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中進士時間先后為序,共計41名,嚴格參照諸多史料整理匯集) 何涉,字濟川,嘉陵區(qū)雙桂鎮(zhèn)(太和)人。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進士。父祖均為農(nóng)民,其學習典籍,晝夜刻苦,泛覽博古,上自《六經(jīng)》《諸子百家》,旁及《山經(jīng)》《地志》、醫(yī)卜之術,無所不學。一旦過目,無需再讀而終身不忘。有人請教《尚書》《春秋》等內(nèi)容,必舉明其卷次、冊數(shù)、頁碼所在,驗證無誤。登進士之后,調(diào)任落交縣主簿,改中部縣縣令。獲范仲淹賞識,征召為彰武軍節(jié)度推官。因龐籍上奏推薦,遷秘書省著作佐郎,負責鄜延等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司掌管機密文書。時,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侵擾邊境,軍中籌劃,何涉參與其中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元昊歸順后,龐籍召何涉為樞密使,欲與其一同赴京。何涉表示父母年老,為人子不能謀求自身便利,上奏章請求歸養(yǎng)。皇帝特別下令改任秘書丞、通判眉州,調(diào)任嘉州。因文彥博、龐籍舉薦,召回京城,任命為集賢校理。其再次請求歸蜀,遂任漢州知州。任職期滿,移合州知州,累官尚書司封員外郎。因父親去世,離職回家守喪,卒。詔恤其家,并賜予其一子官職。著有《治道要術》《春秋本旨》《廬江集》七十卷。 張永,字邵齡,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舉人張琚(兵馬副指揮)之子,舉人張高之弟。明正統(tǒng)九年(1444)甲子科鄉(xiāng)試第三十六名舉人,會試第三十四名,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二甲第十名進士(二十九歲)。選翰林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擢知嚴州府。為政嚴明,歲饑,不待報請減稅額。御史上其狀,賜璽書褒之。 馮孜,字師虞,嘉陵區(qū)雙桂鎮(zhèn)(太和)人。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丁卯科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會試第二百名,天順元年(1457)丁丑科二甲第八十五名進士(二十七歲)。初任戶部主事,后升任延安府知府,又調(diào)任邵武府知府。任職期間政績卓著,謹慎處理賦稅征收,均衡徭役分配,平反冤假錯案。百姓若有訴訟,其從不拖延滯留,待雙方到齊便立即審問裁決。其常自誦:“囹圄空虛心自安”,體恤百姓之心大抵如此。建陽盜賊聚眾作亂,因賊巢臨近府境,恐危及地方,馮孜與衛(wèi)指揮密謀發(fā)兵,招募當?shù)孛癖姙橄驅В睋v賊穴,擒獲賊首并依法審判,兩地百姓得以安寧。邵武縣學大成殿瀕臨坍塌,其節(jié)省冗余開支,拆除重建。公務之余手不釋卷,曾與邵武貢士寧堅共同編修郡志,刊印成書,時人皆贊其內(nèi)容廣博、文風典雅。后升任湖廣參政,因親人離世辭官歸鄉(xiāng)。其在墓旁結廬守喪,因哀傷過度致病,自此隱居不仕,深受士林敬重。工于書法,尤精楷書。 任弘,又作任宏,字伯容,號裕齋,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明成化元年(1465)乙酉科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會試第八十一名,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三十九歲)。授戶部陜西司主事,轉員外郎,出任云南姚安府知府,隨后升貴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在所任之地都有良好政績聲譽,尤其是在云南期間有諸多優(yōu)異政績。其學問和事業(yè),與西充禮部尚書馬廷用齊名,人稱“二充”。后因皇帝寵愛的近臣當權執(zhí)政、禍害官宦,上疏請求退休。卒于家,入祀貴州文廟名宦祠。 張惟,字云謨,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進士張永之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丙午科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會試第二百六十一名,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三甲第五十一名進士(三十五歲)。