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 語 ![]() 文/解渭生 我是一個誕生于四十年代的老人。從我有記事能力時開始,就知曉塘泥是莊稼的好肥料。每到冬閑時,父親及全村都為挖取塘泥而忙碌,這種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嘎然而至。 鄉(xiāng)親們挖取塘泥通常都在嚴冬。此時天氣晴朗少有下雨。為了塘泥,開始車干家門口的小塘小埧溝。這些小塘淤泥層厚且烏黑,帶著一股臭味。父親說這泥最肥。那時豬呀狗呀還有小孩拉屎在拐角處留下的殘渣在雨水的沖刷下流進小塘中,所以塘泥起上來挑到田里更肥莊稼。塘車干后由于水分重一般要等幾天稍干時大家才有的下塘挖,有的挑。這些泥挑到田里不是堆土堆而是分散開。等到冬后開春時才一鍬鍬地均勻地灑到田里。既肥了田又改善了土壤結構。 村邊的小塘畢竟有限,村外的大塘卻很多。為了撈取大塘的泥,村里有兩個大炸盆和兩付特制的大蟹夾。人站在盆里,把大蟹夾伸進塘底,一使勁,滿滿的一夾淤泥便提取到盆里。那蟹夾就像現(xiàn)在挖土機的鏟子。盆裝滿了就劃到塘埂邊,用木掀把淤泥一掀掀的舀到塘埂上,等個十天半月泥干了再挑到田里。 這些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天寒地凍,開春后變得十分松’疏。鄉(xiāng)親們常用它作土灰當?shù)追?。種馬鈴暑,栽山芋都得先打宕,抓上一大把土灰放到宕里,苗成活快苗也壯。結出的馬鈴薯山芋比無灰土打底的大得多。 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五十年代中期雖有了化肥,但農(nóng)民舍不得花錢買。六十年中期政府發(fā)起全民積肥運動,號召城里居民機關干部學生送肥下鄉(xiāng)。當時我正讀初三。我們縣城中有條名為市橋河的長河。春來河水蕩漾,冬至河干涸見底。于是好多居民都去河底挖泥送鄉(xiāng)下。我們學生更不例外,成群結隊去河底取土送鄉(xiāng)下。一時間長達兩三華里的路上全是送肥下鄉(xiāng)的隊伍。 打著紅旗唱著歌,肩挑肥料勁兒抖。 你來我往鄉(xiāng)下送,為了莊稼奪豐收。 政府號召齊響應,農(nóng)民心里好樂呵。 記得那天送肥歸來,班主任召開全班開會,要大家暢談送肥下鄉(xiāng)的心得收獲。我寫下了上面那首順口溜。沒想到了不但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且登上了學校的黑板報。我高興只差沒蹦起來。 作者簡介 ![]() 解渭生,自由撰稿人。皖南陵縣籍山鎮(zhèn)利民路荷花塘十四幢居民。堅持寫作三十多年,作品有散文、報告文學、戲劇等??l(fā)于人民日報、新安晚報、新民晚報等全國三十多家媒體上,有多篇作品在省內(nèi)外刊物報紙上獲獎。總計發(fā)表各類作品三百多萬字。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于網(wǎng)絡 轉載請注明出處“溫馨微語” 轉發(fā)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往期鏈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