根治口吃病的必要措施。這個改變只有應用心理療法才有可能。心理治療的作用有兩個常用的基本方式--暗示與教育(達到再認識)。 鼓勵、安慰、催眠術、口號式的暗示等都不出暗示療法的范疇,即使所謂有效也不過是一時性的,因為暗示不能改變病人對口吃的錯誤認識和錯誤態(tài)度。而是口吃患者大多富于理智的傾向,對事物持批評態(tài)度,好窮根究理,容易接受助長不安的暗示,而積極方面的暗示卻不易影響他們。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口吃的基礎上,才能自覺地改變對待口吃的錯誤態(tài)度。 自己積極地批判自己的錯誤態(tài)度對矯治口吃有很大的意義,也是好轉的一個標志。在我們的口吃矯治班里,常常組織患者開一個“訴苦會”,讓他們把多年來積壓在內心的苦悶,對任何人甚至對最親的人也不敢訴說的隱情,都盡情的、無保留地訴說出來。通過傾訴,可使內心的痛苦得到疏泄,緩解心理上的糾葛,使心情舒暢。并且在訴苦的過程中,患者常會自發(fā)、主動地對自己和別人的錯誤態(tài)度進行批判。 通過自我批判改變對口吃的錯誤態(tài)度,才能改變內在世界的內容。 二,放棄人為的拙策,服從感情的自然 一開始出現(xiàn)的處于萌芽階段的心理障礙,本無關大局,但若人為地去勉強壓制它和否定它,這種思想矛盾會使心理障礙強化和復雜化起來??诔曰颊呖梢园l(fā)現(xiàn),口吃的大量出現(xiàn),與病者約束和控制自己的感情有極大的關系。由此可見,治療著眼點應放在解除思想上的矛盾。如何打破思想上的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放棄人為的拙策,服從感情的自然。” 單純的對口吃的恐懼和注意不會造成心理上的糾葛??诔曰颊叩男睦碚系K是矛盾的??诔曰颊叨贾?,如能不怕和不注意自己的口吃就不大會口吃,因而就努力地迫使自己不要怕,不要注意,結果適得其反越陷越深。 口吃患者說:“對我來說,心理因素是最難駕馭的,當心理障礙襲來,產(chǎn)生預感口吃的沖動時,我怎么也控制不住,怎樣努力也克服不了。”這個患者誤以為別人都能自由地駕馭自己的心理活動,想怕就怕,想不怕就不怕。不少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指戰(zhàn)員能夠在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得很勇敢,無畏,他們的所以“不怕”,并不是控制的結果,而是在戰(zhàn)場上磨練出來的。 有了口吃而產(chǎn)生怕口吃的心理,這是人們自然的感情,不要人為地去壓制和排除它??诔约仁遣豢蓜訐u的事實,就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和接受這個事實。即來之,則安之。想憑著自己的意志去支配感情,猶如逆水行舟。惟有認識到這是當然的事,才是治愈口吃的前提。 口吃患者們常被口吃所苦惱。每在工作之余,飯前茶后,睡前睡后,在大腦里回旋著的一個觀念就是幾時才能不口吃,怎樣才能不口吃。如何擺脫這種執(zhí)著的心理糾葛呢?就是服從自然!怎樣服從自然呢?當出現(xiàn)“怕口吃”的心理障礙沖動時,不要有想從“怕”的情境中擺脫出來的愿望,斷然不要異想天開地下功夫去追求不怕,應聽其自然,這就是患者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 但應該注意的是,患者有意識地下功夫去追求自然,或者努力地采取這種態(tài)度也是不對的。因為下功夫追求自然,或努力服從自然其本身就是不服從自然。 例如,患失眠癥的人,帶著“怕失眠”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脫衣上床,一上床就在睡眠上下功夫,努力保持平靜的呼吸,努力不思不想,強迫自己快些入睡,然而卻好久不能睡著;又把平靜的呼吸改為深呼吸,并且反復默讀數(shù)目,但還是睡不著;打開電燈一看表,都深夜兩點了,更加焦慮起來,怕失眠的心情加深了,趕快關上燈,使勁地閉上眼睛命令自己:“睡!快睡!”這樣翻騰怎睡好覺呢?一般的人是怎樣睡覺的呢?到了平常睡覺的時候就脫衣上床,平靜地躺著,沒有強迫自己入睡的要求,更沒有怕睡不著的顧慮,雜念來時就讓它自然流動,不鼓勵自己去想它,也不努力地不去想它,躺著躺著想著就不知不覺地進入夢鄉(xiāng)。 對“服從自然”能有所領會嗎?能與你自己的口吃聯(lián)系起來嗎?去體驗吧! 三,沖破怕字,大膽說話 口吃患者都有怕口吃的恐懼不安的心理,怕的程度之大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更是難以理解的。因怕口吃就想辦法逃避說話,明明是找自己的傳呼電話,卻慌說自己不在家;媽媽叫買東西,出去轉了一轉回家騙媽媽說賣完了;課堂里被老師提問時就裝不懂。 患者寧愿多做一些繁重的勞動也不愿多說一句話。他們對說話極不感興趣,雖然心里也很羨慕那些說話流利的人,自己很想也能那樣流利地說話,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口吃,就好象得了嚴重的“緘默癥”,甚至連張嘴這個動作也不需要了。