官萊州知府,品行純樸,方正耿介,因開罪專權宦官劉瑾,幾死于獄。九年未得升遷,在家閑住,孝友篤實,鄉(xiāng)里敬佩?!?/span>四川通志》作“張唯”。 王棟,字隆吉,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明正德二年(1507)丁酉科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會試第八十一名,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二甲第二十九名進士(二十四歲)。正德庚午(1510)任河南濮州知州。其富有才干謀略,處理政務井然有序,政績突出。正德辛未(1511),河朔地區(qū)盜賊流竄到濮州邊境,但聽說其已操練士兵、修繕城池壕溝,便不敢輕易進犯。其挑選驍勇健壯之士組成奇兵,主動出擊剿匪,屢有斬獲,盜賊最終被迫撤退。后因功升任兵備僉事。其擅長書法,高坪龍門寺有石刻“龍門”兩大字,系其手書于三門外,書法古勁,至民國十八年(1929)尚存。入祀南充文廟鄉(xiāng)賢祠。 柳稷,字仲明,嘉陵區(qū)鹽溪鄉(xiāng)人,舉人柳蕃(知州)之子。明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會試第三百零九名,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三甲第一百五十五名進士(三十一歲)。觀政(實習政事)刑部。忽疾病發(fā)作,曰:“吾嘗夢作《志伊學顏論》(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顏回29歲時頭發(fā)全白,32歲時去世),其能久乎?”果卒于京。著有《封建論》。 張芊,字廷茂,嘉陵區(qū)南湖街道人,舉人張琚(兵馬司副指揮使,贈知府)之曾孫,舉人張永(布政司右布政使)之孫。明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會試第三十名,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三甲第二百二十三名進士(三十一歲)。任郎中,榷稅(稅收征收)浙江,以廉名。擢漢中知府,持法公平,不迎合世俗喜好,所至有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恩惠、貢獻。 王度,字惟真,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明宏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會試第二百一十二名,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名進士(三十四歲)。正德十四年(1519)任江西巡撫南贛都御史分巡嶺北道。仕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屬都察院,皆以老成推重。精易經(jīng)之學,后學尊崇效法。入祀南贛文廟名宦祠。 王珮,又作王佩,字朝鳴,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明正德二年(1507)丁酉科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會試第三百四十八名,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三甲第九十一名進士(三十九歲)。其性格剛毅,不隨波逐流。任湖廣按察副使,分巡下荊南道。品格剛正不阿、不畏豪強。辭官回鄉(xiāng)后,警飭己身,鄉(xiāng)評推重。 羅方,字果亭、循矩,嘉陵區(qū)雙桂鎮(zhèn)(石樓)人。明宏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鄉(xiāng)試第三十九名舉人,會試第二百九十九名,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三甲第五十六名進士(三十二歲)。官至通政大夫、南京光祿寺正卿,前云南布政司左布政使,政績懋著。撰有《重修龍臺院記》,藏于七寶寺。 羅玉,字汝成,號鳳岡,嘉陵區(qū)雙桂鎮(zhèn)(石樓)人。明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舉人,會試第二百四十七名,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三甲第一百七十三名進士(三十三歲)。