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共識

 直尾昂述 2025-10-24

?沒有共識

怎么一起

-

哲學家是,講道理的,人

-

哲學是,講道理的,藝術(shù)

-

“講道理”

何以竟會

成為您的

主要關(guān)切

-

您的思考

您的實踐

是么關(guān)系

-

陳:道、理,logos

從來都是哲學的核心

-

“講道理”

這個普通說法

只是把這一些

傳統(tǒng)的、高深的概念

說得更日常一點罷了

-

道理不限于

狹義的邏輯

-

維特根斯坦的關(guān)鍵詞是邏輯

后來他更多使用語法這個詞

-

說到邏輯,也是在廣義上使用

意思跟他這時說的語法差不多

-

反復琢磨著

維特根斯坦

的語法概念

-

覺得“語法”

并不是最恰當?shù)挠谜Z

尤其對于中國人來說

-

我們有更加

現(xiàn)成的概念

——

道理

-

道理比邏輯、語法

這些概念更清楚地

刻畫了哲學的本質(zhì)

-

對現(xiàn)代人來說:

-

尤其

要把道理與

規(guī)律、機制

區(qū)分開來

-

規(guī)律和機制

是實證科學

需要掌握的

-

道理是哲學

需要通達的

劉:

“邏輯”

竟?jié)M足不了

維特根斯坦

-

他轉(zhuǎn)向了

“語法”

-

“語法”滿足不了您

而您轉(zhuǎn)向了“道理”

-

除了上述

這些考慮

-

我們當下的生存

實際對您的思考

有影響嗎

-

比如,我們中國的,新左派,與自由主義之爭

比如,國際社會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爭

陳:

哲學即是

系統(tǒng)論理

-

直到今天

論理總是

在一定的

學術(shù)脈絡

里頭展開

-

你問得好

至少就我

個人而言

-

從事論理活動的興趣

的確就是從你說的

這些具體爭論來的

-

我當然關(guān)心實際的

政治問題、

倫理問題

-

大家聊天之時

會為這些事兒

爭得面紅耳赤

-

只不過

人們通常只關(guān)心事質(zhì)

形式方面的關(guān)注少點

-

而我在說理的

一般性質(zhì)方面

多考慮一點兒:

-

這一些爭論

有沒有意義

-

這一些

爭論有沒有

解決的可能

-

怎么竟會瞎爭

怎么討論問題

才有積極成果

-

可以

把對這類問題的

探究稱作論理學

-

而在我看

論理學就是

哲學的核心

-

當然,形式和內(nèi)容

乃是交織在一起的

這就回到了你剛才

那個問題的后一半

-

我相信

只有學會在

事質(zhì)討論中

好好講道理

-

才能夠在論理學探究中

保持敏感和可靠的方向

-

而且

論理學探究本身

是一種說理實踐

-

本身也是用

說理的方式

來去展開的

-

我們只能夠用

講道理的方式

來談“講道理”

那是怎么回事

劉:

您關(guān)注的是更根本的問題

或者說,是更深層的道理

陳:

可以這么說

人們也

常常這么說

-

探究說理的

一般性質(zhì)

既可以說,要上一層

也可以說,更深一層

-

但是這些說法

也很容易誤導

——

如果是把

“更根本”

理解成

金字塔

的地基

-

好像

不夯實地基就無法

真正展開事質(zhì)討論

那就把事情弄反了

-

“根本的問題”

我把它理解為:

好多問題

糾結(jié)于此

-

若沒有事質(zhì)問題

就沒有根本問題

劉:

深入到了

根本道理

-

所有道理

是否都能

貫通為一

-

陳:

特別澄清:

我并不相信

會有哪一天

-

我們

能夠皈依于

同一套道理

-

貫通不是

你發(fā)明出

一個原理

用它來去

解釋一切

-

要為貫通舉個例子

我會舉這樣的例子

-

你找到了

解決問題

的辦法

-

后來發(fā)現(xiàn)

另一個困惑你長久的難題

竟也可通過這個辦法解決

-

這時候

兩個看似是

分離的問題

聯(lián)系起來了

-

的確是有

道通為一

這話

-

但這話在我看

也要隨說隨掃

-

也許可以

這樣理解:

不同的道理系統(tǒng)之間

總存在著對話的契機

-

劉:

你我對話

即系是在

謀求共識

-

往大里說:

一個社會,總是要有

一套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

一套共同遵守的法律

-

它們是最基本的共識

-

陳:

我們當然

承認有時

建立共識

很是重要

-

人們也以

各種方式

謀求共識

-

但我的確

高度懷疑:

-

任何對話的目的

都在于謀求共識

-

我也不認為:

一個社會在

方方面面

都有共識

-

即就是一個

更好的社會

-

而在很多

場合之下

根本無需

達到共識

-

與其說需要共識

不如說需要學會:

-

沒有共識

應該怎么

一起生存

-

而在一個

法治國家

人們普遍

尊重法律

你可把這

叫做共識

但這不是

思想內(nèi)容

上的共識

-

例如:

法律規(guī)定

不得歧視

同性戀

-

這不是說

-

所有人

對于同性戀的

看法都一樣了

-

尊重法律的共識

是另外一種共識

——

把它

叫做共識

有點混淆

-

倒不如說:

法律建立的是在

沒有共識的情況

怎樣共處的方式

-

即使我們

沒有共識

我們都要

遵守法律

-

這正是

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

一個重要的方面:

他不要求

我跟他的

想法一致

-

我只要守法

你別要管我

共識不共識

-

人的想法

從來也都

并不一樣

但這一點

當今世界

尤其突出

-

沒有共識

如何一起

這個問題

尤其突出

-

法治就是

答案的

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

-

現(xiàn)代政府

不用枉費心力

來去統(tǒng)一思想

-

當務之急,是去

琢磨怎么能讓不同的

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處在同一個

政治共同體中

劉:

法律

能接受

同性戀

-

為什么不能夠

容忍一個男人

有,四個老婆

陳:

這個我不知道

但這里的道理

我們可以琢磨

-

單是把兩件事

放到一起比較

也許看不清楚

恐怕需要連到

其他事上來想

-

不接受

多妻制

-

并不是一件

孤立的事情

-

它和我們

今天對男女關(guān)系的

一般看法連在一起

-

跟更多

的事情

連一起

-

現(xiàn)在的女性不再像

辜鴻銘說的那樣子

附屬于男人

-

也許再過五百年

男人附屬于女人

也未可知

-

這些事情,要跟我們

很多其他的社會觀念

連在一起,來去討論

劉:

并非每個,關(guān)心道理

的人都會,宣講道理

-

且不說

我們身邊的人

偉大如托爾斯泰

具有非凡的智力

-

一講道理

立刻僵化

-

《我們該怎么辦》

第一部分描述

莫斯科的

貧民生活

-

幾乎沒有比

他對那些破敗房屋、骯臟街道和

喪失希望者的描述更加出色的了

-

但是第二部講道理寫得很一般

很多人都只讀這部書的第一部分

-

陳:

的確,托爾斯泰

是個,挺好的例子

-

不少批評家說

《戰(zhàn)爭與和平》

后幾章不寫會更好

-

說理

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和講故事的能力一樣

和,所有的能力一樣

-

多多少少

需要特殊

的鍛煉

-

反過來也一樣

黑格爾會說理

但不會寫小說

-

說理乃是

一門藝術(shù)

-

甚至

夸張一點說

是一門技術(shù)

-

劉:

那些

深的道理

即使想得

比較清楚

-

想要說清楚

也極難極難

-

就像

看清楚了

一張人臉

仍然很難

說得清楚

-

陳:是

說清楚

想清楚

-

雖然不是

同一回事

-

但人臉

此比喻

也可能

會誤導

-

想和說

似乎又

更糾結(jié)

-

常常以為

想清楚了

-

一旦要,去說去寫

才發(fā)現(xiàn),沒想清楚

-

而且

有些道理

說得清楚

或不清楚

跟修和悟

連在一起

-

聽者如果

沒有悟性

你就怎么

都說不清

-

劉:

講道理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也是一種專門的說話方式

-

這與吵架、斗嘴、

開玩笑、大學生辯論賽

等是同一種說話方式嗎

-

陳:

這些說話方式

這些特定的

“語言游戲”

-

和說理能力

-

特別是

系統(tǒng)說理能力

基本上不相干

-

大學生的辯論賽

跟柏拉圖筆下的

智術(shù)師干的活兒

差不多

-

并不會在乎

論題的內(nèi)容

只是求說服

-

換句話說:

把論題的

內(nèi)容和

演講術(shù)