在他們的頭腦里種下了這樣一種信念:那就是不可能說話流利,因此,在任何時候盡量避免張口說話。 口吃患者決不是每說話必口吃,他們也有不口吃的時候,例如自己以為只有他一個人時,或者瞬間下意識地忘記還有別人存在的情況下,小聲耳語時,身體極度疲憊,發(fā)高燒,動手術后,不拘形式地隨意說話時,齊聲朗讀時,模仿別人說話而沒有注意到自己有口吃時,讀說諧韻或韻律強弱起伏的打油詩和舞臺道白時,打著拍子說話時等肌肉極度松弛時,都可以不口吃。這些不口吃的事實證明,口吃患者都具有說話流暢的能力,可是這個能力往往被怕口吃的心情和不可能流暢說話的信念掩蓋起來了。 口吃患者必須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能流暢說話的能力,等不怕了,心情平靜了在說話嗎?這是永遠等不來的。等到怕壓制下去再說話嗎?越壓越怕,一定在要“說話”的實踐中沖破怕字。 不說話,逃避說話,等不怕了再說話,口吃好了再說話,這些人的口吃是一輩子也好不了的。因此,沖破“怕”大膽說話,這就是矯治口吃的“訣竅”。 奉勸口吃患者們不能再徘徊于怕口吃而不敢說話,必須采取怕口吃而敢于說話的態(tài)度,這個敢于說話的只有在說話實踐中才能獲得。只憑思想上的想象決不會有真正的勇氣。 四,沖破內向傾向的執(zhí)著 生來耳朵大,鼻梁高,個子矮等身體的特征是一生固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余地。然而,性格卻是心理方面的活動,與固定的軀體特征不同,相當富有變動性。 人類從一生下來就接受著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教育,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學、朋友和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所以每個人的性格都頗為復雜。有時某一性格傾向占優(yōu)勢地位,而在另一環(huán)境里,則可能另一種性格傾向占了優(yōu)勢。這就是說明人的心理活動富有變動性。一個好逸惡勞的人,在教育和環(huán)境啟發(fā)的影響下,可以變得發(fā)奮圖強起來,但若不繼續(xù)進行修養(yǎng),在一定條件下仍然還會變得好逸惡勞。 有的人青少年時愛好音樂、詩文、繪畫,哲學,對政治頗感興趣,以不撓的精神表現(xiàn)出鋼鐵般的意志,到了晚年卻變得喜歡過隱遁的田園生活。 看似懦弱的人,有時卻表現(xiàn)出剛毅不屈;平時威勢逼人的人,遇事又突然變得意氣消沉。人的性格常會隨著年齡、時間、環(huán)境以及所接觸的事物而變動。 口吃患者都具有復雜的性格,表現(xiàn)在口吃上某些不良性格常占有統(tǒng)治地位,應該在千變萬化的生活環(huán)境里通過修養(yǎng),陶冶和鍛煉,使各種性格表現(xiàn)和生活環(huán)境保持平衡和協(xié)調。 口吃患者大多是神經(jīng)質的內向傾向的人。雖說是內向傾向,也會隨著時間和場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熱衷于工作,特別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跟談得來的人談笑時,事情進行得順利時,心情舒暢時,容易和環(huán)境保持平衡和協(xié)調。反之,遭遇不幸時,宴會上被不相識的人包圍時,學生遇上老師,下級在上級面前,容易表現(xiàn)自卑,也容易引起神經(jīng)質癥狀,且一旦發(fā)生神經(jīng)質癥狀以后,就被苦惱壓倒,對生活失去興趣,變得更加內傾。 內向傾向的特征是,過低地估計自己,對自己的行動缺乏自信,常是小心翼翼,總是畏懼自己的不足之處。 口吃患者在意志消沉時,常把自己關閉在一個小世界里與世無爭,盡量避免與人接觸,只要別人不來干擾自己的小天地,對人也沒有什么要求。這就越來越加深自己內向傾向的執(zhí)著。 要沖破傾向的執(zhí)著,就得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思想朝向廣大的外界,不要把自己囚禁于自我中心的個人小圈子里,這就是向外轉化。但是只是想向外轉化而不行動起來是不行的?;顒?,積極的活動本身就是向外轉化的態(tài)度,在活動中精神不得不轉向外界,而且注意力向外時活動也會更積極。 一個任務沒有完成好的時候,有的人專心研究其沒有完成好的原因,有的人則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處境。前者是正確的態(tài)度,后者是消極的態(tài)度。 襟懷開闊,視野寬廣,多關心別人,少注意自己,沖破自我的小圈子,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學習上。不僅用勞動,此勞動必須是從興趣和理想出發(fā)的勞動,而不是任務觀點的勞動,而且還要用合理的鍛煉和娛樂使自己經(jīng)常地忙碌著,使自己沒有時間想到自己,越是這樣越好。 