初任直隸永平府,遷安縣知縣,再任江南常州府武進縣,行取黔滇御史。責過罰惡、懲治奸惡邪僻,藉藉有聲。 杜杲,字啟明,嘉陵區(qū)龍蟠鎮(zhèn)人。明宏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會試第二百六十二名,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二甲第六十七名進士(三十八歲)。正德七年(1512),任河北景州知州。 韓士英,字廷延,號石溪,嘉陵區(qū)世陽鎮(zhèn)人。明正德五年(1510)二十五歲時鄉(xiāng)試中舉,會試第一百零六名,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二甲第二十五名進士。初任禮部主事,轉戶部郎中、江西榷稅。寧王朱宸濠以財物結交,予以嚴辭。升岳陽太守、岳常道副使,歷貴州按察使,升云南布政使。巡撫江南,遇帝王封賞,誥封三代。曾祖以下,均為通奉大夫;曾祖母以下,均為一品夫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升工部右侍郎,因母親去世,丁憂返鄉(xiāng),賜諭祭。期滿起復,總督漕運,升南京兵部尚書。嘉靖二十八年(1549),蒙古瓦剌部首領伯顏帖木兒,入侵,奉命督率軍旅,告捷,獲召見面慰,賜蟒衣、玉帶,御書“宮保尚書”匾額,命四川巡撫張士佩遣官建坊懸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滿七十,上疏請辭獲準,退隱十六年,徜徉山水,享泉石之安。 任佃,字象虞,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進士任弘四子。明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舉人,會試第五十九名,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三甲第七十五名進士(二十八歲)。官大理評事(大理寺屬官,負責案件審理),出任江南淮安府推官(掌理刑獄),擢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不避權貴奸臣,直言勸阻明武宗朱厚照北巡,觸怒上意,獲廷杖,貶謫貴州。不久復職,遷太常寺少卿。其風骨節(jié)操嚴肅而令人敬畏,為時所重。 陳大道,字敬之,嘉陵區(qū)李渡鎮(zhèn)人,進士陳以勤叔父。鄉(xiāng)試第二十四名,會試第七十六名,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三甲二十七名進士(三十九歲)。官陜西慶陽通判,升任陜西洵陽知縣。寬和明斷,世人懷服。 楊麗,字益夫,號一泉,嘉陵區(qū)都尉街道人,舉人楊海(縣丞)曾孫,舉人楊立(知縣)孫,明正德八年(1513)癸酉科鄉(xiāng)試第二十三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五十九名,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二甲第一百零五名進士(三十四歲)。授戶部主事,任楚雄知府。有惠政,民立生祠以祀。遷奉政大夫、陜西布政司左參政、北京戶部山西司郎中。歸與諸弟,怡怡一堂,分財讓產(chǎn),人稱“君子”。 任瀚,字少海,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縣主簿任九鼎之子。鄉(xiāng)試第十三名,會試第二百八十三名,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二甲第三名進士(二十九歲)。改庶吉士,未到任,授吏部主事。屢遷考功郎中。嘉靖十八年(1539),選拔東宮官員,改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檢討。嘉靖十九年(1540),上書稱病辭職,出城準備離京,奏疏再次呈遞,皇帝未批復,遂返回。因此事,給事中周來彈劾任瀚行為任性、蔑視職責。明世宗朱厚熜令其自我辯解,任瀚言語冒犯掌詹事霍韜。帝怒,將其削職為民。久后,遇大赦,恢復官職后退休。直至明世宗朝結束,朝廷內(nèi)外多次推薦,未被起用。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后,四川巡撫劉思潔、曾省吾先后上書推薦,皇帝以褒獎旨意回復,但未實際任用。任瀚年輕時抱有濟世志向,佛道之書,無不鉆研。被罷官后,益反求《六經(jīng)》,弘揚儒家學說。晚又潛心于《周易》,深有所得。其文章風格高雅簡潔。卒年九十三。時有“嘉靖八才子”之稱。 