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史上有三位帝王對王羲之真跡的匯集和傳承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是梁武帝蕭衍,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位是南唐后主李煜。梁武帝時命周興嗣集王字編成了《千字文》,太宗朝《圣教序》《十七帖》以及大量的王氏真跡被摹刻拓印。 ![]() 唐朝滅亡后,王羲之真跡散落世間,李煜命手下傾力收集,最終找到了100多件,他親自鑒定、挑選,剔除偽帖,最終選出了最為可靠、水平也最高的60件,合成了一部法帖集,并將此作摹刻上石、拓印裝裱。 ![]() 南唐被滅后,此作被宋朝收進(jìn)宮廷,趙匡胤深愛此帖,命學(xué)士將它再次拓印,而初拓本則成了隨葬品,最終被帶進(jìn)了永昌陵中。宋太宗在位時,編修《淳化閣帖》,王著將這部法帖集作為母本,閣帖第六、七、八三卷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編成的。 ![]() 北宋末年,永昌陵被盜,此作也流落民間,南宋時被收藏家施宿所得,他將此作精心修復(fù)、重裱,并以書齋號命名,這便是《澄清堂帖》。此作遞藏有序,此后被趙孟頫、周天球、項(xiàng)元汴、王文治、翁方綱、翁同龢、何紹基、潘奕雋、利榮森等收藏。1970年左右,利榮森將它捐贈給香港中文大學(xué),是“北山十寶”之首。 ![]() 《澄清堂帖》為紙本冊頁,總計43折、86頁,每頁縱約34.5厘米、橫約20厘米,總長度超過16米,總計2000余字,以行、草書為主,可以說是王羲之行草筆法的“百科全書”了。 ![]() 在古代書家看來,《澄清堂帖》相比于《圣教序》《淳化閣帖》《大觀帖》等,有三大優(yōu)勝之處:其一是選帖的真實(shí)性?!洞净w帖》雖然規(guī)模大,但是多收偽作,這不僅不利于我們學(xué)習(xí),還會產(chǎn)生誤導(dǎo),使我們離“魏晉正脈”越來越遠(yuǎn)。而《澄清堂》則經(jīng)過了多次鑒定與挑選,保證了件件精品。 ![]() 其二,《澄清堂帖》摹刻時,行草書入碑技藝早已成熟,每個筆畫都細(xì)膩精到,字口清晰準(zhǔn)確,字與字之間的呼應(yīng),整體的行氣、章法也都自然生動,堪為“下真跡一等”,這可比《圣教序》《半截碑》等精良得多。 ![]() 其三《澄清堂帖》原拓本為南唐時完成,相比于宋拓本筆畫更加飽滿圓勁,沒有久拓后的孱弱,細(xì)節(jié)也沒有缺損和漫漶,保留著古意,這是非常難得的。所以,清人王文治認(rèn)為,正是因?yàn)榇俗?,魏晉筆法才得以傳承:“右軍草書一冊,當(dāng)是淳化閣所摹,毫芒飛 動,使轉(zhuǎn)縱橫,晉人神韻,賴此以傳……真世間稀有之寶?!?/span> ![]() 如果我們能將此作臨摹通透,便能學(xué)到正統(tǒng)的行草法,進(jìn)而直入魏晉。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jìn)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fù)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yīng),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