任何內、外的偏向都不能認為是良好的性格,惟有內、外協(xié)調才是健康的心理,精神健康者的性格沒有矯激粗剛之處,這種人的心情永遠安靜和開朗。 五,敢于承認,勇于暴露 口吃患者最怕人家談論口吃,總是想方設法地掩蓋自己的口吃。一發(fā)生口吃就羞愧難當,一被人譏笑就無地自容。一個患者來信,要求回信時替他保密,用沒有口吃字樣的信封回信。又有兩個患者在火車上坐在一起,一個說去北海出......差,另一個說到北海探、探、探、探親,下車后兩人握手互說再、再、再、再見,分開了。不久又在作者面前“會師”,原來兩個人都是來矯正口吃的??诔耘氯酥?,矯治口吃也怕人知道。表現(xiàn)在口吃上的這些思想、態(tài)度,能不助長恐懼不安心理,進而加重口吃嗎? 愛面子是口吃的好朋友,使口吃強化和加劇。要想消除口吃首先要把口吃的這個同盟--愛面子“爭取”過來,把口吃孤立起來??诔曰颊邆兌荚w驗過口吃的這條規(guī)律,就是越怕口吃越口吃。當你出現(xiàn)怕口吃的心理障礙時,挖一下你的思想,問一下自己:你為什么會這么怕?你究竟怕什么?怕學習受到影響,怕工作受到損失嗎?不要再找各種借口欺騙自己了。你怕什么?說穿了無非是怕當場出丑,怕失去面子。所以,若扭轉了愛面子的錯誤思想,怕口吃的心理也就能隨著消失。躲躲閃閃,藏藏遮遮是錯誤態(tài)度,它會加深口吃的心理障礙。有的患者說,只要我說話能不口吃,我就不會愛面子了。這種說法不對,因果顛倒了。你的口吃所以逐漸“升級”,不就是這種不必要的錯誤態(tài)度促使的嗎?必須在口吃大量存在的情況下,把愛面子思想去掉,必須理解:對口吃的錯誤態(tài)度就是口吃病的病根,必須挖掉這個病根。 最積極的辦法是暴露,不是虛偽的而必須是真誠的,把痛苦和自尊都置之度外的態(tài)度,使口吃沒有藏身之地,赤裸裸地無條件地暴露,漠視一切口吃的不自由和外來打擊,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你立即會感到如釋重負,身心都覺得輕快。不過,若企圖借此來達到不口吃的目的則是虛假的暴露,這種虛假的暴露本身就是思想矛盾。真正毫無顧慮的態(tài)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輕松。 總之,不要有意去回避問題,更不要給它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要敢于承認,勇于暴露,這樣口吃就不會同你過不去了。 六,遇怒制怒,逢急制急 發(fā)怒和急噪容易使神經(jīng)過程的靈活性、平衡性和穩(wěn)定性遭到破壞,患口吃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引起更多的口吃。 口吃患者都具有急噪性格,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又快又急,尤其在說話時,恨不得一開口就把所有的話一下子都傾倒出來,這樣絕對有害的。不要“急于表達”,應該訓練自己從容不迫地說話。發(fā)怒也是有害無益的,俗語說:“氣大傷身”。任何波動太大的情緒對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的。雖有少數(shù)口吃患者在發(fā)怒時,由于轉移了對口吃的注意,使說話一時變得流暢,可是,經(jīng)過一段“潛伏期”,過一些時候,口吃現(xiàn)象會“莫名其妙”地加重起來。一個家長把孩子抱起來放在窗口嚇唬他,說要把他摔下去,孩子被嚇得大哭大叫,二天后就口吃起來了。還有一個孩子被家長打了一頓,哭著睡著了,幾天后出現(xiàn)了口吃??诔酝怯捎谶^去的感情沖動在某種機緣下發(fā)作起來。 口吃的人們常說,一急就要口吃,并希望能做到急噪也不口吃。還有一個患者,要求給他一個爭吵時不口吃的辦法。多么無理的要求!連正常人在急噪、發(fā)怒的情況都容易出現(xiàn)口吃,何況一個患有口吃病的人。治療胃腸病,在用藥的同時還須注意飲食衛(wèi)生,如若暴飲暴食,睡覺不蓋被子等不注意保養(yǎng),用什么特效藥也無濟于事。所以問題不是在于怎樣做到急噪時不口吃,而是應該不要急噪、發(fā)怒。必須進行自我修養(yǎng):“遇急制急,逢怒制怒”,以減少治療上的阻力。一句話,一切要服從治療的要求。 要自己教育自己,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人都會有喜、怒、哀、樂之情,但對此應有一定控制能力。 生活要有規(guī)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以減少急噪情緒發(fā)作的機會。從家里到單位路上須走30分鐘,八點鐘上班,七點半從家里出來,路上碰上朋友說兩句話,誤了一班汽車,就有遲到的可能。把時間卡得這么緊,就容易冒出急噪情緒,若能提早10分鐘或一刻鐘出門,心情就可平靜,行動也可從容。 有規(guī)律的生活可以使我們心情安定,不急噪,不慌亂,也能促使我們的心身健康。