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為名。然揆諸其書法、篆刻作品,他在落款中使用的名、字和號眾多,有赤玉、古浣鄧琰、石如鄧琰、古浣子、笈游道人鄧琰、古皖、完白、完白翁鄧石如、完白山人鄧石如、完白山民鄧石如、頑伯、頑伯鄧石如、頑翁、鈍翁、懷寧鄧石如、鐵硯山房、龍山樵長、鳳水魚長,等等。這些落款名號大致可分為幾類:其一,與其初名“琰”及其衍生的字“石如”相關(guān);其二,與其家鄉(xiāng)安慶、懷寧的古稱相關(guān);其三,與其人生寫照和個性追求相關(guān)。在梳理鄧石如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書法、篆刻作品時,能夠明確發(fā)現(xiàn)鄧石如書法作品落款變化的轉(zhuǎn)折點為嘉慶改元(1796),彼時鄧石如53歲。
在鄧石如名號的相關(guān)討論中,廣為援引的一點是,他因避清仁宗颙琰名諱,故以字行。這一說法可以通過其作品得以佐證。在嘉慶元年之前的書法作品中,其落款基本以本名“鄧琰”為主,常見形式包括“鄧琰”“古浣鄧琰”“石如鄧琰”,亦有“古浣子”“笈游道人鄧琰”等帶別號的落款;即便在篆刻領(lǐng)域,他所用的“赤玉”等印文,同樣與“琰”有關(guān)。古人取名立字皆有深意,名與字之間往往存在緊密關(guān)聯(lián),鄧石如的名號便是典型例證。先看其本名“琰”?!墩f文解字》中所謂“琰”:“琰,壁上起美色也。從玉,炎聲。”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進一步闡釋:“琰亦美色之玉也。琰之言炎也,火炎起也?!庇纱丝梢?,“琰”本義指色澤美好的玉,而鄧石如早年所使用的“赤玉”,正是源于“琰”的字義,蘊含著美好的寓意。不過需注意的是,“赤玉”在其篆刻作品中出現(xiàn)罕見,在書法作品中更是從未出現(xiàn)過。再看與其本名“琰”(玉)相呼應(yīng)的字“石如”,據(jù)陳碩考察,“石如”這一稱呼最早見于有明確紀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篆刻作品邊款,當(dāng)時幾度出現(xiàn)“石如鄧琰”“石如并志”“石如筆”等落款,而在書法作品中,“石如鄧琰”的落款則遲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篆書作品中才首度出現(xiàn),且在此后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一落款依然稀有?!笆纭边@一稱謂的大量運用,主要出現(xiàn)于嘉慶改元之后。其運用形式多為“鄧石如書”,亦有與其他別號連用的情況。如完白鄧石如、頑伯鄧石如、古皖鄧石如、懷寧鄧石如、完白翁鄧石如等。在鄧石如晚年,他為表示自己“不貪贓、不低頭、不阿諛逢迎,人如頑石、一塵不染”的崇高品格,以頑石自喻,雅號頑伯,抑或頑翁,這也是其晚年最喜歡的別號,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書法作品的落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