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黑龍江波濤 2025-10-25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蒙古高原,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故鄉(xiāng)。

蒙古高原,指的是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之西,阿爾泰山以東,北與南西伯利亞薩彥嶺、雅布洛諾夫山脈相接的廣袤地區(qū),便是地理學(xué)上稱為蒙古高原的地區(qū)。今天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面積200萬平方公里。

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便是中國北方諸游牧民族活躍的舞臺。彪悍的草原游牧民族,一個接一個勃然而興,又轉(zhuǎn)瞬逝于歷史長河,飛掠過草原,留下驚鴻一瞥。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這些草原民族既有自己的發(fā)展歷史,也與當時的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聯(lián)系,構(gòu)成中國歷史生動多彩的不可分割的歷史篇章,對北方地區(qū)的開發(fā)和中國歷史的進程,都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

蒙古人與歷史上的東胡有明確的族源關(guān)系,東胡系諸部族是現(xiàn)代蒙古族主要族源。東胡人屬于蒙古人種,語言是古老的阿爾泰語系語言。

匈奴是蒙古地區(qū)第一個見于史籍的民族學(xué)共同體,從戰(zhàn)國時期就逐漸形成了一股力量。公元前三世紀末,匈奴人建立了強大的國家。

與匈奴同時見于史籍的是東胡?!妒酚洝ば倥袀鳌份d:“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彼抉R貞《索引》云:“服虔云:'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說:“烏丸、鮮卑,即古所謂東胡也?!惫蕱|胡人就是鮮卑人和烏桓(丸)人。

《十六國春秋·前燕》載:“昔高辛氏游于海濱,留少子厭越以君北夷,世居遼左,號曰東胡。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fù)以為號?!毙倥苑Q為胡,《漢書·匈奴列傳》:狐鹿姑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東胡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東胡顯然不是東胡部族的自稱而是他稱。是華夏人對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族屬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總稱。

戰(zhàn)國時期,東胡人常同燕國爭戰(zhàn)。公元前283年,燕國大將秦開率領(lǐng)燕軍反擊東胡。燕軍自媯水流域(現(xiàn)今的北京延慶境內(nèi))出發(fā),向東推進至密云地區(qū)的漁水(今白河)、鮑丘水(今潮河)流域,大敗東胡。修長城以防御東胡,這道長城在河北宣化、懷來以北的張北和內(nèi)蒙古赤峰間綿延,與趙長城相接,東北至遼寧西部。在遼寧境內(nèi),燕北長城又分為兩道,一道由遼寧彰武出發(fā),合為一道后向東直抵鴨綠江。

城塞之外便是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

學(xué)者亦鄰真指出:“東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體上就是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是以東胡人和他們的后裔—鮮卑人、后來的契丹人、室韋一達但人為主體的語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連,風(fēng)俗習(xí)慣也相似的各個部落的居住地,可以稱作東胡及其后裔歷史民族區(qū)。”(《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

秦始皇令蒙恬破匈奴,盡收河南之地,筑長城,匈奴勢蹙,蒙古高原出現(xiàn)“東胡強而月氏盛”局面。

公元前三世紀末,冒頓破滅東胡王,匈奴征服了東胡人,把他們劃歸左賢王統(tǒng)治。東胡一部分余眾走保烏桓山,一部分到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烏桓即烏丸,古者桓丸同音。烏桓山所在自古說法紛紜?!哆|史·地理志》:上京道“烏州,靜安軍,刺史。本烏丸之地,東胡之種也?!薄坝羞|河、夜河、烏丸川、烏丸山?!钡珵踔莸木唧w位置《遼史》無載。有學(xué)者指出,烏桓人最初在老哈河流域,后來分布在東起大凌河、西至鄂爾多斯的狹長地帶。(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最早的烏桓山,就是所傳說的“赤山”,在今額爾古納河流域。(鄭德英《東胡系諸部族與蒙古族族源》)