正確組織起來的個人生活制度可促使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建立良好的相互關系,使個體對環(huán)境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七,克服自卑 患口吃病的人一般都有自卑心理,總覺得自己不如人,見人不敢抬頭,更不敢積極地說話。 自卑心理就是一種劣等感,認為自己比別人劣等或有缺陷,缺乏自信易產(chǎn)生焦慮不安情緒。這種心理狀態(tài)會導致自我內省,懦弱,謹慎,不活潑,遇事猶豫躊躇,不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主張,不能盡情地歡笑,對人拘束,怕被別人注意。 這樣的人常保持沉默,盡可能避免說話,并不是真的嫌人,不愿與人接觸,心里也很想活潑地與人談笑,因被劣等感抑制,不得不沉默寡言。在小孩面前能說能笑,一遇長輩或生人就會羞怯地拘謹起來。 電影和戲劇里常常看到一些小丑、低能、特務等反面人物口吃著說話,以此來博得觀眾一笑??诔曰颊咭膊粫r遭受別人的尖刻譏笑,因而把口吃與劣等聯(lián)系起來,認為自己是一個低能的人,感到氣憤和不平。這些外刺激也確實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诔曰颊哒娴亩际切┑湍芑驘o用的人嗎?決不,口吃患者大都具有聰明的頭腦。他們因口吃的束縛和羞怯,造成悲觀、煩悶、恐懼、憂郁的結果,使得思想不能集中,或自暴自棄,有時流入怠惰,明明懂得的問題因口吃說不出來被老師誤認為不懂,或者怕口吃引起別人的譏笑就干脆裝不懂,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習和工作。雖然如此,絕大多數(shù)患者都工作得很出色,學業(yè)一般是優(yōu)秀的,他們除了不擅長說話外,其他如數(shù)學、作文等則很好。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人有向上心、進取心,要求進步是一件好事,但是,好強心和好勝心過于強烈的人,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別人后面,只要有一樣事情不如別人,就當作一件大事被它捉住,深感自己劣等,痛苦得不得了。他們的自卑心理之所以超出人情的常態(tài)之上,不完全是別人的譏笑,性格的傾向是主要因素。真正劣等的人并不認為自己劣等,真正低能的人也不會為自己的低能所苦惱,自嘆劣等人的決不是真的劣等,只不過是過分的優(yōu)越感表現(xiàn)而已。 你有你的長處,我有我的優(yōu)點,世界上哪有這樣樣第一的人!請聽聽一位患者的體驗,他說:“我以前開會發(fā)言時,從不敢抬頭,幾乎看不見前面的人或物,等于閉著眼睛說話,自卑心理很嚴重,每說起話來口吃很嚴重?,F(xiàn)在就不是這樣了,我有意地看著對方,主動地掃視四周,從容地看看他們的眼睛,這時覺得不那么緊張了,覺得除了有點口吃之外,很多地方并不比你們差嘛!自卑心理減去了不少后,說起話來也覺得輕松得多了。” 一位患口吃病的某大學的同學,學校發(fā)動全五分運動,第一學期結束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全五分,他感到得意,我們也確實為他驕傲??墒堑诙W期結束時,包括他有三個人全五分,從一個人到三個人不是可喜的現(xiàn)象嗎?可是這位口吃的大學生卻有說不出來的不舒服。這種優(yōu)越感過強的人,樣樣要拔尖于人的人,怎么受得了口吃這個“一不如人”呢?實際上,這些人不是自卑心太大,而是自尊心過強了。自尊心稍受到挫傷就使他們感到丟面子,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是相互關聯(lián),自尊心越強的人就越有自卑感。這些人需要改造的與其說是自卑心理,不如說是過分的自尊心。應該把口吃與否置之度外,別人譏笑與否置之度外,超越毀譽之心,沒有貶褒之念,主動在生活中進行磨練,即可擺脫恐懼、自卑等的苦境。 由劣等感而來的缺乏信心,決不會一生中永遠停留在某一個程度上,在日常生活中每經(jīng)過一個經(jīng)歷就會增加一些自信,從青年到壯年,從壯年到老年,自卑心理通常會逐漸地減少。這種心境的發(fā)展與人們的境遇有很大關系,處在須要勇氣的境遇時,就能在這個境遇中培養(yǎng)出勇氣,一次突破后自卑感會隨之大減,終于進入灑脫的境地。一位來接受矯治的輕度患者說,他本來口吃得相當嚴重,一年多以前主動要求做采購員,開始領導不大放心,認為你說話結結巴巴地怎么能做采購工作?他卻說正因為口吃才要求做采購工作。結果,東出差,西采購,經(jīng)過一年多鍛煉,口吃大為減輕,越來越能勝任采購工作了?;颊邆?,不可與世隔絕地磨練心身,要勇敢地走向生活,忍著羞怯和自卑的心情沖向生活,在生活中去磨練和體驗吧! 八,注意力朝向目的物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環(huán)境常常吸引著我們,我們也必須經(jīng)常注意外界環(huán)境的目的物,才能使自己的行動適應環(huán)境。口吃患者總是注意著說話本身,失去了內外的平衡和失調,使心情陷入混亂而致口吃。 