王廷,字子正,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明嘉靖四年(1525)乙丑科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會試第八十四名,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二甲第八名進士(二十九歲)。授戶部主事,改御史,疏劾吏部尚書汪鋐,謫亳州判官。歷蘇州知府,有政聲。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管黃河、運河治理。嘉靖三十九年(1560),轉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適振武營南京駐軍因糧餉嘩變,換人總督,遂調(diào)任南京刑部侍郎。未赴任,復改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地軍政?;窗泊箴嚕c巡按御史朱綱奏留商稅餉軍,被詔嚴責。吏部尚書嚴訥為之開辨,始解。轉左侍郎,還理部事。以通州御倭之功,加俸二級。遷南京禮部尚書,召為左都御史。因開罪高拱,恐其報復舊怨,遂乞休以避。因受彈劾,被斥為民。后由都御史曾省吾建言,詔以原職致仕。十六年(1588),給俸祿如制,以高年特賜存問。十七年(1589)卒,謚恭節(jié)。 文衡,字公孺,嘉陵區(qū)金鳳鎮(zhèn)人,進士文階堂兄。明嘉靖九年(1530)壬午科鄉(xiāng)試第四十九名舉人,會試第八十八名,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二甲第八十名進士(三十六歲)。任云南按察司僉事,其為官清廉嚴正,生活清苦而有操守,文章、品行、道義,卓有古人之風。 王遵,字子法,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進士王廷之弟。明嘉靖七年(1518)戊子科鄉(xiāng)試第三十五名舉人,會試第一百八十三名,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三甲第二十八名進士(二十八歲)。始任浙江東陽縣令,執(zhí)法寬大公正。邑有礦徒作亂,眾議用兵鎮(zhèn)壓邀功,王遵以書信勸諭立解。任郎中時,有大案株連數(shù)百人,其清理冤案、疏理積壓政務,保全救活甚眾。其招攬流寇于云南楚雄,經(jīng)管有關食鹽事務于淮南、淮北鹽區(qū),建設城市、建筑學宮,淮人感德,肖像以祀。后升任貴州、福建左布政使。福建防備倭寇,尤為邊防所賴。 任良,字后野、康孟,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進士任宏曾孫、舉人任纘子。明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七十八名,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三甲第十三名進士(三十五歲)。授鳳陽推官(掌刑獄),懲治強橫奸邪之徒、決斷疑難案件。擢御史,巡按兩京,秉公執(zhí)法,吏民敬畏。后分巡湖廣荊襄道按察僉事,升任廣西蒼梧道布政司左參議,多善政。入祀廣西文廟名宦祠。 趙之屏,字憲甫,嘉陵區(qū)西興街道人。明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鄉(xiāng)試第七名舉人,會試第一百四十五名,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七名進士(二十八歲)。任大理寺評事,多所平反,升岳州知府,歷貴州按察副使、湖廣布政使司參政,率兵征討南方苗蠻集團叛亂,多所擒獲。辭官退休返鄉(xiāng)后,讀書于方山洞,著有《洞林夢語》《石笱遺響》等書。 馮薦,字伯受,嘉陵區(qū)雙桂鎮(zhèn)(太和)人。明嘉靖十年(1541)辛卯科鄉(xiāng)試第五十四名舉人,會試第二百零八名,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三甲第五十八名進士(三十六歲)。從谷城縣令升任監(jiān)察御史。當時,明世宗沉迷于方術技巧,其先后五次上書勸諫,終得皇帝贊許并采納。曾奉命主持山東、湖廣兩地科舉考試,因公正廉明而頗有聲譽。后因直言敢諫觸怒權貴,被調(diào)任知府。不久稱病辭官回鄉(xiāng),拿出全部積蓄購置田產(chǎn),贈送給貧困姻親族人,卻從不要對方感恩,其在文人階層深受敬重。 陳以勤,字逸父(又作逸甫),嘉陵區(qū)李渡鎮(zhèn)人,進士陳大道之侄。鄉(xiāng)試第十五名,會試第二十七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三甲一百零八名進士(三十一歲)。選庶吉士,授檢討(掌修國史)。久之,充裕王(明穆宗朱載垕)講官。