西漢初年,匈奴強大,烏桓是匈奴屬部。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大軍伐匈奴,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在蒙古高原稱雄一時的匈奴人,一部分進入中原,一部分并入鮮卑,一部分西去中亞。匈奴雖滅,但在蒙古地區(qū)留下了長久不滅的痕跡,匈奴的某些制度和習(xí)俗在蒙古高原各民族中世代流傳。左右翼和十進制的軍事行政劃分,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今天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還使用著左、中、右旗的名稱。

匈奴被擊破后,漢徙烏丸于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伺匈奴動靜,置護烏丸校尉以領(lǐng)之。五郡塞外亦即古東胡舊地。東漢光武帝時,烏丸轉(zhuǎn)盛,西擊匈奴,匈奴轉(zhuǎn)徙千里,漠南地空,烏丸大人郝旦率9000余眾附漢,漢封其渠帥八十余人為侯王,使遷居塞內(nèi),布列于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為漢偵備,以防匈奴、鮮卑。

東漢末,烏桓強盛起來,獻帝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烏桓于柳城,大破其眾,將其余部及幽州、并州所統(tǒng)之烏桓萬余落,盡徙內(nèi)陸。這些人后來與漢人融合。留在故地的烏桓不久便并入鮮卑。

鮮卑也是出自東胡的一個分支。鮮卑人是復(fù)雜的民族集團,內(nèi)部有慕容鮮卑、段氏鮮卑、拓跋鮮卑等。

鮮卑拓跋氏,《魏書·序紀》說是黃帝之子昌意,其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敖y(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贝篚r卑山的位置,在烏洛侯國西北,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曾派人朝獻。其具體位置,1981年經(jīng)米文平等實地勘察,確證鮮卑祭祀祖先的石廟位在今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旗所屬阿里河鎮(zhèn)西北二十里、大興安嶺頂峰東麓至嘎仙洞。故大鮮卑山指的是大興安嶺頂峰,幽都之北、廣漠之野,指的是大興安嶺北段的林海雪原。這時的鮮卑人,是森林狩獵人,處于比較原始階段。

拓跋鮮卑的南遷歷史在鮮卑部分已經(jīng)敘述,不再復(fù)述。一世推寅南遷大澤,即呼倫貝爾地區(qū),由森林狩獵民轉(zhuǎn)變?yōu)闈O獵民。八傳至拓跋詰汾再次南遷,始居匈奴故地,此時正是東部鮮卑檀石槐勃興時期,到拓跋力微時,滅沒鹿回部,進并其眾,控弦二十余萬。八傳至拓跋什翼犍,始置百官,建年號,稱代王。什翼犍孫拓跋珪改稱魏王,創(chuàng)建北魏,統(tǒng)一北中國。

拓跋鮮卑內(nèi)部也非常復(fù)雜。人眾中不僅有烏桓、段氏、慕容等東胡后裔,還有匈奴人、高車人,柔然人。

拓跋氏之南,活躍著另一支鮮卑,即慕容氏?!稌x書·載記八》:慕容氏“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其后與匈奴并盛,控弦之士二十余萬,風(fēng)俗官號與匈奴略同。秦漢之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以為號?!边@支鮮卑可能是從大興安嶺北段較早南遷的一支。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鮮卑風(fēng)俗語言同于烏桓。遼東、遼西鮮卑人,披發(fā)左衽,稱為“索頭”。清末民初著名學(xué)者沈曾植指出:鮮卑語與蒙古語相去無幾,法國漢學(xué)家伯希和也通過比較語言學(xué)研究,得出相同結(jié)論。鮮卑語與蒙古語有共同的祖源。鮮卑尚白色,與蒙古相同。遼東鮮卑大人投錄侯從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檀石槐,投鹿侯怪而欲殺之,其妻告知“仰天視而電入其口”,十月產(chǎn)子。這與蒙古傳說的阿蘭豁阿感神光而生子孛端察兒,其后裔繁衍為蒙古尼倫部的神話十分類似。

遷入中原的鮮卑人,被漢化進入漢族。遼地的鮮卑人則分衍出庫莫奚與契丹。

庫莫奚與契丹同源,而契丹與室韋為同源同祖?!端鍟て醯ぃㄊ翼f)》載:“契丹之先,與庫莫奚異種而同類,并為慕容氏所破,俱竄于松、漠之間?!薄笆翼f,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室韋?!薄哆|史·世表》:“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郵,后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見于此?!惫势醯ぁ⑹翼f均出自鮮卑。