人們的本能,作慣了的事,象吃飯、走路、寫字等等,并不覺得需要用多大的努力。搬運較重的東西等時,則需要較大的努力,我們日常生活,只有在注意和努力調節(jié)得適度的時候,行為才能適應外界環(huán)境。吃飯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怎樣使用筷子,也不需要任何努力。下班回家時,往往走到家門口才發(fā)覺已經(jīng)到家了,幾乎不注意自己的兩條腿是怎樣走路的。 劈木材時,看著木材的一點下斧,怎能劈到“雖不中不遠矣”的地方,倘若注意手的動作怎樣下斧,就會遠離目的點,下斧也沒有力量。 說話本來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和努力。正常人說話時,注意對方和自己說話的內容,觀察著對方的姿態(tài)和表情,并不注意自己說話動作本身。口吃的人就不是這樣,覺得別人的眼睛象一盞盞探照燈似的向自己逼射,嚇得不敢正視,準備好了的說話內容打亂了,幾乎全部注意力傾注于怎樣把話說好,怎樣能不口吃,并用盡力氣說話,這樣說話能不口吃嗎? 象籃球運動員接球和足球運動員踢球那樣,只注意目的物--球。假如接球時注意兩只手怎樣去接,踢球時注意腳的動作,試閉著眼睛想象一下,將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 說話時不要注意說話本身,把注意力朝向目的物去吧! 九,健康心理 怎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 信念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嗎?精神病患者或偏執(zhí)的心理變態(tài)者信念特強。這些人基于他們自己的信念,不能客觀地觀察自己,對事物缺乏正確批判,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的知識和病態(tài)的體驗,堅持自己的病態(tài)信念,當然不能算是健康心理。沒有一定的信念,不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這也不能說是健康的心理。神經(jīng)質的人若不陶冶其性格,可能陷入這種傾向。 世人都以為沒有苦惱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其實不然,白癡和患精神病的人,情感反應遲鈍,沒有苦惱和煩悶,漠然地象植物似的過日子,沒有好奇之心,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發(fā)生地震和火災也泰然處之,這種缺乏感情的心理是病態(tài)的。沒有苦惱,煩悶的人決不會有向上進取之心。心理健康的人在向上進取的途中常碰到種種障礙和事與愿違之時,有些痛苦是正?,F(xiàn)象,可是這些人能忍受痛苦仍然知難而進。所以說沒有苦惱,煩悶的人決不能說明這個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凡被某種固定的錯誤觀念捉住的人都不能認為是心理健康??诔缘娜司褪沁@樣,執(zhí)著于自己的口吃現(xiàn)象,引起心理緊張,久而導致口吃現(xiàn)象固定下來。 一些固執(zhí)的口吃患者,不管怎樣指出他們表現(xiàn)在口吃上的錯誤感情和態(tài)度,也不能使他們改變起來。他們容易被固定觀念捉住,總是以不安的心情眺望自己的口吃,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只是擴大自己口吃的缺點,并被它捉住不放。 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絕大多數(shù)口吃患者的病在“心”上,而不在“嘴”上。通過發(fā)音法的言語訓練最大限度地減少口吃現(xiàn)象固然是必要的治療措施,但更為重要的應該是消除促發(fā)口吃的心理因素。要堅定地去消除這些因素,大膽地去改變和消除這些促發(fā)因素。 下面介紹一封治愈后的患者來信: “...... 口吃病人在講話時心里總好象有什么事兒墜著似的。反省一下心里的這些事不外乎是: 1,講話上是一件不可能不發(fā)生口吃的事--對說話沒有信心。 2,講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對說話過于在乎。 3,講話是一件會使自己處于難堪境地的事--對說話缺乏興趣。 由于心里揣著這些“事兒”,口吃病人感到講話很難熬,至少是很難受,但又必須硬著頭皮講下去。這樣,口吃病人便在一種潛移默化的拘謹被動的狀態(tài)下講話,這時,他當然會表現(xiàn)出與這種心理狀態(tài)相匹配的講話方式--結結巴巴。 如果給一個正常人的心里也揣上這些“事兒”,他們也一定會處在口吃病人那種特有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他們在講話時的行為也一定會象口吃病人所表現(xiàn)的那樣。我不就是這樣的一個正常人嗎?原來如此! 將口吃置之度外,心情就會坦然。