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陽雙補調(diào)糖飲
功效:益氣養(yǎng)陰,扶正調(diào)糖。
處方:太子參30克,生黃芪30克,干生地30克,山萸肉30克,炒山藥30克,蒼術10克,炒白術10克,建澤瀉10克,紫丹參30克,云茯苓30克,炒枳殼10克,麥門冬10克,升麻片10克。
該方是在中醫(yī)名方“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配以參冬飲加味而成。
主治:氣損及陰、陰損及氣、氣陰兩虛的2型糖尿病。臨床上以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口干咽干,口渴多飲,形體消瘦,腰膝酸軟,自汗盜汗,舌質(zhì)淡紅或舌紅,苔薄白干或少苔,脈沉細。 用法:上藥入鍋,加入水約1200毫升,浸泡120分鐘,文火煎煮40分鐘,濾汁,如法再煎1次,兩汁混勻約700毫升,分早、中、晚三餐前溫服。 方解:方中太子參、生黃芪、炒山藥甘平以益氣健脾,運化水谷以消谷精之壅滯,運化水濕以消濕阻之邪,轉(zhuǎn)輸精津回歸血脈,循常布散,共為君藥;干生地、山萸肉填精滋腎固精,為臣藥;蒼白術燥濕健脾,脾氣健旺,氣血生化有源;云茯苓淡滲利濕,助炒山藥之健運,與建澤瀉共瀉腎濁;建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助真陰得復其位;麥門冬以養(yǎng)陰生津;炒枳殼理氣和胃以助運化;紫丹參苦寒,能活血清心,并制山萸肉之溫澀;升麻片調(diào)暢氣機,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健脾補腎祛瘀利水,固本充源,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臨床加減:瘀血甚者,可加川牛膝30克;氣虛甚者,加重太子參至45克、生黃芪至60克;陰虛甚者,可酌加北沙參30克。
驗案 任某,女,時年74歲,患2型糖尿病10年,平素飲食不節(jié),懶動好臥,素則口干、口渴、多飲、周身乏力,困倦,雙眼視物模糊,腰酸,盜汗,雙下肢輕度水腫,按之凹陷,大便正常,日行1次,小便日3~4次,夜尿3~5次。舌質(zhì)淡暗,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為氣陰兩虛證兼瘀證,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予益氣養(yǎng)陰調(diào)糖飲內(nèi)服,每日1劑,黃連降糖片6片、糖尿康片5片,均日3次,口服。服藥4天,空腹血糖由11.27mmol/L降低至8.4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由23.3mmol/L降至14.41mmol/L,患者乏力、口干、頭暈較前改善,舌質(zhì)淡紅,苔少,脈細數(shù)。效不更方,調(diào)整糖尿康片8片,日3次口服。服藥12天后空腹血糖5.06mmol/L,餐后2小時血糖8.27mmol/L,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均達標,無明顯異常不適,患者堅持口服湯藥以及中成藥25天,空腹及餐后2小時血糖均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停服湯藥,調(diào)整為糖尿康片、黃連降糖片各5片,日三次口服。半年后復診近期空腹血糖在5~6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在6~8mmol/L,調(diào)整為糖尿康片、黃連降糖片各3片,日3次口服。
按語:患者年長病久,七十有四,肝腎虧虛,氣陰不足,嗜食肥甘厚味,釀生內(nèi)熱,損傷氣陰,熱耗津液則口干口渴;氣虧脾虛則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布則血糖升高;腎氣虧虛則固攝無權,小便頻數(shù),夜間尤甚。《醫(yī)貫·消渴論》指出:“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睔馓搫t乏力困倦,清陽不升則頭暈。隨著病程的漸進,邪傷正氣,肺脾腎三臟氣虛則遷延不愈。氣損及陰,陰損及氣,氣陰兩虛是其樞機階段,氣血不能上呈與目則目失所養(yǎng),見視物模糊。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nèi)生。四診合參,審證求因,乃“氣陰兩虛兼血瘀”。予益氣養(yǎng)陰調(diào)糖飲加減以益氣活血、滋補肝腎,則血糖恢復正常。
氣陰兩虛是2型糖尿病的樞機階段。 在辨證服用中藥湯劑的同時,應綜合把握以下幾點: 1、診療時注意對患者飲食、運動、心里進行宣講教育。 2、服用湯藥4~6周為1療程,初期血糖較高,予1日1劑,分早、中、晚三餐前服用,待血糖平穩(wěn),調(diào)整為1日1劑,分早、晚兩餐前服用。3、血糖正常、癥狀消失后可停用中藥湯劑,改中成藥控制血糖。
|