遷修撰(掌修國史),進太子洗馬(太子侍從官)。任講官九年,輔佐有功,獲賜御書“忠貞”二字。因父喪,免職。復職后,為侍讀學士,執(zhí)掌翰林院。進太常卿,領國子監(jiān)。擢升禮部右侍郎,不久轉任禮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明穆宗朱載垕即位,其上陳《謹始十事》,獲詔嘉獎忠懇。隆慶元年(1567)春,擢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yún)C務。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學士。因高拱與趙貞吉互相傾軋,張居正從中挑撥鼓動,其不便調(diào)解,擔心不為所容,竭力稱病辭官。遂進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賜敕乘坐驛車告老還鄉(xiāng)?;剜l(xiāng)十年,七十歲,朝廷專命慰問。萬歷十四年(1586),卒。贈太保,謚文端。 弋中和,字道夫,嘉陵區(qū)世陽鎮(zhèn)人,貢士弋中孚之兄。明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鄉(xiāng)試第六十二名舉人,會試第二百八十八名,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二甲第五十六名進士(四十二歲)。萬歷間,任云南永昌府知府,政務安穩(wěn)平靜。當時,緬蠻于金齒、騰沖邊境買賣牛鹽,意在覬覦。弋中和認為應當防微杜漸,經(jīng)請示于巡撫,予以力禁。 張鑒,字汝明,嘉陵區(qū)曲水鎮(zhèn)人,張玠(蜀府右史,晉階正四品)之子。明嘉靖十三年(1534)甲午科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九十六名,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三甲第六十一名進士(三十六歲)。初授會稽縣縣令,平均賦稅負擔,清理削減富豪家族、世家大戶侵占,使五千家流離失所百姓復業(yè)。因政績卓異,經(jīng)推薦調(diào)任南京都察院御史,出任建寧府知府、任山東按察使司分巡道道員駐臨清,不久升山西按察使。后巡撫山東,推行丈量土地、開墾荒地、基層治安組織保甲制度、消除盜匪法,天下效法。聲稱生病,辭去官職歸,因被薦舉重新起用,總督糧儲八年,積久弊政徹底革除。卒時,囊無一金,人比之趙清獻(趙抃,字閱道,北宋名臣、詞人。以清廉剛直著稱)。著有《皇極經(jīng)世衍義》《賦役法》《屯操奏案》《東安圖議》《石州奏疏》《江泉別集》《中丞遺稿》。 文階,字克升,嘉陵區(qū)金鳳鎮(zhèn)人,舉人文子英(教諭)之孫,進士文衡堂弟。明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鄉(xiāng)試第二十二名舉人,會試第二百八十三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三甲一百九十八名進士(三十四歲)。任望江縣知縣。時,景王(朱載圳,宗室親王,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第四子)前往封地王府湖廣,過望江,?按需供給甚繁。文階制定標準加以裁減,宦官憚之,收斂約束其隨從,弗敢嘩。 王續(xù)之,字大卿,嘉陵區(qū)文峰街道人,進士王廷之子。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鄉(xiāng)試第三十一名舉人,會試第八十三名,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二甲第五十七名進士(二十九歲)。歷兩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云南布政使司參政、江南布政使。其品性端正,典雅淳厚,忠誠天賦,治績?有聲,家族世代相傳之學,自有淵源。 何子明,字汝晦,號靜谷,嘉陵區(qū)龍蟠鎮(zhèn)(桃園)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二十六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三甲第二百四十名進士(三十四歲)。始任錢塘知縣,砥節(jié)礪操,不阿權貴。有季姓吏員死于疑難案件,其立判其冤。?隆慶?四年(1570)召為南浙江道御史,多所彈劾。遷廣東按察使司僉事。一切軍事、屯田、邊防情況,無不熟悉。廣東龍門、從化賊倡亂,新寧盜鳴鼓喧嘩從之,十分猖獗。當事負責官員無能為力,子明以布政使司參議授節(jié)鉞招撫,不動武力、不肆殺戮,且嚴督副將,必須生擒才算功勞,由是將士踴躍立功、賊首投降。