鮮卑語與蒙古語有直接的淵源關(guān)系?!赌淆R書·魏虜傳》:“國中呼內(nèi)左右為'直真’,外左右為'烏矮真’,曹局文書吏為'比德真’,檐衣人為'樸大真’',帶仗人為'胡洛真’,通事人為'乞萬真’,守門人為'可薄真’,偽臺乘驛賤人為'拂竹真’,諸州乘驛人為'咸真’,殺人者為'契害真’,為主出受辭人為'折潰真’,貴人作食人為'附真’。三公貴人,通謂之'羊真’?!睂W(xué)者分析“真”是蒙古語式的后綴。這也是從語言學(xué)上證明蒙古人起源的一個重要證據(jù)。鮮卑語各方言屬于東胡后裔諸語言,這些語言與蒙古語有共同的祖源。

《魏書》稱室韋為失韋,第一次對室韋做了詳細記載。“失韋國,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路出和龍北千余里,入契丹國,又北行十日至啜水,又北行三日有蓋水,又北行三日有犢了山,其山高大,周回三百余里,又北行三日有大水名屈利,又北行三日至刃水,又北行五日到其國。有大水從北而來,廣四里余,名穄(?)水?!?/p>

勿吉國即靺鞨。在《魏書·失韋》中出現(xiàn)了啜水、蓋水、犢了山、犢了山、屈利水、刃水、穄(?)水等眾多古地名。啜水為嫩江下游西岸支流綽爾河,蓋水、屈利水、刃水皆嫩江支流,?水為嫩江。由此學(xué)者推斷,失韋居地在今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旗,大興安嶺南麓的嫩江流域一帶。

室韋語言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相同。已產(chǎn)生簡單農(nóng)業(yè),“頗有粟麥及穄”,但以漁獵為主,“唯食豬魚,養(yǎng)牛馬,俗又無羊?!碧禺a(chǎn)貂皮。夏則城居,冬逐水草。風(fēng)俗男子索發(fā)、婦女束發(fā),男女皆衣著白鹿皮襦袴。使用角弓,其箭尤長。葬俗為天葬,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體置于林樹之上。東魏孝靜帝武定二年(544年)四月,遣使入貢。

隋朝時,對室韋的了解更多。室韋的活動范圍擴大到額爾古納河流域和黑龍江上游,形成,《隋書·契丹(室韋)》載:“室韋,契丹之類也。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室韋,分為五部,不相總一,所謂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并無君長,人民貧弱,突厥常以三吐屯總領(lǐng)之?!?/p>

由《隋書》的記載可知,隋時室韋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但室韋、大室韋五部。

南室韋在契丹北三千里,土地卑濕,系嫩江流城。夏天移居至西北方的貸勃、欠對二山。此二山所指無定論,有說是大興安嶺南段之索岳爾濟山,一說是其西北之厄爾伯山;或說即犢了山(今稱老頭山)。其地多草木,饒禽獸,又多蚊蚋,人皆巢居,以避其患。此后漸漸繁衍,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酋長,稱余莫弗瞞咄。風(fēng)俗同于契丹,男子被發(fā),婦人盤發(fā),衣服與契丹同。乘牛車,籧篨為屋,如突厥氈車之狀。渡水則束薪為栰,或以皮為舟者。馬則織草為韉,結(jié)繩為轡。寢則屈為屋,以籧篨覆上,移則載行。以豬皮為席,編木為藉。氣候寒冷,畜產(chǎn)多豬牛,少馬無羊。域中不產(chǎn)鐵,取給于高麗。多貂。南室韋顯然是《魏書》的失韋加以詳實描寫。

