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詩性讀寫共生體”的第二次線上沙龍,主要圍繞席慕容的《七里香》走進詩意的世界。 席慕蓉出生于1943年,蒙古族,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20歲,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yè)。23歲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38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七里香》。 今晚有五位老師分享了自己讀這本詩集的感悟,這個月我依然沒有逐讀完這本詩集,也沒有像他們一樣去試著寫讀詩收獲?!懊咳諏懺姡ㄗx詩)就是生活中的詩意和遠方”“寫出來的詩太過直白”“借助AI評價、修改自己的詩歌”“讀詩讓自己變得平靜”“寫詩幫助自己變得更感性”……原來大家都會有類似的想法,優(yōu)秀詩友也是一步一步堅持讀寫下來的成長。許秀娟每天按時提醒組長收集、點評詩歌,智靜老師每天及時編輯精選詩作品在公眾號,吳堯達老師每天不但寫詩,而且還結(jié)合《唐宋詩詞十七講》內(nèi)容分析柳校長的詩。我記得自己也說過,要讀柳校長的詩,讀詩友的詩,分析詩,每天寫詩,可惜只做到了第一個。于是我今日早上開始了《唐詩三百首全解》的閱讀,明白了詩歌的解讀需要結(jié)合歷史背景、詩人生平和詩歌本身的藝術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 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是多位學友提到的比較喜歡的一首詩。 一棵開花的樹 文 | 席慕蓉 如何讓我遇見你 “求佛”,有點宗教信仰的氣息。 “慎重地開滿了花”,能否理解為賦予人的心態(tài),把開花這件事看得很重要。 “顫抖的葉”,是因為自己在等待時的緊張嗎? “我等待的熱情”,“你無視地走過”,形成強烈反差,所以才會有“凋零的心”??墒俏也幻靼?,為什么他會用上“終于”二字? 難道用上擬人的手法寫出來的詩就是意象嗎?把看到的景物幻想成自己? 當我還在瞎解這首詩時,柳校長講到了第一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詩詩人——泰戈爾。他說他讀了泰戈爾詩會忘掉一切消極的東西,包括怨恨與仇恨。即使心中有一絲雜念,瞬間就會消融。哪怕有一縷失意和惆悵,瞬間也會快樂起來,因為詩中散發(fā)著無窮無盡愛的力量。 因為他讀詩不僅僅在文本當中去感受,還有和自己的經(jīng)歷和自己內(nèi)心去交流與共鳴。 他介紹的第二位詩人,葉芝,我是第一次聽說其名。 每次的沙龍活動都不能全心全意參加,但是只要進入了會議室,總會有意外的收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