講話就主動和輕松,因為心里沒有“事兒”墜在那里。” 由此可見,態(tài)度一變,心理揣著那些“事兒”沒有了,心情坦然,說話自然而然就會輕松起來。 十,不如意事常八九 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口吃患者常常作出自己欺騙自己的事。在別人看來,說話有點口吃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本人卻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認為得什么病都可以,惟有口吃病不堪忍受,常常自恨自嘆地說:“世界上沒有比我更痛苦的人了”。 我特別痛苦,我最痛苦,實際上就是自我中心的特征。啞巴不能說話干脆不說也就算了,口吃的人能說卻不能流暢地說出來,豈不比啞巴還痛苦?近視眼比瞎眼還痛苦嗎?跛腳比癱子還痛苦嗎?多么荒唐可笑!異病不相憐是常見的,甲病患者覺得乙病的心理可笑,乙病認為丙病沒有什么,而丙病又不能理解丁病的心情。牙痛時覺得牙痛最難受,頭痛時又覺得頭痛最痛苦??诔曰颊咄∫膊荒芟鄳z,重度口吃的人認為你們的口吃那么輕有什么痛苦,輕癥的人借口自己的工作特殊,需要大量說話,所以比別人特別痛苦。而中度的人則說,若能象輕度的人那樣,我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若象重癥的人那樣就裝個啞巴算了,象我這樣不輕不重的半吊子最痛苦了。 星期天去逛公園,看見公園里的游客們無憂無慮地散步、談心、游戲、唱歌,不論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那么愉快,都那么幸福,自思自嘆地認為自己是一個痛苦的人。這種多愁善感的情調足可以與林黛玉相比。家家有難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煩惱,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煩惱,世界上能有一點煩惱也沒有的人嗎?除非是剛生下來的嬰兒和白癡。有些人表面看來似乎沒有煩惱,這些人并不是沒有煩惱,只不過是忍受著煩惱,看穿了煩惱,不去抑制煩惱,沒有心理上的糾葛而已。 常聽口吃的人說,若能不口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其實不然,不過是口吃的煩惱掩蓋著其他的煩惱而已,當口吃好了以后,其他的煩惱就會一個一個地顯現(xiàn)出來。當一個重大事情引起更大的憂慮煩惱時,也會沖淡口吃的煩惱。曾見一個一場大病把口吃“病”好了的病例。面臨關系到生與死的大事,就會把口吃置之度外,口吃的煩惱讓位了,繃緊了的那根口吃弦松下來,說話也就跟著輕松了。襟懷開闊,視野寬廣,不拘禁于自我這個小圈子里的人,即使發(fā)生了口吃也不會放在心上,更不用說被它捉住,執(zhí)著起來。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求全欲過強的神經(jīng)質者,有一點口吃就受不了,驚惶失措,感到不愉快。不論是對口吃本身,還是因口吃而感到不愉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嫌惡,去排斥它,總是努力地使自己不要口吃,不要發(fā)生這樣的思想,因而就產(chǎn)生思想上的糾葛。 正常人偶然口吃了并不苦惱,口吃患者則痛苦不堪,這是性格傾向和情緒反應的不同之故,也就是患口吃病的病根所在。痛苦的心情往往使口吃癥狀每況愈下。問一問自己,為什么痛苦?就這么一點口吃值得痛苦到這種程度嗎?每天用很多的時間去考慮口吃,用很大精力去對付口吃,不是太小題大做了嗎?自知了就能自覺和主動,當把問題看穿想透后,思想和感情自然會得到調整。 在生活里不可能每件事都稱心如意的,君不見詩人陸游有一名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十一,說話心平氣和 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情是使治療產(chǎn)生作用的基礎。 平靜的心情不是一抓就能來的,努力地醞釀和追求平靜更是不明智。口吃患者不是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嗎?每當說話時就拼命地暗示自己不要怕,努力地迫使自己平靜下來。結果會怎樣呢?不是更加恐懼不安嗎?怎樣才能保持心情平靜呢?一是要服從感情的自然,情緒波動時不要強行壓制,任其自然。二是找出不平靜的原因,問一下自己為什么會情緒波動,以調整對事物的情緒和態(tài)度。另外還要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情趣,陶冶崇高的精神情操,把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去。 口吃患者往往有這樣的體會,當其他因素在大腦里壓倒優(yōu)勢時,口吃往往不表現(xiàn)出來,而當這些因素消失后,處在日常的情況下,口吃就以它原有的形式重新表現(xiàn)出來。