北室韋在南室韋北一千一百里,由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而至,在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流域。分為九部落,繞吐紇山而居。吐紇山一說為今小興安嶺北段,又有稱其位于大興安嶺北段伊勒呼里山一帶,該山鄂倫春語稱“吐庫熱”山,地處嫩江與呼瑪河之間。北室韋居地氣候最寒,雪深沒馬。故居民多掘地而居,冬天牛畜多凍死。地多積雪,懼陷坑阱,乘雪橇而行。山中獐鹿數(shù)量多,北室韋人射獵為生,食肉衣皮,鑿冰捕魚,衣以魚皮。其部落渠首領(lǐng)稱號乞引莫賀咄,每部有莫何弗三人為輔佐。

北室韋北行千里,為缽室韋。在今外興安嶺。

從缽室韋西南行四日,至深末怛室韋。在西林穆迪河流城。

深末怛室韋西北行數(shù)千里,至大室韋。相當于今赤塔一帶。

以上敘述可知,北魏至隋的室韋,是散布在大興安嶺北端,以漁獵為主的森林之民。

到唐朝,室韋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唐人對室韋的了解也就更多。《舊唐書·室韋傳》載:“室韋者,契丹之別類也。居篠越河北,其國在京師東北七千里。東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卑磵p越河,古稱洮兒河北源爾果河,位于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nèi),為洮兒河上游北源。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唐初室韋有九部,包括嶺西室韋、山北室韋、黃頭室韋、大如者室韋、小如者室韋、婆萵室韋、訥北室韋、駱駝室韋,均位于柳城郡之東北。后分為二十余部,最西面的烏素固部與回紇接界,在俱輪泊(呼倫湖)之西南,自俱輪泊往東有移塞沒部、塞曷支部,塞曷支部居于啜河(燕支河,今綽爾河)之南,實力最強。再往東是和解部、烏羅護部、那禮部、嶺西部。以上七部的記載新舊唐書一致。在嫩江流域,相當于隋代南室韋地區(qū)。

接下來的各部,兩唐書詳略不一?!杜f唐書》較為詳細。按《舊唐書》,那禮部東北有山北室韋,山北室韋往北有小如者室韋,再北有婆萵室韋,往東有嶺西室韋,往東南至黃頭室韋,嶺西室韋北有訥北支室韋,烏羅護之東北二百余里,嫩江北岸有烏丸人,其時自稱烏丸國。烏丸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該部落傍額爾古納河而居。烏丸東南三百里,是東室韋部。額爾古納河源出呼倫湖,屈曲東流,自西向東,流經(jīng)西室韋、大室韋、蒙兀(瓦)室韋、落俎室韋(又作落坦、駱丹),東流匯入那河(嫩江,又稱難水,?水)。

所有室韋部落,都處于分散居住狀態(tài),“其國無君長,有大首領(lǐng)十七人,并號'莫賀弗’,世管攝之,而附于突厥?!薄缎绿茣な翼f》稱其“小或千戶,大數(shù)千戶,濱散川谷,逐水草而處,不稅斂。每弋獵即相嘯聚,事畢去,不相臣制,故雖猛悍喜戰(zhàn),而卒不能為強國。”

貞觀五年(631年),室韋開始向唐納貢,獻豐貂,后再入朝。開元、天寶間,比年或間歲入貢。唐在室韋地區(qū)置室韋都督府羈縻之。

9世紀中葉,居于劍水(今葉尼塞河)上游的黠嘎斯人趁回鶻內(nèi)亂之機,攻破回鶻汗庭?;佞X種族離散,被迫西遷或南移,離開漠北草原。但黠嘎斯人并沒有在回鶻舊地長久立足,不久便退回西北故地。原居于望建水與俱輪泊的室韋諸部落遂趁漠北無強敵之機開始相繼遷徙,逐漸向整個蒙古高原擴散。到九、十世紀之交的唐末五代,室韋部落走出莽莽榛林,走向廣闊草原,已西遷至怯綠連(今克魯倫河)、斡難河(今鄂嫩河)、土兀剌(今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附近。

兩唐書中的蒙兀(瓦)室韋是迄今所見最早關(guān)于“蒙古”一名的最早記載。額爾古納河在《舊唐書》中作望建河,《新唐書》作室建河?!捌浜釉闯鐾回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jīng)西室韋界,又東經(jīng)大室韋界,又東經(jīng)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又東流與那河、忽汗河合,又東經(jīng)南黑水靺鞨之北,北黑水靺鞨之南,東流注于海?!笨芍韶J翼f居于額爾古納河右岸之深林之中。

