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故里尋跡 (三) 從“三味書屋”出來,我又三步并作兩步,趕快來到了“魯迅紀念館”。門口正上方匾額上的“魯迅紀念館”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門口兩側立柱上楹聯(lián)為“文章捭(bǎi,分開)闔承先哲,筆墨縱橫啟后昆”,正是魯迅先生的寫照。走到院中,看到一側有一座半身雕像,原來那是藤野先生的雕塑。藤野先生是魯迅在仙臺學醫(yī)時的老師,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是這樣描述他的:“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在仙臺學醫(yī)時,因為“幻燈片”事件,魯迅認識到國民的麻木,毅然棄醫(yī)從文,寫下了那么多流傳千古的文章。
 紹興魯迅紀念館為建國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紀念性人物博物館,1973年正式竣工并對外開放。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tǒng)風貌,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2004年5月,一座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而建造的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xiàn)代化展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在魯迅故里落成。新建的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紀念館環(huán)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tǒng)的青石板鋪砌,平整光潔。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tǒng)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呈現(xiàn)出一派江南水鄉(xiāng)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xiàn)魯迅當年的環(huán)境氛圍。 魯迅紀念館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qū)等幾部分組成。走進去首先是序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型魯迅青銅坐像。魯迅先生身穿長袍,雙臂交疊,表情自然沉靜,儀態(tài)從容,藏著對民族命運的深深思索,更多地表現(xiàn)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身邊擺放著許多盆綠蔥蔥的萬年青,前方墻上是他《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拿?,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精神寫照——以筆為劍直指黑暗,化作老牛深耕希望。旁側“魯迅1881—1936”串起他短暫卻光芒萬丈的生命軌跡。序廳東西墻上各有一面大型浮雕,反映紹興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西墻上是《越中名賢》,聚焦紹興這片熱土孕育出的12位杰出歷史人物,以時間為軸,從遠古到近現(xiàn)代逐步展開。畫面中可以看到大禹治水的堅毅身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思想巨擘王陽明,文學宗師陸游,革命先驅秋瑾等,構建起地域文化的精神脈絡。人物造型融合寫實與夸張手法,如王陽明手持書卷,目光深邃,體現(xiàn)“知行合一”的哲學氣質。東側墻上為《水鄉(xiāng)紹興》,浮雕以魯迅小說中的場景為藍本,通過藝術化處理展現(xiàn)紹興的典型風物,如烏篷船穿梭于水巷、社戲戲臺倒映水中、青石板路延伸至遠方等。畫面中融入《社戲》《故鄉(xiāng)》等作品元素,將文學意象轉化為視覺符號。浮雕采用分層雕刻技法,前景人物與建筑細節(jié)豐富,背景通過線條虛化處理,營造出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朦朧意境。這兩幅浮雕通過藝術手法將紹興的自然景觀、歷史人物與文學經(jīng)典整合,成為地域文化的濃縮載體。序廳空間開敞亮堂,配置盆栽喬木,氛圍莊重樸實,體現(xiàn)著魯迅先生的偉大和平和。
往里是主展廳,分兩層,包括南、北展廳兩個大空間形式,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展覽采用紀年體形式,以魯迅青少年時期及在紹興活動內容為重點,展示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思想發(fā)展軌跡,依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定論,表現(xiàn)一個“活”的魯迅。展覽按照時期分五部分:(一)在紹興(1881—1897年),(二)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年),(三)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年),(四)在上海(1927—1936年),(五)民族魂。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xiàn)代化的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xiāng)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zhàn)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地再現(xiàn)了魯迅的光輝業(yè)績及其思想發(fā)展的歷程。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民主斗士,他最后在上海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十年。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器,團結廣大進步文化人士,向敵人沖鋒陷陣,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yǎng)青年,為青年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舉國哀悼,人們把他喻之為“民族魂”,紀念他,學習他。建國后,北京、上海、廣州和紹興等地相繼建立起魯迅紀念館,《魯迅全集》多次再版,他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種文字,遠播世界各地。 從紀念館出來,我看到在路口立著一座單間沖天式石牌坊,正面上方刻有“仁里”兩個綠字,兩邊柱上刻有“旭日輝仁里,祥云護德鄰”的對聯(lián)。再看背面鐫刻著“德鄰”二字,左右對聯(lián)曰:“翠竹虛心有節(jié),君子樸實無華”。“德鄰”二字源自《論語·里仁篇》中的一句名言:“德不孤,必有鄰?!边@句話告訴我們,有道德的人自然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聯(lián)有極好的教益,做人要像翠竹一樣虛心而有氣節(jié),做人要質樸實在,不要虛夸浮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