割裂了

-

說理關(guān)系到聽眾

-

所以

修辭是說理的

一個內(nèi)在部分

-

亞里士多德

在他的《修辭學》

系統(tǒng)討論了演講術(shù)

-

一直到

怎樣去調(diào)動

聽眾的情緒

-

闡明說理的

內(nèi)容和修辭

之間的關(guān)系

-

這里包含著

挺深的內(nèi)容

-

但是,反正不是

邏輯,外加修辭

-

劉:

講道理是藝術(shù),需要訓練

聽道理也同樣,需要訓練

-

這種訓練吶

有跡可尋嗎

-

陳:

藝術(shù)需要訓練

也許說“培養(yǎng)”

更好

-

不局限于

程序性的、

技術(shù)性的

訓練

-

各種藝術(shù)

也不一樣

-

比較起

寫詩、寫小說,繪畫

要更多的程序性訓練

-

彈鋼琴更依賴

這樣子的訓練

-

不消說

僅僅有個

訓練程序

是不夠的

-

藝術(shù)培養(yǎng)

針對的是

個體的人

-

給出一個目標

給出一些典范

-

在模仿典范

的過程當中

-

老師指點

不斷修正

-

從聽道理

這方面說

-

從受眾

這方面說

-

更加顯然

主要就是

這種培養(yǎng)

-

訓練程序,最多

只占很小的比重

-

最重要的

那是聽眾

有機會接觸

優(yōu)秀的作品

-

有根性的聽眾

自己就會識別

-

劉:

這里邊主要是

程序化的問題

-

哪些可以程序化

-

或者

哪些程序化是,重要的

哪些程序化是不重要的

-

說理有沒有

可以程序化

的東西

-

陳:

至少

有一些

程序性

的糾錯

-

《邏輯與修辭》

基本上從

反面討論

說理

-

比如要防止

過度的概括

-

防止用

虛假的

二擇一

來論證

-

防止對人

論證等等

-

劉:

我們只能在

很一般的

意義上說

-

說理能力是

訓練習得的

-

諸如向典范學習等

-

但是哲學系

或說論理學

-

總應該與

學習說理

有些關(guān)系

-

陳:你提醒我

我們可以開一門

甚至

很有必要開一門

“說理藝術(shù)”的課

-

不只面對哲學生

而是面對全校

-

說理

不是哲學系

特有的事兒

學習說理是

所有的“學”

都需要的

-

各種的學

都要說理

只有哲學系

專門去探討

說理的藝術(shù)

-

我一直希望

能這樣安排:

哲學系的

大多數(shù)課程

不是專門對

哲學系學生

開的

-

而是對全校開

-

文學系我不知道

你們是教人寫小說

還是教人研究小說

-

即使

教人寫小說寫詩

教的時候也是用

說理的方式來教

劉:

我們這一個時代好像

對“講道理”特別著迷

-

任何事情

也都朝著

事出有因

事后有理”

的方向走

-

甚至沒有

道理的事

說著說著也好像

有了“道理”似的

-

這是一個

需要真正

講道理的

哲學家的

時代

-

哲學家

在什么意義上

可以幫助我們

辨明道理呢

陳:

這是個

極切中

的觀察

-

理知時代以來

說理、有道理、

明確地說出道理

成為一種

基本要求

-

怎么就出現(xiàn)了

這樣子的要求

這是個

有意思

的問題

-

而這里邊

不及備述

只說一點

-

這個跟

公開性

的要求

連一起

-

反正

我們已

習慣于

把自己

的行為

描述成

有道理

的行為

-

或,真誠地

或不真誠地

為自己

的行為

找理由

-

大家有這個要求

說理,也就成了

權(quán)力的一個來源

-

讀書人階層因此

獲得了很大權(quán)力

-

另一方面

既然,事事

要求有道理

有時就不得不

要把沒道理的、

無所謂道理的

事情都

打扮成

有道理

的樣子

-

于是區(qū)分

哪些是真正的有道理

哪些是偽裝成有道理

就成了一項重要工作

-

對,還有

哪些事情,需要有道理

哪些事情,其實不需要

劉:

說理也可能

暗藏著權(quán)力

很是有意思

請多說幾句

陳:

無權(quán)無勢

弱者往往

只剩說理

可以求援

-

魯迅不止一次

說到這一點上

-

另一方面

強勢的一方有很多資源

比如他受了更多的教育

或者他有一大幫的幫閑

-

所以他有理沒理

也都能說出理來

-

說來說去

弱勢的一方

本來是有理

最后也都會

成為沒理的

-

所以

不講道理

也要分辨

-

有時候是

因他蠻橫

-

有時候

卻不是

-

青年人或

弱勢一方

不講道理

他不見得

沒有道理

-

不過是他,沒有充分的

講道理的,訓練和資源

他有道理,但講不過你

-

但是恰恰因此

我們更要努力

培養(yǎng)說理文化

-

不僅要努力要求

強權(quán)講點兒道理

-

也希望有理的一方

學會說清他的道理

劉:

我理解

所謂屁股

決定腦袋

-

但在兩個人的

辯論過程當中

你可以指出說:

-

假如真有

這么一個

公理系統(tǒng)

邏輯這套

大家

已承認

的東西

-

比如三段論

這樣的東西

-

可指出你

現(xiàn)在這樣

一個說法

那是帶了

你的利益

或是感情

在里面的

-

是不是有

一種可能

比如兩個人辯論

至少我可以找到一個

中立的第三方來指出

就像美國的總統(tǒng)辯論

他總會有一個第三方

-

或者

很多老百姓

在不設(shè)立場

-

或者

沒有決定

投民主黨

和共和黨

這個時候

來做判斷

-

你是共和黨

明顯帶著這種感情

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

陳:

屁股決定腦袋這種話

也許可以提醒到我們

不要把觀念看得太重

提醒我們觀念的背后

還有利益訴求,等等

-

單說屁股

決定腦袋

-

那就等于說人

根本沒有腦袋

-

那當然

-

說理

也就完全

不可能了

——

所有的道理

也都可還原為他

處在什么地位上

-

處在同樣地位上的人

照樣會有著不同看法

-

道理

不是跟經(jīng)驗、利益等

完全脫離開來的東西

-

道理并不是

利益的傀儡

-

倒不如說:

說理

是超出特定

經(jīng)驗和利益

的一種努力

-

競選總統(tǒng)

雙方辯論

-

當然是因

雙方各有

不同于

對方的

主張和訴求

-

但站辯論臺

就不得不用

事實和邏輯

來說話

-

這一些事實和邏輯可以

中立地加以核實、檢驗

-

觀念和利益

曲曲又折折

有多重聯(lián)系

-

但是如果屁股完完全全決定腦袋

就沒有哪個選民會去聽這些辯論

因為他的屁股已經(jīng)坐定在那里了

-

然而

有些,選民

改變了想法

-

由于

改變了想法

那就把屁股

挪動了地方

-

劉:

道理和我們的

自然理解相連

-

說得有道理沒道理

我們應能聽得出來

-

講道理時

若是事實不清楚

應該由歷史學家

或者,社會學家

來澄清

-

若是邏輯有問題

由邏輯學家解決

-

哲學家

既不是事實的專家

也不是邏輯的學家

-

哲學家

到底能夠

幫助我們

澄清什么

陳:

道理和自然理解

關(guān)系非常的接近

-

“道理”差不多就是

“理解”的名詞化

-

按道理說:

只要我們能有

基本的理解力

都應該能聽出

有道理沒道理

-

有些道理很曲折

是不是合乎邏輯

一時看不大清楚

-

邏輯學

有時候,能夠幫上忙

有時候,不能幫上忙

-

因為這些道理

可能糾纏在了

很具體的

事緒之中

-

有時,我們

看不清道理

是因我們有

系統(tǒng)的錯覺

-

就像說我們的眼睛

通常不會欺騙我們

-

但眼睛有它

系統(tǒng)的錯覺

-

賴爾的

《系統(tǒng)

導致了

誤導的

表達式》

是在討論

這類錯覺

-

一般說來:

哲學家

并不停留在

平常說理上

-

追索,道理背后的,道理

梳理,錯綜復雜的道理網(wǎng)

-

這些幽遠的道理跟我們

對于辨別某個具體說法

是否合理

只是有著

間接聯(lián)系

-

就此而言:

道理攪不清

很少是因為

邏輯學不好

-

明理的人不一定

也都上過邏輯課

邏輯能考滿分的

也可能不明道理

劉:

日常生活中

我們每個人也都有

被道理說服的經(jīng)驗

-

但是我們很少

有這樣的經(jīng)驗

-

聽了一次布道

原本信伊斯蘭教的

人,改信了基督教

-

看了新左派的論理書

原來堅持自由主義的

倒向了新左派的立場

-

二戰(zhàn)時

日本知識分子

倒是有著一種

左轉(zhuǎn)右的潮流

但似乎與

道理無關(guān)

時勢如此

-

那種復雜的

說理系統(tǒng)

與說服

還有關(guān)系嗎

陳:

這問題

特別好

我覺得,這里

有很深的誤解

-

我是指:

人們把這個

說理跟說服

連得太緊了

-

不能只從

說服別人

這個功能

來去看待

說理活動

-

不過這事

要慢慢說

這里無法展開

-

至于系統(tǒng)說理

-

那是一種

獨特興趣

-

跟我們平常

要說服別人

做這做那

關(guān)系不大

-

不可以夢想

用一套道理

說服天下人

-

不僅是,不可能的

而且是,不可欲的

-

系統(tǒng)說理是要把

形形色色的道理

加以貫通

-

追求某種一致性

-

平常

起作用

的說服

-

用不著,道理系統(tǒng)

用不著,長篇大論

-

事境在那

有時就是

點撥一下

-

至于我們的根本主張

當然不會被輕易說服

要是能夠被輕易說服

-

這一些主張吶

就太不值錢了

劉:

-

系統(tǒng)的說理

意不在說服

而在于追求

-

系統(tǒng)內(nèi)

一致性

-

那么

說理的系統(tǒng)

之間的沖突

該如何解決

-

公有公的理

婆有婆的理

-

我們

能夠找到一個

更融貫的道理

-

使公的道理

和婆的道理

連在一起嗎

-

即便找到

這個理還會

與其他理

不融貫

-

再找一個

更加融貫

的大道理

-

這樣子

把所有的理

都勾連起來

形成一大理?

陳:

以前講道理的貫通

有這樣一個奢望

甚至想當然認為

-

紛繁雜陳之理

到了一定深度

或者某種境界

也就貫通為一

-

按說,今人

不該還抱有

這樣的幻想

-

但今人又常常

被物理學模式

吸引

-

克服種種

謬誤之后

達乎至理

-

建立一個

大一統(tǒng)的

正確理論

-

這種幻想

或者說

這種觀念

需要努力

清除掃掉

-

一套道理

如果它的確是

“一套”大道理

當然要求貫通

-

但它不是要把所有他者

都消融到自己這一套里

-

道理系統(tǒng)之間

-

不是

誰戰(zhàn)勝誰

誰吃掉誰

-

而是互相對話

-

這方面的

思想資源

不少

-

如胡塞爾的,主體間性、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等等

-

實際上

對話是

現(xiàn)在

最時髦

的話題

-

因為時髦

里面盡是,一些

烏七八糟的觀念

有待清理

-

至少得

說說對話的,親疏遠近

說說對話的,極限

-

公的道理

婆的道理

-

當然不一定

能夠融貫到

一個大理中

-

也不見得

統(tǒng)統(tǒng)能夠

通過對話

達成共識

-

現(xiàn)實世界里

當然不能夠

事事靠講理

-

但是它們

曲曲折折

跟理有關(guān)

-

公與婆

的紛爭

不一定

靠講理

而消弭

-

靠法律?

-

法律背后

也有道理

所謂法理

-

劉:

對話在

我們的

學術(shù)的

生活中

極罕見

-

我們都在,呼吁對話

但是我們,很少對話

-

道理之間絕緣

道理之間沖突

-

只要

參加一次

學術(shù)會議

就會對此

深有體會

-

陳:

大多數(shù)的

學術(shù)會議

-

基本上

是我們的

學術(shù)生活

降低到一個

什么樣低點

的證明

-

現(xiàn)在的會議

形式之本身

不利于對話

-

尤其

那些大型的會議

好家伙,三百人

倒是壯觀、熱鬧

但是能討論什么

-

大會發(fā)言15分鐘

能夠說清楚什么

-

舉手發(fā)言是3分鐘

純粹是走形式胡鬧

-

高度

專業(yè)化的討論

也許可以這樣

-

因為

大家有明確的

共同知識背景

-

問題可以是

高度聚焦的

-

思想討論

卻不可能

-

思想討論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

就是怎么聚焦我們的問題

-

科學家

的團體

有巨大

的共識

作基礎(chǔ)

