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相依是中醫(yī)的核心。 我們已明了“氣”的玄機,那這個“血”字,從古文字看,是如何體現(xiàn)其“奉生之本”的含義的呢? 解透了“氣”的靈動,再來看“血”的沉靜,方能領(lǐng)悟完整的生命圖景。 這個「血」字,內(nèi)涵極其豐富。 這個象形極為傳神! 它描繪的正是古代祭祀時,將牲血盛于器皿之中的場景。 那一點,就是殷紅的血液。
《說文解字》直言:“血,祭所薦牲血也。從皿,一象血形。” 在祭祀天地祖先的重大儀式上,用“血”來獻祭,本身就表明血是極其珍貴、充滿靈性的物質(zhì)。 這為我們理解中醫(yī)“血”的概念,奠定了文化的基石—血是神圣的,是生命的本質(zhì)物質(zhì)之一。 正是我們的脾胃! 《靈樞·決氣》篇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nbsp; 脾胃這個“倉廩之官”,就像一個大容器(皿),接受水谷,將其腐熟運化,提取其中的精微物質(zhì)(“汁”),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將其變成紅色的血液。 所以,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這個“皿”字,就是“中焦化血”原理的絕佳圖示。 那“一點”與“心主血”:器皿中的那一點血,由誰來主導其運行呢? 是心。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于心?!?nbsp; 心主血脈,心氣是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動力。 那一點血,必須在“心君”的主宰下,才能循環(huán)不休,濡養(yǎng)全身。 血的歸宿與“肝藏血”:血液運行于脈中,但需要有個“倉庫”來調(diào)節(jié)它的盈虧,這個倉庫就是肝。 《素問·五臟生成篇》又說:“人臥則血歸于肝?!?nbsp; 當我們休息時,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臟儲存起來,如同將寶物收歸庫房; 活動時,肝又把血液釋放到全身。 這一藏一泄,維持了血液量的穩(wěn)定。 生化于脾(皿),主宰于心(點),藏攝于肝(庫)。 這難道不是造字者的智慧嗎? 血虛的人,常會出現(xiàn)心悸、失眠、多夢、健忘,正是因為血不能濡養(yǎng)心神。 這與甲骨文中血作為“靈魂載體”的神圣意味一脈相承。 血足則神旺,血虧則神怯。 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面色萎黃,唇甲色淡,頭暈心悸,失眠多夢,月經(jīng)量少。 舌淡苔白,脈細弱。 這就是典型的心脾兩虛、血不養(yǎng)神之證。 病機分析: 脾(皿)虛,生化之源不足,導致血虛; 血虛不能上奉于心(點),則心失所養(yǎng),神不守舍。 治法方藥:我的思路就是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常用歸脾湯加減。 方中黃芪、黨參、白術(shù)、甘草(四君子湯底)用來強壯“皿”(脾胃),以開氣血生化之源; 當歸、龍眼肉直接補血; 酸棗仁、遠志、茯神用來養(yǎng)血安神,安撫“心君”。 這就是圍繞一個“血”字,對心、脾、肝進行系統(tǒng)調(diào)理的活生生案例。 若見舌有瘀斑,脈澀,則是有瘀血,需用桃紅四物湯之類活血化瘀,讓血液這個“活”的物質(zhì)重新流暢起來。 它由水谷精微化生,由心主導運行,由肝調(diào)節(jié)儲藏。 一個字,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中醫(yī)血液生理病理圖譜。 它與“氣”一陰一陽,共同構(gòu)成了我們活生生的、有神有形的生命。 原來“血”字的結(jié)構(gòu)里,竟藏著心、肝、脾三大系統(tǒng)的協(xié)作密碼。 血虛、血瘀等病癥的根由與治法,也一下子清晰了許多。 |
|
|
來自: 新用戶5616Y0eR > 《甲骨醫(y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