因而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在口吃的心理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個方法雖不是直接地改變病人對口吃的情緒和性格的態(tài)度,但是它能使病人脫離其病理體驗,增加生活中的興趣,建立起新的聯(lián)系。 我們常給患者創(chuàng)造一些人多的環(huán)境,讓他們上去講話。他們剛上去時心理非常緊張不安,可是上去以后,幾句話說下來就能逐漸地平靜下來??梢?,生活中的活動才是改變心情的主要途徑。讀書,電影,音樂,勞動,文娛,旅游,走親訪友等都是吸引患者注意力和興趣的有益活動形式。閱讀一些健康的書籍,吟誦一些優(yōu)美的詩詞,可以使心情安靜和舒暢,從而把思想引到健康,有利于減輕患者的口吃癥狀。 十二,增強抵抗力 一般人常缺乏對口吃患者的同情,對接受治療的口吃患者常不給予支持和合作,并且挑剔得很厲害。甚至有個別人還故意進行嘲笑??傊?,一般人對口吃病和口吃病患者的態(tài)度是很不公平的。 如對要接受治療的患者說什么:“口吃能治好嗎?!決治不好的,別癡心妄想了”,“還不如把治療費拿出來吃一頓”......百般地進行阻撓。對那些已有了明顯好轉的人,不去鼓勵他們已好的一面,而是譏笑、斥責沒好的一面,說:“告訴你好不了,偏不相信,不是還口吃嗎?”對已經(jīng)好了的人,則竭盡全力地注意尋找他們的口吃。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口吃,那就如獲至寶似的挖苦說:“你不是說好了嗎?好了怎么還有口吃?”等等。 正常人相互間誰也不會注意誰有否發(fā)生了口吃,對一個接受矯正治療的口吃患者,關心地或者好奇地觀察注意一下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達到這樣挑剔、非難的程度實在叫人不能原諒。 對于掌握發(fā)音法后的口吃患者說話時也往往會聽到一些尖刻的言語,如:“你怎么說話變了,慢吞吞地象個大首長”;“你說話怎么沒有力氣,沒吃飽吧!生毛病啦!”......好象這些人愿意聽別人口吃,對別人的口吃特別感興趣似的惹出他們這么多閑話。 當然,有些人的不公平態(tài)度并不是惡意的,但對口吃患者來說也是一個消極因素。這些人把矯治口吃誤以為口才訓練,以為經(jīng)過矯治就應該具有正常人以上的說話能力,不達到這個水平就不能使他們“滿意”。“你怎么還有口吃?”“你矯治過口吃怎么說話還不如我呢?”好象經(jīng)過矯治的人就絕對不應該再有一個字口吃,好象經(jīng)過治療的人就應該比任何人說話都要好才行。 還有一些人的不公平態(tài)度確實是處于善意和關心。有位口吃的青年,口吃矯治好了以后,媽媽老是不停地在他耳邊叮嚀:“要注意呀!自己要當心些,別再口吃了。”這種善意的關心往往反而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壓力”。這個青年被媽媽絮叨煩了,就向媽媽解釋說:“注意什么!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我以前不就是因注意而成了一個結巴子的嗎?口吃就讓它口吃好了,有點口吃算得了什么!你們不是有時也口吃嗎?為什么一定不準我口吃!” 上面說的這些情況,幾乎每個接受矯治的患者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今天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公平合理地對待口吃和口吃患者似乎還不太可能,但是,患者自己必須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口吃。 客觀環(huán)境的這種壓力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重要的是增強自己思想上的抵抗力,頂住這條線,任憑別人說長道短,我自巍然不動。只要認準方向,那就照馬克思引用但丁在《神曲》中的話去作:“你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罷!” 十三,全愈 怎樣才算口吃病全愈了呢? 有人說口吃沒有了就是口吃病好了。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人人都可能有口吃現(xiàn)象,但決不能說人人都患了口吃病。矯治口吃只能矯治到和正常人一樣允許自己有點口吃,如不改變這種錯誤看法,將被口吃永遠折騰自己。 口吃現(xiàn)象減少到和正常人差不多就可以算好了吧!是的,也只能矯治到這個程度。但口吃患者都有求全欲望和不能接受事物自然規(guī)律這一種性格傾向,少了還想少,甚至到完全不口吃了還不放心,還要追求永遠不口吃。他們不論減少到什么程度,總是認為自己還有口吃,還是一個口吃的人,始終不敢在勝利面前果斷地摘掉自己給自己戴上的這頂口吃“帽子”。他們也常常會提出這樣的理由:就是心情一激動還會發(fā)生口吃。