蒙兀室韋的西遷時間,大約在840年黠嘎斯滅亡回鶻汗國之后。蒙兀室韋西遷,使其與突厥部落密切接觸,受到影響而發(fā)生深刻變化,多數(shù)蒙古部落從森林之民轉(zhuǎn)化為草原游牧民。

傳說中蒙古部落的祖先,是額爾古納河森林中的兩個人,一名捏古思,一名乞顏?!捌蝾仭痹诿晒耪Z中意為山上流下的洪流,因乞顏勇敢、大膽又極其剛強,故人們以這個詞為他們的名字。捏古思、乞顏很可能是原始蒙古人時代兩個互相通婚的氏族。他們的子孫中,有一個“孛兒貼赤那”,孛兒貼意為蒼色,赤那意為狼,孛兒貼赤那是蒼狼的意思。其妻子名豁埃馬蘭勒,豁埃意為慘白色,馬蘭勒意為鹿,豁埃馬蘭勒意為白鹿。兩人一同渡過騰吉思水,遷至鄂難河。

孛兒貼赤那便是成吉思汗的始祖。按《蒙古秘史》記載,孛兒貼赤那始營建斡難河源之不兒罕山(大肯特山)。八傳至孛兒只吉歹篾兒干,妻子名忙豁勒真豁阿,為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這一帶當是隋代大室韋、唐代訥北支室韋的活動地區(qū)。忙豁勒真豁阿的部落當即早先的蒙兀(瓦)室韋。

回鶻汗國滅亡后,大漠南北是一片諸部林立的畫面。這些部落,主要包括東胡、突厥兩大文化系統(tǒng)。這兩大系統(tǒng)在文化上各有明顯特質(zhì),又相互影響交叉滲透。

在這些草原部落中,塔塔兒部異軍突起。“塔塔兒”,韃靼,漢籍中又有達怛、達靼、達打、達笪等異譯?!哆|史》中通常作阻卜,《金史》作靻?,學(xué)者猜測其為契丹語對韃靼的稱呼。

韃靼的族屬,通行的說法是室韋的一支。兩宋時期,人們認為韃靼乃靺鞨的別種,也即出自通古斯人?!缎挛宕贰み_靼傳》:“達靼,靺鞨之遺種,本在奚、契丹之東北,后為契丹所攻,而部族分散,或?qū)倨醯?,或?qū)俨澈?,別部散居陰山者,自號達靼。”宋人認為達靼是靺鞨,現(xiàn)代學(xué)者已指出其存在的錯訛。

732年“闕特勤碑”中出現(xiàn)“三十姓達怛”,735年“毗伽可汗碑”有“九姓達怛”。達怛就是“塔塔兒”,這個部落名稱曾被突厥人用來總稱東方室韋諸部。五代時,塔塔兒成為六個部落組成部落聯(lián)盟。由于塔塔兒力量強大,聲名顯赫,其他部落也自愿以“韃靼(塔塔兒)”自稱。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有唐一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學(xué)面貌發(fā)生巨大變化。突厥、回鶻、黠嘎斯勢力在高原的進退,使室韋(達怛)人逐步從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推進到整個蒙古高原。突厥、回鶻的統(tǒng)治把室韋(達怛)人同內(nèi)蒙古西部和外蒙古高原聯(lián)結(jié)起來。突厥的覆亡,使得室韋(達怛)人能向這些地區(qū)逐步推進?;佞X的西遷和契丹人的遠征外蒙古高原,給室韋(達怛)人提供大批涌入外蒙古高原和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機會。

九世紀前后,陰山南北出現(xiàn)了室韋(達怛)人。外蒙古高原也遷進了許多室韋(達怛)部落。遍布突厥語族游牧部落的外蒙古高原開始了蒙古化的歷史過程。

中華古代民族志系列·北部方位民族·蒙古族的族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