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狀元,即羅洪先,明代著名學者與詩人,其《醒世詩》系列以通俗語言道盡人生真諦。其中《醒世詩》其十七雖僅56字,卻如一劑良藥,能化解人們對生活的執(zhí)念與焦慮。在當下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我們不妨品讀這首詩,解鎖其中蘊含的豁達人生智慧。 《醒世詩》其十七 明?羅洪先 寬意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注生前。 隨高隨下隨時過,或短或長莫怨牽。 家富家貧休嘆息,自無自有總由天。 平生衣食隨緣好,才得清閑便是仙。 ![]() #1、寬意寬懷過幾年,人生人死注生前 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若總是被瑣事糾纏、被負面情緒困擾,便會錯過許多美好。羅狀元開篇便點出“寬意寬懷”的重要性,勸誡人們以豁達心態(tài)度過歲月。而“人生人死注生前”并非宣揚宿命論,而是提醒人們不必過分畏懼生死,既然生死有其自然規(guī)律,不如將精力放在經(jīng)營當下的心境上,以寬廣胸懷接納生命的每個階段。 #2、隨高隨下隨時過,或短或長莫怨牽 既然要以寬懷面對人生,那具體該如何做呢?羅狀元給出答案——“隨高隨下隨時過”。生活中難免有順境逆境、地位高低變化,若能順應時勢,不執(zhí)著于得失,便能從容應對。而面對生命長度的差異,也不必抱怨牽掛,要知道每個人的人生節(jié)奏不同,與其糾結生命長短,不如在有限時光里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被外界的比較與遺憾所束縛。 #3、家富家貧休嘆息,自無自有總由天 在物質層面,人們常因家境貧富而歡喜或嘆息,可羅狀元卻認為“家富家貧休嘆息”。財富的多少本就有其客觀規(guī)律,“自無自有總由天”并非消極認命,而是告訴人們不必被物質條件左右情緒。家境富裕時不張揚,家境貧寒時不沮喪,明白物質并非幸福的唯一標準,才能在不同的經(jīng)濟狀況下都保持內心的平和。 #4、平生衣食隨緣好,才得清閑便是仙 當我們能坦然面對生死、境遇與貧富后,便會懂得“平生衣食隨緣好”的道理。對日常的衣食需求,不必過分追求奢華,順應緣分、滿足基本所需即可。而當內心擺脫了對物質與外界的執(zhí)念后,便能收獲“清閑”——這份清閑并非無所事事,而是內心的寧靜與自在。擁有這樣的心境,便如同神仙般逍遙,這也是羅狀元想要傳遞的豁達人生的終極境界。 #5.結語羅狀元《醒世詩》其十七以質樸語言,從生死、境遇、貧富到日常衣食,層層遞進傳遞豁達智慧。它提醒我們,人生的幸福與否,關鍵在于心境。若能寬懷處世、隨緣生活,擺脫執(zhí)念與抱怨,便能收獲內心的清閑與自在,活出屬于自己的通透人生。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