心情激動時任何人不是都可能發(fā)生口吃嗎?這怎么能算“病”呢?激動時會表現(xiàn)出很多生理現(xiàn)象,如心跳加快、呼吸失調、面色改變、手足發(fā)抖、發(fā)生口吃等,這不能說是患口吃病了,其實,這都是激動引起的正常反應的結果。 有一個患者,自稱已好了百分之九十五,每天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不把殘余的百分之五矯治好誓不罷休??墒遣还茉趺磁诔袁F(xiàn)象仍不見進一步好轉,原地踏步地停留在所謂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水平上,心情焦慮起來,怎么還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的不口吃呢?每發(fā)生一次口吃就引起很大的不安。于是,怕口吃的心理抬頭了,安全線沖跨了,在這種心情影響下,口吃現(xiàn)象反而會越來越多,直到全線崩潰。這個患者所說的百分之九十五實際上已經(jīng)達到正常人的程度,所謂的百分之五的口吃殘余,已經(jīng)順從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徒勞地與之對抗當然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了。 我們認為口吃的全愈,不能以口吃現(xiàn)象的多少和有無,而是決定于導致口吃的心理因素是否消失。掌握發(fā)音法是必要的手段,它能使口吃現(xiàn)象逐漸地減輕和減少,但是不管減少到什么程度,即使自己認為完全消失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認為永遠不口吃了。每說話就怕發(fā)生口吃,偶然一口吃就為之痛苦焦慮,這樣的人口吃再少也不能認為口吃病好了。 口吃是由主觀認識導致心理障礙而造成的疾病,因而主觀上的態(tài)度如何,具有重大意義。一個口吃患者說:“我現(xiàn)在可以說完全好了,也可以說基本上好了。對自己來說是完全好了,對我周圍的人來說是基本上好了。”這個人的口吃病實際上是沒有完全好,真正好了的人是不會計較別人說長道短的。一個心理健康的正常人,當他發(fā)生口吃時,別人怎么說他是一個“結巴子”,他也不會為此固執(zhí)地煩惱和苦悶。 有的口吃患者說:“我的思想徹底解放了,可是思想解放了怎么還有口吃呢?”這個人的思想是真的解放了嗎?思想解放了的人怎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抱著“思想解放了就會不口吃了的愿望,這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真正思想解放的人,就會象正常人那樣不去理會自己有沒有口吃。 有位口吃患者說:“我的口吃病已完全好了。”為了考驗他,就請其他一些口吃患者給他“鑒定”一下,而他立即阻止大家,說:“我不須要別人的鑒定,我的這項口吃帽子當初未經(jīng)別人批準是我自己戴上去的,現(xiàn)在口吃病好了,我要把它摘下來也不須要任何人的批準。”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真正的全愈。 還有的口吃患者說:“我現(xiàn)在已完全能不口吃地說話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把握和信心不口吃了。”我們對他說:“你的口吃病還沒有完全好。”他聽了這句話吃驚地說:“完全不口吃了還不能算好,怎樣才算好呢?”我們叫他在生活里再體驗一段時間。幾天以后他說:“我現(xiàn)在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個字也不口吃了,幾天來,我也偶然發(fā)生了口吃,不過,我已認識到這是正?,F(xiàn)象,就毫不在意,一點也沒有以前那種怕口吃和難為情的想法,即使再多發(fā)生一些口吃,自信自己的心情也決不會波動的。”我們說:“思想境界比以前提高了,但還不能算完全好了,思想境界要再進一步升華。”幾天以后,他說:“正常人不存在不口吃的信心,正常人不會有意識地注意自己有沒有口吃,也不教育自己發(fā)生了口吃不必介意,這才是對口吃的健康心理。我現(xiàn)在已抱著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口吃,無所謂口吃不口吃,一切隨它去吧!為了這么點無足輕重的口吃,痛苦了這么多年,折騰了這么多年,想想真覺得冤枉,可笑,自作自受!現(xiàn)在一切都成為過去了。今后我將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怎樣更有意義地度過我的一生,怎樣發(fā)出我的光和熱,怎樣為四化貢獻自己的青春。”有了這樣的思想境界,口吃哪有治不好之理?!這位患者的口吃病至此才算是完全好了。我們祝賀他的治療成功,并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