因平定寇匪功績顯著,晉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賜金帛,而子明已卒。 陳于陛,字元忠,嘉陵區(qū)李渡鎮(zhèn)人,進士陳以勤之子。鄉(xiāng)試第四名,會試第三名,明隆慶二年(1568)戊辰科二甲第七名進士(二十四歲)。選庶吉士,授編修。萬歷初,參與編修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坖兩朝實錄,充日講官。累遷侍講學士,擢詹事,掌翰林院。萬歷十九年(1591)任禮部右侍郎,領詹事府事。萬歷二十年(1592)改吏部,進左侍郎、教習庶吉士。萬歷二十一年(1593)進禮部尚書,仍領詹事府事。奏請編修國史,獲準。萬歷二十二年(1594)夏,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因甘肅破賊之功,加太子少保。秩二品三年滿,改文淵閣大學士,進太子太保。萬歷二十四年(1596)冬,病卒于位,所修國史中斷。贈少保,謚文憲。 楊沂,字子興,嘉陵區(qū)龍蟠鎮(zhèn)人,貢士楊應祥之子。明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會試第一百零三名,隆慶二年(1568)戊辰科三甲第九十四名進士(三十三歲)。隆慶二年(1568)任職大名府,遷戶部主事。隆慶六年(1572)任建甌同知。其為官清嚴持重,言笑不茍,遇事?lián)?/span>,捷于應機。濬湮濠、立義倉、建社學,多藉其力,士民誦之。遷鳳翔知府。 任悊,字四明(又作曰明),號繼野,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進士任宏玄孫、進士任良次子。明隆慶元年(1567)丁卯科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一十一名,萬歷十一年(1583)癸未科三甲第二十七名進士(三十三歲)。授云南府推官,擢河南府同知,升南陽知府,不久改授江南無為州知州,繼任湖廣荊州同知,后任陜西鞏昌府知府。在職期間頗有政治聲譽,以循良稱。 楊松年,嘉陵區(qū)龍蟠鎮(zhèn)人,進士楊沂之子。明萬歷十年(1582)壬午科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壬辰科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為官節(jié)操高潔,自勵不息,升任徽州府知府,清廉不受絲毫賄賂,官員考核天下第一。任貴州按察使,以軍功上報朝廷,上命以京師任職補用,授南京光祿寺卿。卒,贈兵部侍郎,賜祭葬,墓在鳳埡山。 楊文岳,字斗望,嘉陵區(qū)曲水鎮(zhèn)人。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丁酉科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進士。授行人(行人司屬官,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天啟五年(1625)擢兵科給事中,屢遷禮科都給事中。崇禎二年(1629),出為江西右參政,歷湖廣、廣西按察使,云南、山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登州、萊州。十二年(1639)擢兵部右侍郎,總督保定、山東、河北軍務,代孫傳庭(時任陜西總督)。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陷洛陽,犯開封。楊文岳率總兵虎大威以眾二萬赴救。渡河,賊遁,追擊于鳴皋,還駐開封。疫病發(fā)生后,屯兵于汝寧,出屯西平、新蔡間。七月,李自成逃往內(nèi)鄉(xiāng)、淅川,與羅汝才合。楊文岳趨鄧州,李自成攻之。楊文岳戰(zhàn)三捷,斬其魁“一條龍”“一只龍”,賊遁去。九月,會陜西總督傅宗龍于新蔡,與賊遇,大潰于孟家莊,再潰于火燒店,部將挾楊文岳夜入于項城,明日奔陳州,傅宗龍遂覆沒。事后,楊文岳被革職,充為事官(被革職后,仍留軍中效力贖罪),收集散亡,率所部就巡撫高名衡駐防杞縣。賊破葉縣、拔泌陽,乘勝陷南陽、殺明藩南陽唐王朱聿鏌,攻克鄧州等十四城,再圍開封。次年(1642)正月,楊文岳馳救開封,論功復官。二月,督師丁啟睿及楊文岳、虎大威救郾城。楊文岳、丁啟睿相互策應,持十一晝夜。賊引去,再攻開封。六月,侯恂代文岳,奉詔命所司察文岳罪狀。七月朔,楊文岳、丁啟睿合左良玉、虎大威及楊德政、方國安四總兵之師,次朱仙鎮(zhèn),諸軍盡潰,丁啟睿、楊文岳奔汝寧。賊渡河追奔四百里,官軍失亡數(shù)萬。被剝奪官職、等候審查。九月,楊文岳在汝寧,夜襲賊營有功。十三日,群賊并至,直逼汝寧。賊兵進攻,相持一晝夜,川兵潰,殺傷數(shù)百。