-

只在前沿研究上發(fā)生爭論

-

所謂思想問題、哲學問題

是要一直爭論到根本處去

-

其實大家去開會

都是去會朋友的

-

大會沒法討論

會下三五一伙

-

哲學關(guān)心的乃是

我們共同的問題

但這不是說它在

抽象普遍性

的意義上是

所有人

的問題

-

我更愿把共同問題

理解為一個連環(huán)套

-

幾個圓圈

各有各的圓心

但是它們

互相環(huán)連

-

有效的對話乃是

連環(huán)套式的對話

劉:

哲學家能在這樣的對話中

起到什么特殊的作用?

例如,現(xiàn)在很提倡跨學科對話,

哲學家也應該參與到其中?

陳:在我聽來,

-

如果有人說

哲學參與到

學科間對話,

這個本身就

有點兒誤導。

-

哲學

本來不是

一個專業(yè),

-

一般說來,

哲學家也

不是任何

一個領(lǐng)域

的專家。

-

哲學是論理之學,

天然是跨學科的。

-

在一個基本意義上,

-

哲學本來就是

各個學科之間

的公共平臺。

-

你愿叫它

思想也行。

-

一個學科

既有它的,

專業(yè)問題,

-

也有

一般的

思想性

的問題,

-

這些問題是

平常所說的

哲學問題。

-

專業(yè)工作用不著

跟專業(yè)外的對話。

-

專業(yè)有硬標準,

-

成果符合

專業(yè)標準

也就好了。

-

你考據(jù)

張學良是否

參加了共產(chǎn)黨,

-

你的考據(jù),

專家們能

認可就行,

-

你不找我對話,

-

也沒資格

和你對話。

-

所謂

專業(yè)問題,

本來指的

就是外行

插不上嘴

的問題。

-

但怎么看待,西安事變,

卻不是一個,專業(yè)問題。

-

雖然我非

歷史學家,

-

我也可跟你

討論、爭論,

-

因為

這樣的問題

牽涉到很多

一般的觀念。

-

當然,

你得了解

那些歷史事實;

-

哪些是歷史事實,

專家最有發(fā)言權(quán)。

-

專家的考證,

你也別管我

有沒有思想,

-

考證出的東西

你們以后

誰做思想

都得承認

這個東西。

-

即使說到哲學,

哲學文本往往

當然也離不開

專家的工作。

-

我讀老子

一直都得

要靠注釋,

-

那里面都是

專家的勞動。

-

反過來,概念問題、觀念上的問題,

絕不是只有哲學家才有資格來討論,

-

歷史學家,

什么家,

-

不管是做

什么專業(yè),

-

只要有學術(shù)訓練,

有一種

思考的

嚴格性,

就能夠來談。

-

哲學其實就是

思想層面的對話

——

你是哪個專業(yè)咱們不管,

無論你從哪個專業(yè)開始,

追索思想性的問題,

那就可以參與對話。

-

在這個意義上,

一個歷史學家

不一定就會比

一個哲學史家

少哲學。

-

我常引用杜威:

哲學問題不是

哲學家的問題,

-

而就是我們

大家的問題。

-

道可道還是不可道,

這不是老子的問題,

是咱們大家的問題。

-

我覺得王弼講得透,

你覺得海德格爾或維特根斯坦講得透,

這就把王弼、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

都拉到一起來對話了。

-

不是說

我硬要跟你對話,

為了對話而對話,

-

而是

那個問題把我們

領(lǐng)到一起來對話。

-

對話

-

如果失去

問題主導,

-

那它不但

流于形式

-

而且就是一件

不可能的事兒,

-

只不過是

聚到一起

各說各話。

-

參加過

幾次所謂的

跨學科對話,

基本上是

雞同鴨講。

-

主要就是因為

現(xiàn)在多是跟風,

-

沒有弄明白

干嗎要對話。

-

所謂跨學科對話,

是因大家對某些

共同的思想問題

感興趣。

劉:

但對話的參與者

最好是學有專長。

陳:

你我各自所長的東西

當然是有用的,

但是在思想對話中,

專業(yè)訓練的作用是

幫助你更好地思考

我們的共同問題,

-

而不是用專業(yè)門檻

來限制共同問題。

你把專業(yè)訓練造就的能力帶進來,

不是把專業(yè)內(nèi)容都帶進來。

-

每一個對話人,

不管你是哪個領(lǐng)域的專家,

都跳出自己專業(yè)的藩籬。

對話

不能設(shè)置太高的

專業(yè)知識門檻,

-

不能夠強調(diào)學科背景,

而是要淡化學科背景。

-

討論可說不可說,

這位說

哎呀你沒讀通莊子

這問題你就別談了,

-

那位說

維特根斯坦

你沒有讀通

你就別談了,

那就沒有對話了。

我引用

維特根斯坦,

是為了簡便

——

你要是知道維特根斯坦,

一引他即就省了好多話。

并不是因為你非得

懂維特根斯坦才行

——

如果你不熟悉維特根斯坦,

我應該能夠用別的話說出

我所要說的。

哲學本來求貫通之理,

-

可惜,

現(xiàn)在的體制要求

哲學工作者成為

專家,

-

你是王陽明專家,

他是維特根斯坦專家,

-

不,還不是維特根斯坦專家,

是專門研究早期維特根斯坦。

你我之間沒有共同問題。

不管你讀了多少書,

討論共同問題的時候

都可像你沒讀過似的。

對話時動不動

就拿出自己的

專家身份,

是嚇唬人。

更不能端出自己的一個

什么理論作為討論的前提。

對話不能依賴于各自的理論。

你要跟我討論道可道不可道的問題嗎?

我建立了一個理論,語義場理論,

-

你不先得

把我的場論弄弄清楚

咱們無法談這個問題。

這壞了,

以前我們只有

索緒爾的理論、

羅素的理論,

-

現(xiàn)在好了,

我們每個教授

都有花樣翻新的理論,

-

我得

弄通多少理論

才能開始對話?

能夠脫開特定的知識,

能夠脫開特定的理論,

-

才是思想層面的對話。

各自抱著

自己的理論

就無法對話

-

你的理論

你自己有興趣

你就好好去建構(gòu)

-

到了問題上,我們不用你的理論也能發(fā)言

-

我們走在一起對話,正因為我們讀的書不同

所熟悉的理論不同,但我們的問題是共通的

-

劉:

共同問題的討論

-

有時

能夠幫到

你的專業(yè)

-

我聽您的課

對于,我做

自己的工作

有很大幫助

-

陳:是的,是的

經(jīng)常有這樣的事

但幫到你的專業(yè)

這是,你的事情

不是大家的事情

-

有個企業(yè)家到我的班上聽課

有一天拿了很大的一張紙來

是他那個企業(yè)的工序流程表

-

他說,陳老師

-

你的課對我

啟發(fā)很是大

-

我一下子

就明白了

-

我應該怎么去

重新規(guī)劃流程

-

你幫我看看

這個對不對

-

我哪兒

看得懂

-

但是他

居然能從

我的課里

得到啟發(fā)

-

這個對他

管理企業(yè)

很有幫助

對于這個

我挺高興

-

劉:

我還是要問

別人都是帶著專業(yè)來的

哲學家是帶著什么來的

-

難道

他是來

當法官

-

陳:

這樣的對話

-

沒有法官

-

受過哲學

訓練的人

會對概念

比較敏感

-

而任何

思想性

的討論

-

都會

經(jīng)常要求

在概念上

做些澄清

-

劉:您常說

-

哲學家的

重要工作

乃是考察

論理概念

-

而我們

當下的論理概念

大部分是移植詞

-

現(xiàn)在考察的

“道理”概念

即是一個,論理概念

又是一個,中國概念

-

這是不是

您想建構(gòu)

中國哲學

的一種

實際工作呢

-

陳:

我的確

希望能夠用漢語

來討論哲學問題

-

不過

做成什么樣子

我卻不敢多說

我是干活兒的

-

那得要讓驗收的人

評價我干得怎么樣

-

中國的

論理詞

絕大多數(shù)

是移植詞

-

它們的西方淵源很深

-

這給用漢語來論理

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

而大多數(shù)人卻好像

甚至沒感覺到麻煩

-

旦移植詞

也可能有

它的好處

——

我們翻譯西方哲學

我們用漢語論理

-

這個過程已經(jīng)在展開

中西方思想的對話了

-

的確

我們對于

西方思想

的了解

-

遠遠超過西方

對我們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