賊奪其馬騾,悉眾攻保兵,漸不支。楊文岳被攙扶登城督戰(zhàn)。明日,賊四面環(huán)攻,一鼓而百道并登,抓獲楊文岳及王世琮、朱國寶、賈悌、馮名圣于城頭,殺汝陽知縣文師頤于城上。賊擁文岳等見自成,大罵。賊怒,縛之城南三里鋪,以大炮擊之,穿透胸膛擊碎骨頭而死。士民被屠殺數(shù)萬,官署和私人房舍焚毀殆盡。李自成認為楊文岳為忠義而死,以禮安葬。 張有光,字善充,號雙洲,嘉陵區(qū)曲水鎮(zhèn)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丁卯科副榜貢士,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三甲第七十四名進士。任直隸任縣知縣。任,為古湖泊名,水災頻發(fā),其乃通葫蘆套、濬穆家口,筑堤疏導,以達天津。而任縣之臺南社駱莊,從前之被浸沒者,盡成肥沃土地。勸課農(nóng)桑、勸學,五年之間,境內(nèi)太平安定。因操辦父親葬禮將去,又借款數(shù)千金,以償民欠??滴跛氖吣?/span>(1708),補江西新建令,三年而歌頌贊美之聲作。被征召進京,貧困難以上路,民有典當衣物、賣字為生之頌。歷升吏部文選司郎中,斷絕私下交往、禁止私下請托,得皇帝賞識。以母老,力請辭官奉母,退隱二十余年。壽七十三,卒。 任爾瓊,字報以,嘉陵區(qū)火花街道人,舉人任似曾孫,進士任悊、舉人任惠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科三甲第六十三名進士。幼奇穎,年十二入縣學為生員,已而試優(yōu)等,通過考試獲得廩生資格,康熙八年(1669)登拔萃科,官富順儒學。教導生員之余,手不釋卷。羅西溪(羅為賡,字西溪,順治舉人)慕其積學久而造詣深,以書信勉勵之??滴跞?/span>(1693)鄉(xiāng)試第一名??滴跞?/span>(1697)登李蟠(字仙李,又字根庵,號萊溪,江蘇徐州人,康熙三十六年狀元)榜成進士。例應入選翰林院,人以未得到賞識和重用深為惋惜,乃外任地方官造福百姓,實現(xiàn)其忠孝之愿,出任山東荏平縣知縣,有政聲。尤工文,作《家譜》。羅西溪序《譜》,稱其文“井然不紊、詳而有體,可與歐廬陵(歐陽修)、蘇眉山(蘇軾)之《譜》并傳”。 王灝,字少梁(又作鳳梁),號文川,嘉陵區(qū)七寶寺鎮(zhèn)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庚子科舉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進士。初任湖南耒陽縣令,再任廣東歸善、博羅、陽春、石城、東莞等縣縣令,多善政,升直隸連州知州。辭官歸,捐立義倉救助災民,建修七寶寺南池書院,成就人才甚眾。南充縣令盛英曾賦詩贊美。 胡大成,字柏坪,嘉陵區(qū)曲水鎮(zhèn)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科舉人,嘉慶四年(1799)己未科進士。幼時聰慧過人,父母雙亡。年十二,為人牧牛。近有學館,館師講書時,必至窗外立聽。師異之,問曰:“汝每來此,何為?”曰:“聽先生講。”師曰:“汝解書理乎?”曰:“解。”隨舉所講,答無遺意。師異之,因令受業(yè),并助以膏火。不數(shù)年,入邑庠,家無藏書,恒假于人、手鈔讀之。鄉(xiāng)試中舉侯,輔助刺史劉公督鄉(xiāng)勇、剿會匪有功。登進士后,改庶吉士,尋授編修,遷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升戶科給事中,轉吏科掌印給事中。其賦性剛直,稜稜有風采,凡得失所關,知無不言。時,費莫·勒保為大學士,憑權假勢,其上書劾之。仁宗召見,曰:“汝誠有膽,吾不汝責也,以后慎勿諱言。”而勒保陰嫉之,出為廣東雷瓊巡道,欲因事陷害。到任后,問民疾苦,除苛政、清吏治,治績懋著,無瑕可摘。海南有東坡祠,年久圮壞,其重修之,屬縣令出資量功。總督某承勒保意,以“濫派”屬員參奏之,落職歸里。掌嘉定書院,從游甚眾。其學規(guī)一以安定先生(胡瑗,字翼之,北宋著名學者)為法,故出其門者,多正大英杰之士。后遷居重慶磁器口,徜徉世外,以山水自樂。有《墨耕軒詩文集》若干卷,經(jīng)兵燹后遺亡。 侯會同,嘉陵區(qū)李渡鎮(zhèn)人。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武進士第三名(武探花)。師從邑歲貢王家鎬、武師李光杰。歷任乾清門侍衛(wèi)、建寧鎮(zhèn)總兵。 趙英,嘉陵區(qū)安平鎮(zhèn)人。清光緒十三年(1887)丁亥科武進士,署通江守備。 以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敬請方家補充訂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